两名学生的创意起源于汶川大地震。王露钧说,地震发生时,他还在念初中。在电视上看到道路桥梁坍塌,数万灾民被困,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无法迅速抵达灾区时,他的内心非常焦急。
王露钧考入宁波三中后,学校有个机器人社团,深深吸引住了他。机器人校本课程上,喜欢动手和动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常会冒出新奇的火花。去年暑假,王露钧和沈天立两人共同设想:能不能设计出一个在自然灾害面前能快速架桥,赢取宝贵时间的机器人呢?他们的想法得到了赵成华老师的支持。这位赵老师,也是一位机器人发烧友,多次在国家级的机器人比赛中获奖。
“从去年暑假开始动手,整个设计的完成花了半年时间。”王露钧说,除了一周一节的机器人校本课程,他们经常利用中午吃饭、课间活动时间跑到实验室研究机器人,从一开始蹩脚的手动操作,到现在基本全自动化的操作模式,他们装了无数次,也拆了无数次。近日,当“架桥机器人”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浙江省赛区亮相时,评委不禁眼前一亮,评价它结构巧妙、实用性强、使用方便,模型能为生活实际提供思路,节省救灾时间。
“在架桥速度的提高和外形的美观度上还需要有一定的改进,如何使齿轮更好地磨合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7月份,赵成华老师将带着王露钧、沈天立和“架桥机器人”,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