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对话 > 网上发布厅 > 部门发布
【发改委】6月17日--我国第一个“全国低碳日”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13年06月17日 16:27

  今年6月17日是我国第一个“全国低碳日”。

  气候变化及其原因

  气候变化具体表现是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极端天气事件等变化。大量证据表明,人为活动(化石能源燃烧、土地利用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使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从我市来看,近50多年来,正悄然经历着以气温升高、日照减少、湿度下降、风速减小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历程,宁波新的30年(1981-2010年)气温标准值比前一个30年(1961-1990年)要高了1.0℃,而年均日照时数则少了230小时(每年约少了40天可见阳光的日子)。

  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能够吸收地面和空气长波辐射引起地层增温效应的气体,其人为活动来源有化石燃料燃烧、能源开采、工业生产、农业及畜牧业活动、垃圾处理和土地开发利用等。在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中,为了便于统计和对比,国际上习惯将不同温室气体按照100年的全球增温潜势,折算成CO2温室效应的倍数,即CO2当量,并简称碳排放。由于人类活动已引起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1970年为287亿吨CO2当量,至2004年达490亿吨CO2当量,增加了70%。2005年大气中CO2(379ppm)和甲烷(1774ppb)的浓度远远超过了过去65万年的自然变化的范围。

  气候变化的严重后果

  气候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明显影响,气温升高导致极地冰盖和永久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岸被侵蚀、岛国可能被淹没,农作物产量下降、自然生态退化、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爆发全球流行性疾病的可能性增加等,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挑战,如果不设法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人类生活环境将面临一个巨大的浩劫。气候变化对全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重大影响。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2005年每排放1吨二氧化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12美元。若升温4℃,全球平均损失可达GDP的1%~5%;有研究报告指出,造成的损失甚至可高达5%~20%。

  对宁波这样一个城市来说,气候变化导致极端降水增多、高温天气频现、冷暖变化剧烈、雷暴强度增大、灰霾日数剧增,不仅考验着城市的防灾应急和管理能力,对生态环境、交通、卫生、能源、水利、农业等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市民生活也产生了显著影响。

  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是减缓人为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1997年,通过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对2012年前主要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的种类、减排时间表和额度等作出了具体规定。但议定书减排目标还不足以实现公约目标,需要将排放大国拉入减排行列,制定更为长期实质性的减排目标。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已经上升到国家和国际安全高度,成为各国政府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直接影响到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国际间外交关系。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形势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总量增长快、增幅大。据测算,1990年之后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增量部分占世界增量的59.1%,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二是人均排放量不断攀升。人均排放从1990年的世界排名从第100位左右上升到2009年第58位,人均排放水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三是经济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依靠能源资源消耗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未来总量仍可能出现大幅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大:

  一是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安全面临严竣挑战。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过快增长,不仅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也是我国能源资源所不能承受的,由此产生的环境压力是显而易见的。老百姓十分关心的大气污染80%以上来自于煤炭燃烧。燃煤形成的悬浮颗粒物是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由pm2.5吸入所引发的肺癌发病率超过了吸烟,成为城市居民的杀手。同时,国内石油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目前已超过50%,2020年可能超过70%,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二是承担减排责任的国际压力不断加大。国际社会对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承担更大国际责任的要求和期待不断上升。1990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时,占世界人口20%的发达国家占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0%,而占世界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仅占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0%,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十分明确。但20年后,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已上升到60%左右。同期OECD国家排放总量仅增长了7%,排放比重下降到40%左右。我们不可避免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不仅是发达国家,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要求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大国减排。三是低碳发展的国际竞争挑战不断增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已使低碳发展成为国际共识和世界潮流。低碳产业和技术竞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领域,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为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和“话语权”,发达国家一面利用自身技术和资本优势加快发展新能源、低碳节能等新兴产业,另一面借应对气候变化的名义,企图对发展中国家设置碳关税、“环境标准”等贸易壁垒。我国如不加快向低碳发展转型,将在产业和科技竞争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国从发展全局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明确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大战略,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新的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我国确定了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的行动目标,并要求各级政府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作为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在规划、政策、项目、机制以及考核等方面也作出一系列工作部署。

  我市低碳发展工作进展情况

  按照国家和省里工作部署,“十二五”以来我市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2012年11月,我市成功获批国家第二批低碳城市试点,形成《宁波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各方面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节能降耗工作持续推进。“十二五”以来,按照加快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宁波不断提升节能降耗工作能级,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相继出台一批政策性文件,实施能耗强度和能耗总量“双控制指标”,工作成效明显,2011年、2012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分别比2005年下降12.6%和17.8%,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行动持续深化。

  二是循环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宁波作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四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建设不断加快,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全面建立。

  三是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天然气开发利用步伐加快,浙江LNG一期工程等项目建成投运。“煤改气”、“油改气”工作继续深入,发布实施《关于推进市区公交车、出租车、港区集装箱卡车改用天然气实施方案》,累计投放LNG集卡车229辆,清洁能源公交车860辆,CNG油气混合出租车1200辆,建成各类加气站10座;2012年全市用气16.6亿立方米,天然气占比进一步提高。新能源应用规模持续扩大。积极推广太阳能应用,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试点,宁海东方日升、宁波晶元等四个国家金太阳示范光伏发电项目相继建成,2012年新增太阳能光热应用面积100万平方米。稳妥发展风力发电项目,北仑穿山风电、象山涂茨风电等项目建成,全市风电装机规模达12.5万千瓦。大力推进生物质能开发利用,2011年11月全市首个生活垃圾填埋气发电项目并网发电,已建各类沼气设施总容积5.2万立方米,沼气发电装机容量500千瓦以上。

  四是相关基础性工作扎实推进。组织开展一系列调研,形成《宁波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研究》、《城市生活垃圾的低碳处理模式研究》等研究成果;“宁波低碳城市试点项目”列入2012年度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启动。国际项目合作不断强化,“宁波低碳城市综合能效示范”项目列入亚行技援赠款项目,与全球环境基金及世行合作开展“新建和改造绿色低碳楼示范”、“全市建筑能耗预警体系建设和低碳城市规划”等研究。

  低碳城市建设重要意义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超过总排放的70%,建设低碳城市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核心与关键,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国家于2010年启动了第一批五省八市低碳试点工作,2012年国家又启动了第二批试点申报,我市已经获批成为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

  建设低碳城市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应对复杂多变国际环境加快转型发展、全面推进我市“六个加快”战略实施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市立足自身的现实迫切需要,具有巨大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生态意义。

  一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党的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低碳发展、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重要内容。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既是我市履行减碳义务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我市经济持续发展,控制污染排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二是我市推进创新转型的重大机遇。1、有利于降低产业能耗强度高,优化能源结构。我市产业和能源结构高碳特征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重工业占比达71.4%,工业能耗占全社会的75%左右,比全国水平高15个百分点,电力装机容量1785万千瓦,其中煤电占78%,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例达98.6%,其中煤炭占到48%。2、低碳发展是规避贸易“低碳壁垒”的有效途径。我市从事出口业务的企业超过1万家,出口依存度达到60%,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低碳壁垒”不断升级,“碳标签”或“碳税”极有可能成为未来高能耗、低附加值企业出口的隐形贸易壁垒,我市面临的潜在风险较大,必须高度重视和应对。3、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将开辟新的巨大产业发展空间,将有力推进低碳技术产业化和节能环保专业服务、低碳设备制造等产业发展,从而加快全市产业优化升级。4、从长远来说,将来碳排放指标一旦成为强制性目标,将给经济增长模式带来革命性的转变,宁波必须变挑战为机遇,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抓住低碳经济带来的重大投资机会,扩大低碳产业规模,夯实低碳城市建设的技术和产业基础,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

  三是提升我市民生品质的重要途径。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高消耗,对我市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2011年,我市空气优的天数比2001年下降136天,灰霾121天,占全年总天数33.2%,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近五年持续上升;空气酸化程度较高,2011年全市平均酸雨率92.1%,比2001年提高20.1个百分点。宜居的生活环境是民生品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低碳城市建设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提升能源效率,将有力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利于减少因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环境矛盾,有利于增进社会的和谐、文明和进步。低碳城市建设既符合群众的根本诉求,同时也为群众广泛深入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好的平台。

  我市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

  宁波低碳城市建设的目标是,2015年开始碳排放总量进入平缓增长期,碳排放强度得到有效控制,万元生产总值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20%以上;在“十三五”期间达到峰值,到2020年,碳排放总量与2015年基本持平,碳排放强度呈加速下降态势,万元生产总值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50%以上。

  这一目标的提出与我市碳排放结构和减碳潜力相适应。我市高碳行业占比高,碳排放主要来自火电、石油加工和钢铁三大行业所消耗的化石能源,根据初步测算,2010年三块能耗占全市工业总能耗的84%,占全市总能耗的63%,三块二氧化碳排放量五年增加2800万吨,与全市五年增长量相同。根据我市临港重化产业发展的相关规划,石化方面重大装置基本上在“十三五”期间布局完成,钢铁方面已经明确能耗不再扩容,煤电方面唯一有扩容可能的大唐乌沙山电厂二期从现实来看也存在能评、环评和社会风险评估等多方面的制约,正式落地的可能性不大。综合以上分析,我市化石能源消费在“十三五”期间有可能达到顶峰,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与“十二五”末基本持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将比2005年下降52%。此外,我市低碳的工业和服务业占比低,在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提升能效等方面减碳潜力还比较大。

  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

  一是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1、优化发展临港工业,稳定重点行业碳排放总量。关键是“十二五”期间原则上不再新上燃煤发电机组;石化行业重大装置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布局完成;钢铁行业能耗总量不再扩容。2、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结构化减碳。到2015年,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500亿元。3、积极发展低碳农业,推广应用农业生态技术和免耕、少耕技术,规模化、生态化处置利用秸秆和畜禽养殖排泄物。

  二是优化调整能源结构。1、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2、扩大非化石能源利用规模。到2015年风力发电装机容量争取达到7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光伏开发规模达到4万千瓦。加快生物质能利用,大力推广使用地源(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

  三是持续提升能效水平。1、强化工业节能工作。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和耗能项目的监督管理,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强化用电需求侧管理。2、提高建筑用能效率。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建设,全面推广使用节能及再生建材、节能设备。推进现有建筑的节能改造。3、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发展低碳物流,打造高效的城乡配送体系。全面建设方便快捷、覆盖城乡的公交系统网,提高居民公共交通出行比率。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建立公用自行车租用服务网络。4、倡导低碳生活,建立城市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体系。

  四是提高生态碳汇水平。1、推进“森林宁波”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5%,平原区林木覆盖率达到18%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5%以上。实施沿海防护林提升工程。扩大生态公益林规模,2015年全市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400万亩。2、加强对生态湿地的保护。推动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工程建设,更好发挥湿地的生态价值。3、建设“海洋牧场”,增强海洋碳汇能力。

  五是大力发展低碳新兴产业。1、推进低碳技术产业化。搭建低碳技术研发平台,制定产业化推广目录,鼓励关键实用技术的引进或研发,打造一批低碳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新能源设备制造业。2、构建节能环保专业服务体系。研究制定符合宁波产业特点的行业低碳技术标准,提升标准化组织管理能力。培育发展能效提升服务产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扶持一批综合性的节能低碳服务公司。加快节能产品推广应用。

  我市着力推进的重点低碳示范行动

  一是低碳物流示范。运用GPS、RFID、第四方物流市场平台等技术和网络平台,建立具有宁波特色的双重运输物流平台,积极争取成为交通运输部双重(甩挂)运输的试点城市。优化布局城市配送网络,建设以宁南(奉化方桥)物流中心、宁波丁家山物流中心为主,其它物流和配送中心为配套的城市配送物流节点,形成以区域快速货运和城市消费品专业化配送为主要功能的配送通道系统。提高城市配送水平,应用RFID、电子标签等技术提高拣选备货效率,应用3S技术(GIS/RS/GPS)提高运输效率。

  二是用电能效提升示范。强化用电需求侧管理,,提升用电效能,争创国家电力需求侧管理试点城市。搭建应用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具备在线检测、决策分析、项目管理与统计、有序用电、需求响应等功能的电能服务平台及能效监测系统;规模实施能效电厂项目,在重点能耗行业和主要耗电产品方面集中实施能效电厂。加大蓄冷蓄热等负荷优化技术的推广力度,建设一批移峰填谷项目。培育电力能效特色产业,构建谐波测量和谐波电能计量表研究、检测、推广应用中心和产业基地,打造智能电网及电力信息化产业基地。

  三是低碳交通示范。探索城市公交电动化和供电绿色化。实施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逐步实施第五阶段排放标准。调控城市机动车保有总量,推广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加大交通系统“油改气”工作力度。推进港区低碳化改造。鼓励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技术。建设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构建连续通达的步行、自行车交通网络。

  四是静脉产业示范。垃圾处理问题是困扰城市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主要以填埋和焚烧为主,目前填埋不到80%,焚烧比例已经超过了20%以上,这些处理方式不仅可能导致严重的环境隐患,也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通过垃圾综合资源化利用能够很好地避免这些问题,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巨大,经济效益也比较客观,据初步测算,宁波生活垃圾的年均碳减排潜力约为16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左右。因此加大垃圾资源化利用,推进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建设静脉产业园,构建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意义重大。同时,还要实施垃圾填埋气收集利用工程,降低垃圾填埋甲烷气的散逸。

  五是低碳金融示范。构建由政府引导资金、商业银行配套资金等组成的“资金池”,进行封闭运作、循环使用、定向投放,为实施企业提供低息贷款、融资租赁等多种形式的扶持,重点支持节能服务企业发展,壮大中介行业实力,为全市企业提供节能服务支撑。目前,《宁波市政府与亚洲开发银行关于加强宁波市低碳发展能力建设技术援助项目谅解备忘录》已经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批准,各项准备工作正顺利推进。

0
稿源: 网上发布厅 编辑: 祝欣祎
无标题文档
用户名:
密  码:
(天一论坛ID通用)
电话:87685390 微信:wsfbt123
Email:wsfbt@cnnb.com.cn
民生新闻 >>更多
一周热点 >>更多
部门发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