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对话 > 网上发布厅 > 部门发布
【卫生局】宁波报告2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13年05月16日 11:27

  中国宁波网讯 (通讯员 陈琼)昨日(5月15日),宁波市报告2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这是今年我市首起报告发生该病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病情较重且发展迅速,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该病传播途径尚不确定,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去年,我市曾报告发生4例病例,其中1例死亡(此为我市历史上首起疫情)。

  今年报告的2例患者,均出现发热、头痛、乏力等症状,在当地卫生院就诊未见好转,转至县人民医院求诊,其中一位转院至宁波市第二医院治疗。前日(5月14日),上述2例病例的样本经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阳性。

  疫情发生后,市、县两级卫生部门采取了以下防控措施:一是对患者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同时落实医疗机构组织专家对患者进行了规范的隔离治疗。二是对在患者居住地周围开展了病例搜索,对与患者共同居住的密切接触者实施了医学观察,目前密切接触者未出现异常情况。三是加强了当地县域内医疗机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的监测工作,并将于下周对患者居住地开展蜱虫带毒情况的监测。四是在疫点所在村开展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下一步,市、县两级卫生部门将严格按照卫生部防治指南的要求,规范做好该病的疫情防控、病例救治和公众健康教育等工作。

  链接:

  关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基本知识

  据介绍,以新布尼亚病毒感染为代表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一类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发热起病(体温≥38℃),大多数有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乏力表现明显。

  部分病人有上腹部压痛、意识改变、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有出血症状如:黑便、牙龈出血、皮肤淤点或淤斑、眼结膜充血等。个别重症患者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

  多数患者有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及血小板总数明显降低;部分患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糖、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等指标明显升高。

  目前初步认定该类疾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野生动物、家畜或老鼠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病原体动物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等,也可能导致传播。

  根据蜱虫生活习性,每年4~8月份是该病的高发季节。对此,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市民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一些喜好爬山的市民在进入山区时,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虫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虫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

  2.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居民,应当注意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的蜱虫,定期清理、杀灭。

  3.一旦发现有蜱虫已叮咬皮肤,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虫的头部留在皮肤内。

  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虫,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虫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4.有蜱虫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的市民,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

  应当对疫区的蜱虫传播疾病保持警惕。即使未发现被蜱虫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当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0
稿源: 网上发布厅 编辑: 齐言
无标题文档
用户名:
密  码:
(天一论坛ID通用)
电话:87685390 微信:wsfbt123
Email:wsfbt@cnnb.com.cn
民生新闻 >>更多
一周热点 >>更多
部门发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