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当时做得最早的‘三毛’,现在再看,实在太粗糙了。”老伯拿出自己的处女作介绍说,当时的材料也是因陋就简,是买菜的塑料袋剪开后粘贴而成,他用彩笔简单地画了眼睛、鼻子等。
“风筝不难做,难的是要一次性成功放上天。”邵老伯说,风筝对平衡性要求很高,轻了重了,甚至线绑的结头大小都有影响,“以前刚做风筝的时候,一放飞,不是立即头栽地,就是轻飘飘的。要经多次修改、放飞,才能飞上天。现在,就好多了。”
从做支架的竹子,到糊身体的材料,甚至是风筝线、一些装饰品,邵老伯都追求精益求精。“做支架最好是用竹龄4年的竹子;大风筝要用尼龙布和无纺布,抗风力强,还有线也很重要。”
最早做大龙风筝,他用的线没选好,试飞的时候被风一吹,每一节线都拉长了一厘米左右,每片之间的3条线长度就不一样了,风筝也就飞不稳了。“我回来后,关门研究了好几天,还特地跑到白沙海洋渔业专营商店,买来钓鱼的线,特别结实,以后就专门用这种线了。”
还有龙身骨架边上用两排鸡毛做装饰,这也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逢年过节时,我托市场上卖鸡的人帮我留下鸡毛,又到处托农村的亲戚朋友。要活杀公鸡的尾毛,鸡毛洗干净、晾干后,再挑其中好的来用。”
选材料精益求精
“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做事比较专注。开始做风筝,就每天都做,心思都放在了这上面。”邵老伯说,每天的钻研有了成效,做小风筝已经得心应手,一次试飞就能成功,慢慢地就开始追求更大、更好、更高。
要做大风筝,首选是龙。从1999年开始,他陆续做了好几条龙。其中有一条龙有20多米长,龙身有72片,但直径只有13厘米,相当细巧。最长的一条龙,长56米,直径33厘米,放飞的时候需要5个人同时帮忙。
2004年,在一次风筝比赛中,他制作的一条大龙一放上天,周围群众全喝彩叫好。
做的大龙风筝长达56米
希望这门传统技艺有人传承
“风筝不好做,现在会做的人越来越少了。”对这样的现状,邵老伯有些感慨。
做风筝前,先要仔细打上腹稿,标明尺寸,注明颜色、材料等内容,“这打腹稿是最花力气的活,要占用一半时间。”
老伯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风筝也做得不多了,“2010年世博会召开前,有人来订做了2个风筝,时间紧、要求高,做完我就大病了一场,之后精力就差多了。”
邵老伯做的风筝漂亮,不少人慕名上门求购,但愿意学着做的人就很少了。“我是求着人学都没人来啊,真担心这门传统技艺会没落。”
不过,让邵老伯欣慰的是,惠贞书院邀请他教孩子们做风筝,“那里设了一个基地,制作风筝也有了传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