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看上去很美,但是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玻璃自爆事件却给这美丽的幕墙蒙上了一层阴影!昨天上午7时左右,天一商圈旁环球中心36层两块玻璃幕墙自爆坠落,在方圆近100米范围内下了一场“玻璃雨”,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玻璃雨”从天而降
网友“國濱_Goubin”昨日上午发微博称:“环球中心连续几天多块玻璃落下,直接威胁人身及财产安全。”该网友姓李,他的车就被那场“玻璃雨”砸了个正着!
“我向保安要了顶安全帽,过去开车,当时碎玻璃还在往下掉,整条街都被封锁了,车子的保险杠也被擦伤。”李先生称,他今年2月开始一直住在环球中心,“这里三幢楼都掉过玻璃,台风‘海葵’期间我亲眼看见掉下来3块。”
记者了解到,其实“玻璃雨”早已是环球中心的“常客”。早在2010年10月26日,一块玻璃幕墙从在建的环球中心20多层掉下;2011年7月26日,正在交付的环球中心幕墙爆裂,从21楼高空降下“玻璃雨”。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现场,看到环球中心车轿街一侧已拉上警戒线,值班保安均带上了安全帽,在地面上还能看到很多玻璃碎片。据悉,这些玻璃碎片是由36层高的两块玻璃窗幕墙爆裂而降的,其散落范围方圆约有100米。
随后,记者就此询问了相关管理人员。一位姓陆的管理员记者:“事故发生后,我们立刻围起了警戒线,做好防范措施,并向玻璃厂商送样检测查明具体原因。”经理助理朱小姐则向记者表示,上午公司已召开会议通报事故情况,“听工程部技术人员说,玻璃幕墙本来就存在千分之三的合理自爆率。”
千分之三自爆率并非无解
自爆率千分之三,是否真的“合理”?记者随后展开了调查。
“所谓‘合理’,就是说这个概率符合行业标准,也在国家相关规定允许范围内。”曾多年从事玻璃幕墙安装的陈工程师告诉记者,自爆也称为“玻璃癌症”,是钢化玻璃固有的特性,无法避免。“实际生活中,自爆率一般在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左右。”
但在宁波市建乐幕墙设计院的徐院长看来,千分之三的自爆率,其实“并不科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每一千块钢化玻璃里就有三块随时会发生自爆。他告诉记者,引起钢化玻璃自爆的“罪魁祸首”是原片玻璃里的硫化镍!但因每块玻璃型号、工艺、质量、面积等差异,“千分之三”说法过于笼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2m×2m的自爆率肯定比50cm×50cm的自爆率高得多。”
那么降低自爆率,路在何方?徐院长介绍,目前通过对钢化玻璃进行均质(第二次热处理工艺)处理,及使用高端的超白玻璃,这两种措施都可以大大降低钢化玻璃的自爆率。
但这样做,无疑又增加了成本。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称,各方之所以“咬死”千分之三,正是把这个当成了一顶推卸责任的“保护伞”。
业主负全责但安全监管空白
玻璃幕墙建筑的设计年限是25年。达到一定期限后,玻璃幕墙可能会发生受力构件的松动变形错位、结构胶老化等问题,所以定期由专业人员进行全面检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记者查到,早在1996年,我国颁布的《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中就规定:“玻璃幕墙在正常使用时,每隔五年应进行一次全面检查。”2006年,建设部在《既有建筑幕墙安全维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更明确规定:“既有建筑幕墙的安全维护,实行业主负责制”。然而,如果业主“不负责”,《办法》却未列出相应惩罚措施。
安装后,幕墙保修期一般在2至3年。但过了保修期后,会跟进做全面检查的业主却是凤毛麟角。至于原因,一是检查费用过高,二是缺乏有效监管。有业内人士透漏,如果要请专业的检测机构,每平方米的报价约在10元至20元左右。以30层的高楼来算,全面检测一次费用就在12万元以上;徐院长更是直指监管缺位:“据我所知,玻璃幕墙安装验收完后,没有专门职能部门在做后续安全监管,相关法律法规仍是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