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宁波市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监测报告》昨天正式发布,数据显示,2011年全市居民期望寿命80.37岁,也是首次突破80岁大关,总体比上一年统计数据提高了0.94岁。男性为78.05岁,女性为82.90岁。如除去恶性肿瘤(或其他疾病)对居民的影响,宁波市居民可多活4.40年,寿命将可达84.77岁。
其中,市区居民期望寿命81.36岁,比上一年统计数据增加1.02岁。男性为79.28岁,女性为83.59岁;农村居民期望寿命79.80岁,男性77.35岁,女性82.51岁。
报告要点
宁波居民期望寿命已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期望寿命是反映一个地区健康水平的综合指标,其高低主要受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每年会呈现一定程度地波动(但波动幅度不会很大)。
2011年全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80.37岁(首次突破80岁)。与2010年相比(79.43岁),增加了将近1岁。
据了解,2011年上海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已达到82.51岁,比2010年增加了0.38岁;浙江省杭州市户籍人口的期望寿命为80.89岁,比2010年增加了0.22岁。从期望寿命的角度看,宁波市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健康寿命对现在社会更为重要
疾病、痛苦、伤残伴随着人的一生,单纯期望寿命的长短不能反映生活质量的真实状况。健康寿命是在期望寿命的基础上把病伤残率结合起来,体现出人在良好状态下的平均生存年数,同时也反映了不健康状态下的生存年数。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许国章告诉记者,他们采用2008年宁波市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数据进行健康期望寿命的计算。从计算结果看,0~1岁组健康期望寿命为63.73岁。也就是说对0~1岁组婴儿未来生活的80.37年而言,16.64年是带病度过的,健康寿命比重为79.30%,基本上随着年龄组上升该比重进一步下降。
关于寿命一般谈论最多的就是一个人活了多大岁数,其实在医学上这只能称作是“自然寿命”,只有高质量生存状态下的长寿,也就是较长的“健康寿命”才是现代社会所极力倡导的,这对我们这个老龄化逐步加深的城市显得尤为重要。
两大趋势
65岁以上老年人超过10%
正逐步接近“超老年化社会”
2011年宁波市全市(指11个县区,下同)平均人口数5741717人,其中男性2871000人,女性2870717人;性比值为100.01︰100。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年均人口数推算2011年宁波市全市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数分别为675439人、4043162人和1023116人,其构成比分别为11.76%、70.42%和17.82%。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671530人,构成比为11.70%。按照国际通用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超过7%作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超过15%作为“超老年化社会”的标准,宁波市人口正逐步接近“超老年化社会”。
去年有3万多人死亡
死亡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
2011年宁波市全市总死亡35280人(其中男性19965人,女性15315人),总死亡率614.45/10万,男性死亡率695.40/10万,女性死亡率533.49/10万。以全国人口(第五次普查)为标准进行标化,标化总死亡率为318.59/10万,男性355.77/10万,女性276.92/10万。
2011年宁波市全市居民死亡率呈两头高、中间低的“√”字型分布,以0~14岁年龄组死亡率最低(22.43/10万),65岁以上年龄组最高(3919.41/10万)。男、女性年龄组死亡率变化趋势均一致,各年龄组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在45~64岁年龄组处相差最大(男性死亡率是女性的2.19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