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是“六个加快”战略部署之一,也是增强我市综合竞争力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战略,以《宁波市加快推进产业升级行动纲要》为指南,坚持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并举,坚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强化科技创新,注重平台建设,完善发展机制,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高端化、临港工业循环化、传统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现代农业高效化发展,促进产业间融合互动,不断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 坚持循环化导向,临港工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依托港口资源优势,择优发展临港工业,是宁波的特色,也是宁波的优势。今年,我市按照国家战略布局和长三角区域规划的要求,以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大平台为依托,编制实施了船舶、装备、石化等行业规划,一批重大项目相继投产,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临港工业循环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一是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1-10月,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953亿元、工业总产值97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和20.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税总额977亿元、利润总额5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3%、13.3%;以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等为代表的临港工业发展速度领跑全市,产值分别同比增长34.4%、45.8%和40.2%,远超全市平均增速;重工业比重71.1%,比去年提高2.3个百分点。
二是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优势地位进一步凸显。吉利汽车北仑春晓扩建、镇海炼化2300万吨炼油改造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大榭万华工业园百亿工程全面投产,宁波万华三期MDI60万吨到120万吨倍增项目、中海石油大榭石化馏分油综合利用系列项目及宁波大榭信海油品仓储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台塑一期后续、宁波钢铁扩建200万吨钢铁、浙江造船有限公司三期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产业集聚程度进一步提高。
三是招商工作成效显著,发展后劲进一步夯实。按照基地化、循环化、高端化要求,加大招商力度,今年成功引进并签约了镇海炼化1500万吨/年炼油120万吨/年乙烯一体化、浙江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和储运基地扩建、台塑乙烯-中国海油1500万吨炼油一体化项目等一批投资超百亿的新型重化工项目,产业集聚态势更加明显,进一步提升了我市作为长三角和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地位。
二、 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转型明显加快
传统产业是我市民营经济的主体,对解决就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年来,我市按照《宁波市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总体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处理的方针,加大技术改造和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强化核心技术和工艺创新,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一是落后产能淘汰和技术改造力度进一步加大,产业发展层次不断提升。成立了市淘汰落后产能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签订了淘汰落后产能责任书,编制下达了2011年度全市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共涉及17个行业、379家企业,预计全年减少用电10亿度、用能53万吨标准煤。出台实施《关于对全市不锈钢行业执行差别电价政策的实施意见》,对全市93家不锈钢企业实施差别电价。加大企业技术改造,编制实施了年度千万以上工业技术改造项目计划,列入557个项目,总投资1507亿元。特别是,宁波博威公司的高性能高精度铜合金板带等3个项目列入国家专项技术改造项目。
二是产品、产业和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竞争能力不断增强。通过加大新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力度,我市传统产业结构更趋优化。1-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新产品产值1787亿元,同比增长29.4%,高于今年同期生产增速8.5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达18.4%,比去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销售产值9534亿元,其中,内销产值7301亿元,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76.6%,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9个百分点,对工业销售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90%;1-10月,大型企业累计实现产值2345亿元,同比增长23.7%,增速高于整个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2.8个百分点,有13家企业入选“2011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约占全省入选企业的五分之一。
三是系列重大产业对接活动成功举办,产业合作范围不断拓展。成功举办第十五届宁波国际服装节、第十届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第十三届塑博会、2011宁波家博会、2011中国食博会等重要活动,有力推动了宁波服装、电子、机械、模具、建材等传统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各类“宁波周”、市内外重要会展等会展平台,组织我市企业参加产业对接活动,扩大市场份额。其中,在第109届广交会会上,宁波方企业共签单27.7亿美元,同比增长10%,国内外市场合作继续保持稳定。
三、 坚持规划先行,新兴产业培育成效初现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前国内外抢占经济制高点的热点和重点,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和地区未来产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一年来,我们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摆上重要议事议程,制定出台了八大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着力推进一批产业基地建设,加快生成和引进了一批产业项目。前三季度,全市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1663.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19.1%,对经济的贡献进一步提升。
一是规划政策相继出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根据《行动纲要》,我市编制出台了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八大产业专项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五年或更长一段时期宁波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产业布局、发展重点等内容;专题研究并起草了《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梳理提出了财政、金融、土地、科技、人才等多方面的扶持措施,为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二是示范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发展特色不断形成。按照市场主导、技术领先、重点突破、引领带动的要求,加大了项目谋划和招商力度,推动了一批项目投产显效。其中,总投资30多亿元的中国南车宁波基地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将形成年产150辆城轨车辆的生产能力,北仑穿山、象山檀头山等风电项目顺利开工建设,宁波太阳能、宁波晶元等光伏发电项目基本建成。通过一批建成项目的带动,前三季度,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新一代电子信息四大产业分别实现产值387.1亿元、112.3亿元、414.7亿元和476.6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4.4%、1.3%、4.8%和5.5%,发展特色不断形成。
三是基地培育成效显著,发展规模日益壮大。坚持把产业基地建设作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扎实推进各类基地建设。其中,创意设计方面,市政府重点打造的和丰创意广场于10月20日正式开园,已引进61家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预计到2015年,年设计产值将超过20亿元;信息产业方面,宁波高新区集聚了赛尔富电子、德力西电气、激智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成功引进了IBM公司,与我市共建国际智慧物流产业园,经济发展的实力和后劲进一步增强。
四、 坚持高端化导向,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不断提升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的重中之重。一年来,我市编制实施了《宁波市服务业“十二五”规划》、《宁波市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宁波市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推进了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前三季度实现增加值1726.7亿元,同比增长9.3%。
一是港航物流、国际贸易等优势服务业增势稳定。前三季度,宁波港吞吐量达3.1亿吨,同比增长7.5%;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108万TEU,同比增长13%,均创历史同期新高,预计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将达到4.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450万标箱,继续位于全球前列。1-10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812.1亿美元,同比增长20.6%。利用外资成效显著,新批外商投资项目338个,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27%和25%。在每年5000万元市级贸易物流专项资金的政策引导下,两年共培育30多家国际贸易物流大企业、大集团。
二是科技服务、现代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乘势而上。科技服务方面,全市纳入统计的科技服务业机构总数达到315家,前三季度,实现产业增加值27.86亿元,同比增加20.3%,对服务业贡献进一步增强;现代会展方面,先后成功举办了首届2011中国(宁波)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首届中国海洋经济投资洽谈会、第七届中国国际物流节、第十三届中国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展会200多个,培育壮大了一批会展企业,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是商品交易、总部经济等新型业态方新未艾。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挂牌成立,宁波华商商品交易所、大榭能源化工交易中心相继开业,镇海大宗生产资料交易中心正式启用,浙江金属矿产品交易中心、宁波北仑煤炭交易中心相继成立,预计全年可实现大宗商品交易2000多亿元。制定出台了《宁波市重点优势总部企业评价激励实施办法》、《宁波市总部经济发展综合政策评价实施办法》、《宁波市优势总部基地评选办法》等相关政策文件,重点培育激励传统优势民营本土总部、开放型经济跨境经营总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总部和现代服务业高端总部,2011年评选了100家市级优势总部企业。
五、 坚持高效化导向,现代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
按照“园区化、生态化、设施化”发展要求,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加快发展新型业态农业,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带动作用,现代农业高效化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农业“两区”建设有序推进。今年全市落实现代农业园区财政补助资金9800万元,粮食功能区建设资金4291万元。培育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区等现代农业园区42个,总面积6.24万亩,概算总投资40555万元。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51个,总面积24.29万亩。启动粮食生产功能区标准化建设试点5万亩,新增粮食生产后备功能区40万亩,粮食产量有望再创新高。二是循环农业等新业态加快发展。全年累计实施市级循环农业示范项目44个、中央沼气项目2个,总投资1.9亿元。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15万亩,辐射面积50万亩。畜禽规模化生产率达到95%,居全国前列。远洋渔业发展明显加快,全市申请新建远洋渔船58艘,民营资金投入达4.3亿元,新建公司和新建渔船均创历史最高。
三是农业发展支撑体系更趋完善。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等主推技术48项,主推“甬优”系列等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91项,实施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23.45万亩。前三季度完成水利工程投资42亿元,农业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新增20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651家,农业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六、 坚持集聚集约导向,重大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重大平台是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空间载体。一年来,我市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国家战略为契机,以规划为引领,以政策为配套,以项目为支撑,高水平推进宁波杭州湾、梅山两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建设了慈溪工业园区、宁波三门湾,奉化滨海区块等一批产业功能区,重大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产业集聚能力进一步提升。
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方面,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主导产业,加大项目招商力度,一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其中,世纪金源、合生创展两大投资超百亿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和一批商住地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新城核心区已初具规模。产业方面,累计引进优质项目66个,总投资超过300亿元,包括年产22万辆的吉利汽车整车项目、年产30万辆的上海大众汽车项目、总投资27亿元的东力传动新能源装备产业园项目和总投资约40亿元的香港万国数据项目等。目前,国际汽车产业城建设加快推进,上海大众汽车项目已于8月16日正式开工;吉利汽车一期年产12万辆汽车整车项目今年4月正式投产。
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方面,围绕浙江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核心区、浙江“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等功能定位,全面推进了一批支撑性重点工程和公建配套设施,突破发展保税物流、国际贸易、航运服务等产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130亿元。梅山3-5号集装箱泊位正式开工,梅山国际商贸区、春晓中心商务旅游区等功能区块建设全面启动,累计引进国际贸易、仓储物流等企业近1500家,马士基、中海、中外运等一批国际物流巨头已经进驻,吉利帝豪10万辆轿车生产线、海天驱动等一批重点先进制造企业已经落户,石化产品、有色金属、进口酒类、国际船舶及配件等四大交易市场正式启动运作。
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方面,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宁波大榭开发区、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建设有序推进,企业集聚步伐明显加快,园区辐射带动功能进一步显现。以宁波保税区为例,进口葡萄酒专业市场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已累计引进会员企业180多家,汇集全球3000多种葡萄酒。1-10月,累计进口669.4万升,同比增长79.3%,预计全年将超过1000万升,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进口葡萄酒实体专业市场。另外,我市还启动了宁波三门湾区域、慈东滨海区、环象山港区域等重大区块的谋划工作,前期研究和规划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其中象山港区域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开展了国际招标,吸引了阿特金斯、安诚大地、中科院等国际国内机构参与。
七、 坚持创新驱动导向,转型升级动力不断增强
强化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之举。一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加快集聚创新要素,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不断增强。
一是科技投入持续加大。全年安排科技支出预算25.02亿元,增长约13%。减免215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所得税30352万元,增长约11%。对319户企业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扣除额15357万元,增长约25%。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共获得中央财政资金2.02亿元。1-10月,全市规上工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97亿元,增长约30%;技改投资增长13.6%,占全部工业投资的70%,同比提高9.7个百分点。
二是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前三季度,全市累计发明专利授权量1218件,同比增长40%;获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立项支持20余项,其中国家支撑计划4项、863计划3项、973前期3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5项、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项目6项;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核电站密封新技术、新产品及应用”项目、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大功率中速船用柴油机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前三季度,全市新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2家,引进共建技术研发机构26家;预计年内新增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0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40家;全市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市级110家,新认定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0家;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稀土永磁材料与应用技术工程实验室、中国兵科院宁波分院汽车轻量化材料研究中心、宁波大学海洋生物技术与工程实验室被成功认定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根据《2011年中国城市创新报告》,宁波城市综合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四。
八、 坚持统筹兼顾,要素保障和转型升级机制不断完善
要素支撑和机制创新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保障。一年来,我市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促进资金、人才、土地要素向重点项目、新优企业、高端产业集中,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实施税收减免、创新投融资模式等方式,重点加大对技术创新、节能减排、总部经济、人才引进等领域的扶持力度。2011年,市本级财政共计安排22.3亿元用于加快推进我市产业升级,约占本级可用财力的14%。同时,我市积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先后安排3000万元贷款风险补偿金、3500万元担保风险补偿金、920万元小额贷款补助资金等和10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财政杠杆效应和引领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此外,我市还争取了12.1亿元中央专项扶持资金,安排了3.2亿元用于推动外贸企业转型,安排了1亿元用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二是强化人才支撑作用。编制实施了《宁波市“十二五”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启动“宁波市百名精英企业家培育工程”,举办各类中小企业中短期培训班180余期,培训人员近2万人次;成功举办推进产业升级人才培养专场推介会,加大了对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推进产业升级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
三是完善土地管理机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提出了产业用地批后管理、“退二进三”发展服务业、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落实共同监管机制等一系列创新性政策。加大建设用地倾斜力度,强化产业用地保障,全年下达统筹的用地指标21851亩,用于产业项目的占63.8%,其中工业占44.3%;全市工业用地置换共54宗905亩,收取出让金3.39亿元。与此同时,我市以创新型城市建设、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等为契机,积极推进财税政策、投融资体制、市场准入、要素配置、行政审批、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改革,完善转型发展体制机制,力争为我市产业加快升级提供保障。
2011年,是我市“六个加快”战略实施的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全市上下共同努力、通力合作,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奠定了扎实基础。2012年,将是“十二五”规划实施承上启下之年,也是推进产业升级的关键之年,面对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将按照“六个加快”的战略部署,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强化改革创新,努力破解制约产业升级的瓶颈制约,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实,争取产业升级取得新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