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上官员屡遭诘问,微博上责声尤甚。中国大小官员临堂讲话,众人掌声一片的时代正在结束,民主结的最初几粒青果让官员感觉有点苦,媒体和网络活跃人士大口嚼着,百姓或乐得围观或无所谓。
所谓“有中国特色的民主”不像是高速公路上吓唬司机的假警察,也不是撞了没事的纸糊隔离墩,最近几年总有官员在两会上遭媒体“修理”,很多公共场合在检测中国官员们的诚信和作风。
官员们应当记得,记者再挑衅的问题也容易被原谅,官员再有理的抵制,也可能不被同情。民主总是倾向于一种“极端”:没有一个官员在其任上“是好的”,只有“为什么没把某一件事办好”的官员。中国舆论正在迅速变得同样苛刻。
有记者10日就“限购令”的“户籍歧视”问题质询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姜对曰:“不合理的事情特别多,您要能够想到一个万全的、没有副作用的措施,我用您的办法。”两人谁都没说错,前者提问之容易,与后者为政之艰难,不是判断谁对谁错的标准。
中国官员应快速适应履职环境的变化,调整心态,直面各种不满。做一个所有人欢迎的好官不可能,那就做一个有作为、执政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好官。
中国社会的分层,各种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舆论中声音最高的,未必就是主流声音,中国社会造假成风,非主流声音也极力扮成主流声音,社会缺少识别机制,这为中国舆论带来空前的活跃和竞争,也带来混乱。
不能指责公众,公众是社会最自然的存在形态,它是你我他的总和,公众的态度既清楚,又矛盾,既理想,又趋于现实。它要求决定一切,又期待有坚强意志的领袖。公众意愿的包罗万象搅乱了西方数不清的为政者,他们为选票急功近利,空许空谈,很多人一事无成。
中国的社会舆论正逐渐呈现世界级别的感性和多样性,但中国的政治必须保持强大的有效性,以理性为基础构筑弹性。当局要认真听取民意,坦率接受、回应各种质疑,但当局也要真正树立为社会负责的公心,不被复杂的舆论牵着跑,不患得患失。
中国调控房市的困境,实际上是政府各种调控政策都在面临的困境,即没有一种选择会被所有人满意,反对者哪怕很少,都会把抗议声喊得足够响。中国人进入了为自己利益呐喊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