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对话 > 网上发布厅 > 新_网上发布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发展繁荣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10年12月07日 11:03
宁波网
点击播放按钮观看视频

  点击播放按钮观看视频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文化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着力实施先进文化引领、公共文化惠民、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产业升级、文化人才支撑、文化创新推动“六大战略”,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文化支持。

  1、理论武装工作拓宽新广度。“十一五”时期,是理论武装工作不断强化的五年。全市各级党组织始终把握主基调、弘扬主旋律,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引领全市人民群众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一是强化理论学习。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为龙头,以县局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宁波论坛”报告会等为载体,大力开展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主题教育活动。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总体部署,制定下发了宁波市《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召开了纪念建党89周年暨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座谈会,广泛开展形式多样、有声有色的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二是强化理论普及。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着眼于理论宣传普及的大众化,精心组织开展“理论宣传普及周”活动,组织开展“微型党课”教育活动,并以全市2266所基层党校为主阵地,利用“社科普及月”、“天一讲堂”等平台,积极推进基层采取集中学习、专题辅导、短期培训、党课教育、形势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学习宣讲。今年来,围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等重大主题,以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面向广大干部群众开展各类讲座和宣讲活动8000多场,140多万人次受到教育。特别是“微型党课”教育形式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案例,获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三贴近”创新奖。三是强化理论研究。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宁波的实践”研究,形成了《宁波改革开放30年系列丛书》等一批重要成果。2009年,浙江省首部多卷本地区性通史《宁波通史》正式出版,填补了宁波区域文化研究的多方面空白。组织编写《科学发展观通俗读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读本》等辅导教材,既体现理论高度,又贴近群众需求,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好评。

  2、舆论引导能力得到新提高。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一是加强重大主题新闻宣传。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决策部署,坚持“团结鼓劲、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主基调,精心组织策划重大主题宣传。相继组织开展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宁波计划单列20周年、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奥运火炬传递、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抗震救灾等重大主题的新闻宣传,形成了正面舆论强势。今年来,全力以赴做好上海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论坛”、“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主题宣传,进一步增强了重大主题宣传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引导力。二是不断加强和改进经济宣传。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紧紧抓住中央、省、市主流新闻媒体,深入宣传中央和省、市关于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深入宣传各地各部门迎难而上、应对挑战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为推动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今年来,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推进“改革突破、创新提升”两个年活动,组织媒体开设“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专题专栏,有重点分时序地开展形势分析、政策解读、深度报道、典型宣传和热点引导,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成效。三是积极稳妥做好社会热点问题舆论引导。按照“导向正确、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的原则,围绕拆迁、出行、医疗卫生、社会治安等涉及民生的热点问题,进行积极稳妥有序的引导。积极推进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目前全市共设立110多位新闻发言人,其中在市委工作部门设立新闻发言人12人,市级政府部门和各县(市)区新闻发言人80多人,市级政府部门网上发言人20人。切实加强新闻发布的选题策划,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举行新闻发布。四是强化网上舆论引导。在中国宁波网搭建“网上发布厅”,积极推进网上发布、网络问政。扎实开展舆情分析、研判和引导工作,建立完善网络舆情员、网上发言人、网络评论员三级队伍构架。从2008年以来,相继举办了三届网络文化节,促进了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得到新加强。近年来坚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一是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近年来,我们精心组织建党、建国、建军和抗战胜利、长征胜利、香港回归等重大纪念活动,进一步坚定干部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心组织“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周”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二是切实加强重大典型宣传。坚持以先进典型引领社会风尚,集中宣传了徐立科、林萍、毛文国、李益波、周以国、张素华、张瑜、严意娜等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典型。其中,林萍入选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徐立科被评为省首届道德模范,毛文国被评为“浙江骄傲—2009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三是不断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探索区域化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实践,按照“1+3+X”的工作模式,在居住型、生产型、服务型、虚拟型社区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开展和睦邻里节活动,不断促进新老宁波人融合,促进社会人际、群际关系的和谐。积极实施“春泥计划”、“春晖工程”,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我市获得“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先进城市”。

  4、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高度。以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深入推进群众性创建活动,积极倡导文明和谐理念,巩固和扩大文明创建成果。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全过程,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一是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2005年,我市获得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08年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07—2009年连续三次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根据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决定》,今年来,以“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为主题,扎实开展“文明出行、文明施工、文明礼仪、文明志愿”等系列活动,精心组织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二是切实加强基层创建工作。深入推进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江东划船社区被评为全国文明社区,宁波港集团等7家单位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余姚泗门镇等4个村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5、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大市建设,不断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宁波博物馆、宁波书城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陆续建成;基层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完善,100%的乡镇建有文化站,92%以上的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城乡“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基本形成。今年还召开了“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现场推进会,积极推广公共文化服务有效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着力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深入开展“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农村”、“春天送你一首诗”、“全民读书月”等活动,在全国率先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村落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蓬勃发展,城乡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逐步提高。精心组织开展了世博会城市广场演出、宁波特别日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三是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在近两届“五个一工程”评比中,宁波有9部作品在全国获奖,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电视剧《北风那个吹》、民俗风情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今年,组织《十里红妆•女儿梦》赴北京、天津、青岛等地巡演,并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受到各界广泛好评。四是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十一五”以来,宁波市认真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从10家试点单位入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改革促发展为主题,把握改革的客观规律,注重改革的实际效果,探索改革的有效方法,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地推进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走出了一条符合宁波实际、具有宁波特色的文化体制改革之路,受到中宣部、中央文改办、省委宣传部的重视和肯定。中央文改办编撰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经验70例》和《文化体制改革经验70例》,分别介绍了宁波市“东南商报‘两分开’改革激活报业竞争力”等典型经验;《人民日报情况汇编》和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对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改革发展情况作了专题报道。五是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以来,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增长,规模总量持续扩大,就业贡献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出版、印刷、影视、广告等传统优势文化产业和旅游休闲、文艺演出和娱乐、文体用品生产销售、民间艺术品创作交易等特色文化产业,着力发展数字内容和动漫、会展与咨询等新兴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增加值2005年为90.8亿元,2009年达到141.8亿元,年均增长9.3%(现价计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从2004年的18.8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24.01万人,占全市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从2004年的4.8%上升到2008年的6.3%。积极搭建文化产业发展服务平台,组织文化企事业单位参加深圳文博会和义乌文博会,推动重点文化产品、重点产业项目的对外展示和交易,扩大了宁波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国有文化集团发展迅速,预计到“十一五”末,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总资产可达25亿元,比“十五”末增加1倍,5年平均利润总额6000万元以上,主营收入超过10亿元;宁波广电集团的资产总额预计可突破16亿元,净资产总额达到14亿元左右,主营收入预计可达到6亿元左右。“十一五”期间建成市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个,其中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特别是今年来,我们全面启动了《宁波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深入分析“十二五”文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研究确定“十二五”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努力通过重点文化区块、重点文化项目、重点文化企业、重点文化品牌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推动宁波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6、对外宣传工作呈现新气象。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和重大主题,努力构建大外宣新格局,对外宣传工作整体呈现出扎实推进、蓬勃发展的喜人局面,城市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城市知名度进一步扩大。一是切实加强重大活动对外报道。通过服装节、浙洽会、甬港经济合作论坛、国内外“宁波周”等重大活动的对外宣传,进一步扩大宁波在海内外的影响。今年来,以参与上海世博会为契机,我市精心组织宁波接轨世博的集中采访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宁波的知名度美誉度。二是精心组织经济社会发展的对外宣传。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打好节能减排决战、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等重大主题,大力宣传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取得明显成效。今年来,已有1400多名境内外记者来甬采访,发稿8200余篇(条)。《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浙江日报》等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在主要版面、重要时段刊播了重点报道。三是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2008年我市在英国、2009年在德国和波兰成功举办了宁波文化周,今年还将在法国、奥地利举办宁波文化周。《十里红妆•女儿梦》跨出国门巡演。四是不断加强外宣基础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形象宣传“三个一”项目(一句城市形象主题口号、一部城市形象宣传专题片、一本宁波画册),征集确定了“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中国宁波”城市形象主题口号,并组织了广泛的对外宣传。

  7、文化人才建设迈出新步伐。“十一五”时期,我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队伍规模逐步扩大,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拔尖人才不断涌现,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文化工作和加快推进文化大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一是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正确用人导向,切实加强宣传文化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二是着力培养宣传文化领军人物。1人入选全国“四个一批”人才建设工程,13人入选省“五个一批”人才建设工程。市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殷安建同志入选宁波市首批5名杰出人才。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创新团队建设的实施意见》。三是突出抓好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选好配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加强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宣传思想文化队伍整体成效。记者:请问张部长,“十一五”期间宁波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主要亮点在哪里?

  张松才答:“十一五”时期,我市文化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始终服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注重以人为本、按需而为,改革创新、重点突破、协调推进,为保持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为“十二五”文化建设的加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涌现处许多工作亮点。譬如:我们的文化自觉得到了明显增强。表现为“三个更加”,即思想认识更加统一。通过贯彻上级专项精神、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指导、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等举措,全市上下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政策体系更加完善。通过下发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宁波市关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文件,进一步完善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工作力度更加强劲。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的指导、督促和协调,加快攻坚克难步伐,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呈现出良好态势。

  我们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十一五”以来,宁波市认真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从10家试点单位入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改革促发展为主题,把握改革的客观规律,注重改革的实际效果,探索改革的有效方法,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地推进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走出了一条符合宁波实际、具有宁波特色的文化体制改革之路,受到中宣部、中央文改办、省委宣传部的重视和肯定。中央文改办编撰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经验70例》和《文化体制改革经验70例》,分别介绍了宁波市“东南商报‘两分开’改革激活报业竞争力”等典型经验;《人民日报情况汇编》和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对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改革发展情况作了专题报道。

  我们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成效非常明显。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累计已投入45亿元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以“三江文化长廊”为重点,建成了大剧院、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宁波书城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以“全国文化先进县”创建、“东海文化明珠”工程、“十五分钟文化圈”和“基层文化宫”建设为抓手,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落(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二是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相继推出了“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农村活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艺精品工程、普及高雅艺术工程、文化明星工程等一系列的文化惠民工程。其中,电视剧《北风那个吹》、民俗风情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图书《家国书》、歌曲《钢筋班的棒小伙》获全国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三是文化服务渠道和方式不断拓宽和丰富。各地相继推出了“天天演”、“阳光文化绿卡”等文化惠民工程,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力度加大,文化产品供给渠道拓宽;积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全市已有179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民营资本参与博物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我们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实现了新的突破。2009年宁波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141.84亿元,占GDP的比重3.4%。具体表现为:一是国有文化产业加速发展。从两个国有文化集团的发展看,至2009年底,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资产总额18.73亿元,净资产总额8.34亿元;宁波广电集团的资产总额15.73亿元,净资产总额13.71亿元,与2005年相比,上述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翻番增长。二是传统文化产业逆势飘红。2009年,全市电影总票房达7500万元,比2008年增长44%,是2007年的2倍。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经营收入3488万元,同比增长19.78%,实现利润452万元,同比增长11.38%。市新华书店有限公司销售收入11866万元,同比增长7.87%,实现利润671万元,同比增长9.42%。三是新兴文化产业迅速突起。以动漫产业为例,2009年,我市动漫产量超过13000分钟,列全国城市第八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四是文化产业基地发展迅速。目前,我市已有2家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我们的文化“走出去”活动产生了很大反响。一是积极推动文艺院团“走出去”。2009年,在德国亚琛市和波兰比得哥什市成功举办了“欧洲宁波文化周”,《十里红妆•女儿梦》首次跨出国门巡演,宁波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二是积极推动民营文化企业“走出去”。海伦钢琴80%以上出口欧洲、日本、美国,并成为中国第一架进入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演奏钢琴,还被丹麦王室选为王室御用钢琴。音王集团去年斥资4000万元人民币,成功收购了英国的“录音大师”(Studiomaster)和“卡迪克”(Cadac)两大知名品牌。水木动画的系列动画片《中华五千年》营销到东南亚600多家华文学校,并在加拿大麒麟中文电视台播出。2009年9月,浙江宣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韩国THE5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其网游产品正式出口韩国市场。三是积极推动宁波文化企业参与市外的经贸交流活动。组织我市重点文化企业参加深圳文博会、义乌文博会等重要展会,全面推动我市文化企业参与国际、国内经贸交流与合作。今年深圳文博会展会期间,我市参展企业得到李长春等中央领导的指导肯定。

  记者:宁波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请邹局长介绍一下“十一五”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情况。

  邹局长:谢谢。“十一五”期间是我市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各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突出表现在:首先,遗产保护基础更加扎实。五年来,我市启动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经验在全国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创造了“宁波模式”,共调查登录各类不可移动文物8309处,搜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线索28万余条,两大门类遗产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立法工作扎实推进,2007年在国内率先制定并颁布了《宁波市文物保护点保护条例》,2009年组织对《宁波市文物保护条例》进行修订,以立法形式设立了国内首个历史文化名城日。二是遗产保护机制更加完善,依托丰厚的文物遗存,“点、线、片、面”相结合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不断完善,全市新开辟了一批专题博物馆,特别是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两项申遗工作扎实推进。三是遗产作用发挥更加明显。保护开发了江北岸外滩、东钱湖、郁家巷、莲桥街、南郊路、秀水街等重要历史街区(地段),公布了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古村,全市95家博物馆、纪念馆中已有50余家向社会免费开放,依托遗产日、名城日、传统节日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广受市民欢迎。可以说,通过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宁波城市美誉度不断提升,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

  记者,请问张部长,“十一五”以来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在哪些领域取得了突破?

  张松才:一是积极探索新闻媒体“两分开”改革。在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将《东南商报》的经营业务剥离,与民营资本合作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公司,在采编部门中大力推行“三脱钩一挂钩”改革。中央文改办编印的第一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经验70例》收入了东南商报的改革案例,在全国加以推广。

  二是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共在全市66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中推行了用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了以“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为目标的内部管理机制和以财政投入与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挂钩的运行机制,有效激活了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活力。

  三是积极稳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先后对17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实现了转企改制,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如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转企改制后,新公司在保质保量完成党报党刊印刷任务外,大力拓展商务纸制文具印刷。《宁波日报》印刷质量排名全国前列,连续5年被授予“全国精品级报纸”称号。宁波歌舞团自组建有限公司以后,着力开拓演出市场,演出场次从改革前的年均60场增至现在的年均120余场,并占据了省内40%和市内80%的演出市场份额。歌舞团排演的大型民俗风情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已在国内外巡演百余场。歌舞团团长邹建红还入选了全国“四个一批”专业人才。2008年11月,刘云山同志在视察市歌舞团时,对该团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达到了“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改革目的。今年《十里红妆•女儿梦》歌舞剧还在国家大剧院作了演出,引起了热烈反响。

稿源: 中国宁波网 编辑: fabuting实习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输入答案:
无标题文档
用户名:
密  码:
(天一论坛ID通用)
电话:87685390 微信:wsfbt123
Email:wsfbt@cnnb.com.cn
民生新闻 >>更多
一周热点 >>更多
部门发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