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爵溪是中国最大的针织出口基地之一,是中国针织名城。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爵溪人民发扬"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搏击风浪的拼博干劲、巧赶潮时的机遇意识、船队作业的协作竞争"的爵溪精神,先后被评为宁波市首批文明镇、宁波市首个工业产值亿元镇、省社会主义农村示范镇、浙江省出口创汇第一镇、"中国乡镇之星"、"中国针织名城"。如今的爵溪正以北工业、中商居、南休闲、东拓展的大格局快速崛起,通过工业强街道、旅游富街道、文化兴街道的指导理念,努力实现爵溪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并在工业、旅游、文化、民生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推进,爵溪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明显提高,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已形成了以针织服装为主导产业,机械制造、电子科技、生物化工等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
爵溪工业发达且产业集中。目前拥有各类工业企业506家,针织企业430余家,规模企业100家,销售超亿元企业6家,中外合资企业36家,有自营出口权企业35家,已形成了工业经济为主导,针织服装为特色,外贸出口为优势的经济格局,生产出针织服装、食品、机械、化工、水产、教育用品六大类300多个品种。
爵溪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化水平,重科技、树龙头、创品牌,优化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整体产业的竞争力。



![]() ![]()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世世代代的爵溪人一直沿袭着半年捕鱼,半年卖"鲞"的近海捕捞的生活。然而,当历史的车轮撵过20世纪60、70年代的时候,爵溪人赖以生存的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农耕人均面积仅1分多,不少群众背井离乡迁居别处,爵溪人的温饱成了问题。要生存就要寻找新的生计,爵溪人发扬在惊涛骇浪中锤炼出来的"敢为天下先"的渔民精神,努力克服发展工业面临的各种制约,从此走向了艰难的工业之路...点击详情>>> |
![]() ![]() 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发展,爵溪生产的麻袋、手套、袜子以及小五金等低档产品在国内市场不再有竞争优势,大多数企业陷入困境。在困境面前,爵溪人毅然放弃经营多年的一些低档轻工产品,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针织服装业。爵溪人知道针织服装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更能适应当时爵溪资金短缺、技术人才短缺的现状...点击详情>>>
![]() ![]() 这是改革开放并举、工业总量扩张的十年。1981年,爵溪在渔村并线厂首先推行"五定一奖"责任制,职工实行计件工资制的改革试点。1982年,镇党委、政府制定《工业生产经济责任若干问题的规定》,在全市率先推行以厂长为代表的集体承包责任制,把经营权还给企业,让厂长当家。同时,开展村与村、厂与厂之间的生产竞赛活动,形成你追我赶的发展热潮...
点击详情>>>
|
![]() ![]() 进入九十年代,乡镇工业面临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展提高的重大课题。按照市委、市府提出"二改三上一提高"要求,爵溪以宁波针织服装厂为核心,联合16家企业,组成宁波荣大针纺集团公司,成为宁波市首家乡镇企业外向型集团。1992年,镇办企业"华荣针织有限公司"在全县率先试行股份合作制。这种产权明晰、体制灵活、经营者利益与集体利润紧紧捆在一起的体制,解决了承包者负盈不负亏...点击详情>>>
![]() ![]() 进入21世纪,受外部环境的制约,以及自身长期发展中积累下来的问题和矛盾逐步显现,爵溪工业的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去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爵溪针织业面临困境,企业的发展方向便是市场的需求。爵溪党政部门清醒地看到这一事实,着手打造爵溪针织品市场,为企业转战国内市场"搭台"...点击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