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溪历史上是著名渔村,背山靠海,历以渔业为主,男辐女织,形成造船、织网、水产品加工等传统作业。随着渔资源严重衰退,人们穷则思变,经过不断努力,把一个昔日“渔村”,发展到今日“中国针织名城”,四十年的光阴,爵溪的巨变令人惊叹不已。千百年来世世代代以渔为生的渔村,发展为世界名牌服装的加工基地,这是爵溪人谱写的一曲创造历史、主宰命运的辉煌乐章。从最初的“逼上梁山,渔转工”到后来“理性选择针织服装业”,再经过“率先走外向型发展之路”及“产业优化升级开拓国内市场”,每一乐章,无不体现出爵溪人在发展工业的道路上“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回顾爵溪工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1、第一阶段:六七十年代,“逼上梁山,艰难起步”
历史上,爵溪是著名的渔村。20世纪60年代以前,世世代代的爵溪人一直沿袭着半年捕鱼,半年卖“鲞”的近海捕捞的生活。然而,当历史的车轮撵过20世纪60、70年代的时候,爵溪人遇到了从未想过的关系到他们及子子孙孙生计的问题,他们赖以生存的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爵溪人的温饱成了问题,爵溪人犯愁了。要生存就要寻找新的生计,爵溪人首先想到了农业。农业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土地,要有良田、山林。可是人均耕地仅1分多,不少群众背井离乡迁居别处,但也未能解决温饱问题。
爵溪工业起步相当艰难,然而,惊涛骇浪中锤炼出来的“敢为天下先”的渔民精神,却为爵溪发展工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爵溪人克服了发展工业面临的各种制约。没有资金,一家一户凑钱,甚至变卖家俱,光是雕花七弯眠床就卖掉120张;没有技术,抬着轿子把上海、宁波退休师傅请进来;没有厂房,就利用空置仓库、庙宇、油毛毡工棚。厂里缺啥只要家里有就往厂里送。12个月不发工资,厂长职工照样上班,同甘共苦。生产原料靠扁担挑进山,产品靠扁担挑出山。爵溪人就是在这种看似“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上下一心,逼出一条条生路,办起一家家企业。
爵溪工业的发展是从兴办各种技术相对简单、资金需求相对少的轻工产品的社队企业开始的,这些轻工产品涉及小五金、塑料产品以及编织袋等种类。特别是废麻厂的发展使爵溪人看到了发展工业的实惠,增强了爵溪人办企业,发展工业的信心。其中有爵溪镇采石、泥水、木业等手工业社组合并成立的二轻电器配件厂(后发展为象山针织厂,并以其为核心成立浙江巨鹰集团公司);有新创办的手套厂(后来发展为中国针织工业50强的中外合资甬南针织有限责任公司);有爵溪二轻电器配件厂改为象山县棉纤维纺织厂,转产纺织人造棉和人造纤维;同时镇办象山化纤针织厂、爵溪镇针织厂和爵溪农村村办爵溪布厂等也相继投产。1976年,爵溪至丹城的首条环山公路竣工通车,爵溪工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有了质的改善,加快了爵溪工业的发展。至1973年,爵溪镇有工业企业8家,从业人员545人,产值75万元,迈出由渔转工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