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阶段:七八十年代,偶然中的必然:针织服装制造业的选择
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发展,爵溪生产的麻袋、手套、袜子以及小五金等低档产品在国内市场不再有竞争优势,大多数企业陷入困境。在困境面前,爵溪人“敢为天下先”的基因又起作用了,他们毅然放弃经营多年的一些低档轻工产品,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针织服装业。爵溪人知道针织服装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更能适应当时爵溪资金短缺、技术人才短缺的现状。
1979年,当时的镇办企业蓄电池隔板厂厂长王增田,在推销产品的过程中,敏锐地捕捉到针织内衣市场需求旺盛的信息。凭着胆识,1980年王增田毅然从苏南石塘湾和上海文行引进晴纶针织棉毛产品,转产腈纶内衣,产品生产出来后,很快就打入国内各大城市。蓄电池隔板厂也因此更名为象山针织服装厂。爵溪镇的第一家针织服装厂就此诞生。1979年,象山县棉纤纺织厂接受上海金山石化总厂加工委托,试纺国产腈纶纱,获得成功,每月产量达40吨,产能之大,在当时全国的乡镇企业还是第一家,成为爵溪针织服装生产的重要原料基地。“一石激起千层浪”,象山针织服装厂使正在寻找出路的其他行业的企业看到了针织产品的前景,它们纷纷仿效。到了1983年,全镇就有10多家企业转产从事针织服装生产。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爵溪针织产业集群特色初见端倪。1985年,全镇针织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达到鼎盛期。当时,全镇有针织企业22家,轻纺产值7139.13万元,占全镇工业产值72%。
爵溪企业纷纷选择针织行业,不但使得针织产品规模得到了很大发展,而且品种也不断增加。1979年11月5日,爵溪公社与宁波地区财政局合办的地方国营象山毛纺织厂投产。座落在爵溪的宁波化纤针织厂(后发展为甬南公司)陈贤兴引入尼龙袜产品,爵溪针织袜业开始兴起。1983年文教针织厂竺云飞引入毛巾袜,到1986年,仅织毛巾袜家庭工厂就达200余家,针织产业已经成为全镇经济支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