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一组关于各专业应届生毕业走向的数据。前程无忧人力资源调研中心发布的《2011年应届生调研报告》统计了七类专业的应届生毕业走向,其中,生物/医学/制药类的毕业生和文史法哲教育类的毕业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比例居前两位,分别为26.1%和25.4%;而计算机科学/电子科学/计算机网络等工程类的毕业生直接就业的比例最高,达74.7%。(见表1)
这组数据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用工对于各专业应届生的需求概况:
1.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因为所学课业实践操作性强,一般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且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的几率相对更大,如涉足技术研发类岗位,起薪也有望领先其他岗位上的同龄人。
2.金融、法律、生物医药等专业的毕业生面临一个“不求多但求精”的需求市场,他们在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后才会有竞争力,所以毕业后选择在同专业继续深造的人居多。
3.文科生毕业后在就业市场上相对弱势。这种弱势不仅体现在起薪上,更体现在不少人“干这活儿我都不用上四年大学”的哀叹中。因此,文科生毕业后改换专业继续深造的现象如今愈发普遍。
再看一组关于各行业应届生起薪的数据。前程无忧发布的《2011年应届生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从行业方面来看,应届生薪资的行业差异性依然比较明显,金融、汽车行业属于平均起薪相对较高的第一梯队,房地产、高科技、能源化工以及生物医药属于第二梯队,而现代服务业、消费品行业、制造业以及传统服务业的应届生平均起薪相对略低,处于第三梯队。(见图2)
单看投入产出比,选择“继续深造”的金融专业学子也理应获得高于同龄人的起薪。并且这些既要求操作技能又要求专业知识——俗称“复合型”——的工作还真不是一般人说干就能干得了的!至于那些觉得“干这活儿我都不用上四年大学”的大学生也不用羡慕嫉妒恨,前程无忧提醒:即使你选择了“直接就业”而非“继续深造”的状态,也请在找工作的时候和工作后保持“继续深造”的状态,用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提高竞争力。
决定起薪的,除了市场需求这个宏观因素,还有企业招聘成本这个更直接的因素。下一部分,我们就以校园招聘为切入点,和大学生一起分析下企业的招聘成本。
校招篇:名企进校园,光赚吆喝不招人?
2011年秋冬大大小小的校园招聘很多,那到底多到什么状态?前程无忧在某二线城市负责校园招聘业务的工作人员小Z透露,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10月仅是她所在的部门就经办了约160场校园宣讲会或招聘会,折算下来,一天就是6、7场,而这个密集度从9月中旬一直到11月中旬,整整持续了三个月。负责在校企之间接洽宣讲会筹办事宜的小Z也谈到了宣讲会的现状:“现在企业办宣讲会要求高啊!单纯地放PPT和做演讲早就没人要看了,至少得送礼品,还得是体面的礼品!有的宣讲会还设置抢答和抽奖环节来吊学生的胃口,还有的企业还会要求宣讲会结束后直接就安排学生面试,这叫趁热打铁!”如今走进校园的企业都在花大心思吸引学生,但质疑企业方“光赚吆喝不招人”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企业办校招纯粹为了打广告?自然不是!企业又不是公益组织,光赚吆喝的事儿谁干?企业招聘一个应届生的成本绝非几样赠品能衡量的,除了付出金钱,还要涉及时间、人力乃至更多。
来自前程无忧校园招聘业务部门的反馈是,2011年企业招聘成本整体上和2010年持平,少量具有一定规模的名企在应届生的招聘预算上有10%左右的提升。而《2011年应届生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1年,企业招聘应届生的成本逐年微涨,2011年比2010年上涨4.9%。其中民营企业的人均招聘费用增长达80元/人,说明一些快速成长中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民营企业越发注重培养应届生人才,加快自有人才库的建立。
另外需要企业花大钱的是对应届生进行培训。据《2011年应届生调研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企业对应届生的人均培训费用环比涨幅为3.8%,人均增长136元;培训项目多为岗前技能培训和企业产品培训,目的在于帮助应届生尽快上手工作;培训时长则在1—3个月不等,方式以传统的前辈传帮带为主。而起薪越是高的岗位,企业对应届生进行培训的投入也越是大——费用高、流程紧、人力齐,企业希望用高投入换高产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