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job Rio
时值7月,又到了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冲刺阶段。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披露的数据,2012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680万,比2011年多出近20万。而在这680万人中,我们发现,1990年后出生的占了很大比例,这也意味着“90后”大学生将正式加入社会劳动力群体中。“90后”曾被舆论贴上“自我”“非主流”乃至“脑残”等负面标签,“90后”一旦走出校园、加入职场,不得不迎接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残酷评判。
2012年的毕业生就业有哪些新动态?上一年的应届生就业形势又有何经验教训值得“90后”们借鉴?前程无忧(www.51job.com)结合企业招聘的直观数据和人力资源调研中心的调查报告,同时参考麦可思研究院最新发布《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从大学生关心的角度解读学子就业情况,并解答大学生在就业时的常见困惑。
近5成企业增设实习岗位 企业“涨薪”仍难买学生的心
实习是大学生迈向职场的跳板,也是企业储备人才的重要举措。在2012年,不少企业提供了比往年更多的实习岗位,却发现供求不均。而付出日益高涨的招聘成本却不能换回大学生的忠诚,也是困扰着企业雇主们的心结。
根据前程无忧职位搜索器在6月末反馈的实时招聘数据来看,在2012年5—6月的两个月时间内,各类企业内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两类职能“储备干部/培训生/实习生”和“在校学生”的岗位需求在27000个以上,略高于往年,这其中“储备干部/培训生/实习生”的岗位占了75.7%。而前程无忧人力资源调研中心在2012年第一季度发布的《2012年实习生调研报告》显示,2012年有48.1%的企业计划增加实习岗位,增幅多在10%以内。其中,高科技企业的需求增幅最高,23.2%的高科技企业实习岗位增幅在10%以上。与此同时,企业招聘实习生的形势严峻:35.2%的企业需要花1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招到1名合适的实习生。这让本指望着实习生来填补简单工作的空缺、缓解业务高峰期工作负担的企业方倍感压力。
除了招聘难,管理难更是让企业雇主们头痛的问题。对此,不少企业的对策是给大学生“涨薪”。实习生虽非正式员工,但有不少也能拿到日薪(包括津贴)。《2012实习生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2012年,有41.0%的企业的实习生日薪涨幅预计在10%以内,13.0%的企业预计涨幅超过10%,不提供日薪和津贴的企业比例则会进一步下降。(见图1)
图1:2012年实习生日薪(包括各种津贴)涨幅预测
而前程无忧人力资源调研中心在今年第二季度最新发布的《2012年应届生调研报告》,也反映了企业招聘大学生的成本逐年增长的现状。数据显示,企业招聘应届大学生的成本已经从2011年的2400元/人涨到了2012年的2600元/人,同比增长8%;并且从近3年的走势来看,这一数字未来会只增不减。(见图2)
雇主们提高了人力产本,但大学生似乎并不买账。除了一部分不满意薪资的,更多的学生“抗议”在实习和试用期间的工作内容重复简单、岗位名不符实、学习知识技能的机会少,而如果不能满足以上条件,他们就会选择在短期内离开。《2012应届生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有5成以上的2011届应届生会在入职后的6个月内离职,而整体平均离职率在20%~30%,比上一年又有小幅增长。
于是,企业的雇主们多半都有一肚子苦水——付出了成本,却换来工作效率低下、责任感缺失乃至会不辞而别的实习生,最后连发火都找不到人……其实,针对大学生入职后出现的问题,企业和学生都有责任。特别是企业雇主们,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光靠金钱刺激恐怕还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而是需要和新人就他们的工作诉求多沟通交流、循序渐进地安排工作、设立合理奖惩制度,促发其的责任心和归属感。而大学生们则首先要清楚找工作的目的是什么,进而知道哪些工作是自己能干的,哪些工作又是自己想干的?
“蓝皮书”点名18个红牌专业三步助你就业起步“由红转绿”
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能干什么样的工作,一般会以自己就读的专业作为参考,而很多学生在入校选择专业时则是基于就业率这一指标,对就业率高的所谓热门专业自然是趋之若鹜。在《2011年无忧指数年终盘点学子篇》中,我们分析了“专业被热门”的现象会让学生们对就业形势做出误判,这已经给学生们泼了一盆冷水了。那如果再告诉你,你的专业已经被亮了红牌,你又该怎么办呢?
2012年6月,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列出了“2012年中国大学毕业生‘红绿牌’专业”。一些“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被列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俗称“红牌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9个本科专业以及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9个高职高专的专业。蓝皮书指出,这些专业与2011年的红牌专业基本相同,表明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具有持续性。
如果你“不幸”将从以上18个专业毕业、或者正在就读这18个专业,难道只能坐等“毕业即失业”吗?入学时、毕业前和毕业后是大学生对于就业最敏感的三个时期,走好这三步对于找工作异常重要。以下,前程无忧结合大学生就业现状作了一些分析,助学子们在就业的道路上“由红转绿”、平稳起步。
1. 入学时:好专业不是就业捷径,兴趣爱好和思维方式更重要
最近,有网友在前程无忧论坛(bbs.51job.com)上求助如何填报大学志愿的事儿,希望网友们能给其刚高考完的表妹推荐一个有利于个人发展的专业。这么多年来,许多的学生和家长为高考志愿所困扰,但希望依托入大学时选一个好专业来为将来的就业铺平道路,恐怕多半会事与愿违。因为专业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个人,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在此前提下,就业率等数据只能作为辅助参考。就如论坛网友“孙磊”所言,“大学专业不能决定人的一生,很多人毕业后干的是和专业无关的工作,专业和行业并没有延续性”,而且“就行业而言,我们也很难判断四年后什么行业最好、最吃香,仅凭目前的状况去判断也不科学”。因此,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来说,不要着急去想就业的事儿,要先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然后在大学里锻炼自己沟通、交际的能力,训练自己看待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等到毕业时学着自己规划未来,这要比参考就业率数据或者由家长包办强得多。
2.毕业前:知己知彼,对各项就业指标做定期的动态评估
大学生在刚入学时不用着急就业的事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有必要对于自己的知识技能储备、职业兴趣、价值观和专业的就业前景等各项指标做定期的动态评估了。这其中,知识技能储备,包括你的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你可以看看几年来你积累了哪些优势能力。职业兴趣是选择工作的原动力,你的兴趣点有没有改变呢?价值观,通俗地说就是你想从工作中获得什么。以上这三项是主观因素,而就业前景是客观因素。蓝皮书在列出前文所述的18个红牌专业后加了一句补充,“部分红牌专业是供大于求造成的;部分红牌专业是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的要求造成的”。由此,你也应该在毕业前对照着分析下自己的专业是否有就业危机,又是因为哪一类情况而产生危机的。你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比如通过老师和学长了解下本校本专业的往届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一般会在哪些岗位立足,或者通过实习等方式亲身感受下专业所学和岗位工作的差距,进而评估这些岗位是否适合自己,自己毕业后是否要立马就业。总之,找工作要提前准备,并且要正视你在大学这几年来主客观因素的变化,不要自欺欺人,这样你在毕业时才不至于临时抱佛脚。
3.毕业后:继续深造要讲求回报率,必要时要能取舍
在前程无忧论坛(bbs.51job.com)上,经常有大学生网友提出类似“毕业后是否应该考研”的问题。前程无忧人力资源调研中心发布的《2012年应届生调研报告》中也有数据显示,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应届生比例达到了22.6%,并且近年来一直维持在这个不低的水平上。毕业后考研也罢、留学也罢,继续深造不应是你跟风后的决定,不应是你逃避就业压力的办法,而应是增加你就业机会的筹码。你为了就业要付出了金钱、时间和精力,就得讲求投资回报率,特别是对于一些不得不继续深造的专业的毕业生。以红牌专业中反复出现的法律类专业为例,如今学法律的大学生想要在本科毕业后(更不要说高职高专了)就找一份司法机关或者律所的工作近乎痴心妄想——你至少先要通过难度不小的司法考试,但通过了也只代表你有执业资质,最多只能让你有个实习的机会;然后你会发现公务员考试也得试试,因为有了公务员的身份后就业面会更广;再者,研究生考试似乎也很有必要,并且得瞄准那些大城市里的名校……如此可知,法律专业的本科或高职高专毕业生自然是“达不到产业要求的”!至于供求关系,中国不是不缺法律人才,而是很缺,特别是一些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但请问,有多少学生愿意去那里呢?
就读红牌专业不代表世界末日降临,就读绿牌专业也不代表前方会一路平坦。前程无忧再次提醒大学生们,专业只是你就业的客观条件之一,找工作更多的是靠主观努力,而大学毕业后找到了工作远不是终点。人生的前路有很多的可能性,在有了良好的起步以后需要你加大马力继续前进。
职业规划专家支招“低就业群体”“逆袭”之路
前程无忧人力资源调研中心发布的《2012应届生调研报告》显示,近六成的应届毕业生对雇主的满意度为“一般”,而“非常满意”的不足5%。你很难说大学生挑剔,因为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本就不易,万一挑来挑去都是自己不满意的,就更郁闷了。而麦可思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给这些郁闷的学生套上了一个“低就业群体”的概念: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并且在本地区月收入处于最低的25%的毕业生,包括自愿低就业和非自愿低就业两种类型。数据显示,在2011届就业的近500万大学生中,有约70万处于低就业状态,其中有18万左右属于非自愿低就业。低就业群体的显著特征是来自“地级市及以下地区”、“无业以及退休人员家庭”出身、“女性”为主,他们对大学母校的满意度低,就业满意度低。
你是“低就业群体”中的一员吗?你是否想改变自己的职业现状?如果是,请停止对社会、母校、家人、自己的种种抱怨,眼光向前看!为此,前程无忧特别邀请国内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机构——新精英生涯的高级职业规划师左明华老师,为落入“低就业群体”、不满工作现状的职场新人们规划一条“逆袭”之路。
1.接纳现状
非自愿的低就业,带给新入职的大学生的不仅是较低的收入,还有失落(钱赚得少)、自卑(能力不足)和后悔(专业没选好)等情绪。这些情绪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状态,也会阻碍我们在可控的范围内,做一些积极的行动。新人们要认识到,当有些既成事实已经很难改变时,需要做的是客观面对现状。首先,在职业生涯初期,最重要的是培养职场适应能力,薪资的高低并不是最重要的。其次,大学里学的是知识,职场中学的是技能。在技能的部分,大家都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而专业知识,平均花3-6个月的时间就可以补起来。最后,你之前在选择专业时可能会局限于视野和经验,但要相信你已经做了当时最好的选择。
接纳并不意味着不去改变,而是调整好情绪,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关注那些可以控制的事情。
2.适应职场环境,提升能力
要清晰地认识到职场与学校的不同。职场中,企业只会为能力买单,所以如何更快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是关键。对于初入职场的人而言,要了解公司对这个职位的需求,并寻找一切机会提升能力。别人不想做、不屑做的工作,可能就是你成长的契机。台湾亚都丽致集团的创始人严长寿曾经总结过“垃圾桶哲学”,他说:“我开始领悟了一种新的学习态度──将自己比为‘垃圾桶’。所有同事不愿意做、不想做的事,都可以交给我来做。希望从中整理出一些学习的机会。”
在职业生涯初期需要的能力中,很重要的是职业素质,如认真、投入、敬业、热忱等,以及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等软技能,这些是会让你在职场中受用一生的能力。
3.关注职业中的“分红”,扩大视野和人脉
一份职业,除了给你工资之外,还有各种隐形的“分红”。关注并利用这些“分红”,是职业提升的关键。比如,有些工作虽然工资低但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你可以利用这些时间提升能力。还有些工作虽然工资低,但可以让你接触各行各业的人,你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结交人脉,扩大对更多职业的了解。这些都是为你未来的职业发展积蓄能量。没有看到这些“分红”的人,会在抱怨中错失更多的机会。
4.利用可迁移能力,实现职业转换
如果你现在的职业真的非你所爱,同时又有另外的更好的机会,你可以利用你在现有职业中积累的通用能力,如沟通、协调、亲和力等进行职业转换。当然,在初期可能你需要从一个较低的事务性的职位做起。比如,我们有个学员以前是做教师的,后来进入一家广告公司做行政方面的工作,然后再慢慢在公司内转岗到他喜欢的文案和创意工作。我建议的跳槽方式是“转行不转职,转职不转行”。
最后送给初入职场但过得并不如意的新人们四句话:在不完美中接近完美,在不确定中探索确定,在不可控中关注可控,在不可能中创造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