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问一下马主任,很想知道宁波目前自闭症的人群数量有多少?
马晓蓉:这个因为我们前期对这块人群不是太关注,就是整个大市内到底有多少自闭症,也不是很知晓。目前我们是从残疾人二代证,就是第二代残疾人证当中,我们拿出来的,就是自闭症的孩子,持证的只有34名,14周岁以下的,只有34名。所以这一块人群看起来非常少。但是从事实上分析,有的家长他不愿意孩子持这个证,不肯面对孩子是一个残疾人的事实,他愿意为了孩子去受教育也好,到以后的就业也好,包括他以后婚姻也好,都认为不要有这个证为好。
主持人:看成正常人来对待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挂上残疾人这样一个帽子。
马晓蓉:就是感觉到对孩子以后人生道路带来不利,所以他不愿意去持这个证。我们这边也没有掌握。
另外一个,还有一个渠道,我们持证当中,其实他愿意做智力残疾的很多,他宁可孩子是智力障碍,不愿意承认是自闭症。其实自闭症和智力障碍完全是两码事。智力障碍,是从智商的角度,测智商,69以下,70以上,分成两个部分。70以上智商是正常孩子,69以下的是智力残疾。然后我们还有一二三四四个等级,一级最严重的。
但是孤独症孩子是放到我们精神残疾的类别当中。精神残疾类别,他往往会跟精神病患者混淆在一起,所以家长就不愿意去做这个证。但是事实上,我们目前宁波市自闭症的康复机构,也叫孤独症的康复机构,我们现在有四家。
主持人:能满足这些自闭症人群的康复吗?
马晓蓉:不能满足,远远不够。而且我们,因为在本地当中,也有用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也排队登记。还有一些,好几个机构里面都是登记等在那里要康复。我们的师资力量不够。我们现在在训的四家里面,有91个孩子,但是老师投入是46个。一个老师基本上训练两个孩子。
主持人:四个机构总共只有46位老师吗?
马晓蓉:46位老师。现在在训练的孩子只有91个。也就是总体的比例是一个老师训练两个孩子。所以这个自闭症孩子的训练、康复,它是一个及其繁琐的,而且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他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是要一对一训练的,老师都要看着这些孩子在做。
主持人:所以一比二这样的比例,已经对老师来说非常大的一种压力了。
马晓蓉:非常大的压力。而且这些机构都是由我们政府购买服务,来资助这些机构,自己搞还是有困难,相对来说。虽然有两家是民营的,民营的过程当中,我们对这些孩子,我们通过小康工程,就是我们残联搞的一个小康工程当中,康复工程,我们对每个孩子进行每个月的补助,户籍在宁波市里面的,假如外来的这一块是没有的。基本上给予一些补助,这么在搞。搞下来以后,机构运作还是比较艰难,相对来说,要想盈利还是困难的。所以导致这些机构的发展都面临着一些问题。
另外要新办的也存在一些服务能力跟不上,师资力量不够这一块。但是我们除了一些,就是幼教康复机构以外,主要还是刘校长那边特教学校,也进行一些社会性、融合性,就是对六周岁以上的这部分孩子,进入到学龄儿童了,义务制教育。还有像妮妮这样的孩子进入到正常的小学里面,随班就读,也是一种,通过一些康复手段在介入进去、干预进去。但是可能,我们总体来说,这一块工作还得要继续加强,加大投入的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