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位于象山县爵溪街道玉泉社区古城路38号,初建于明洪武年间,清道光十七年(1837)扩建,光绪十年(1884)重修。民国35年(1946),渔会出资重修大殿。坐西北,朝东南,原本正殿、厢楼、戏台和倒座连成一体,以后墙为围墙,倒座明间即为大门门庭。现仅存正殿及戏台。门外东墙角有一明代方栏石砌水井。
原城隍庙,特别是正殿、戏台、石门墙建筑及其石雕木刻工艺,都达到较高水平。城隍庙历为爵溪“当家庙”,旧时,民间文娱戏曲、佛事等活动多在此举行。每年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三上灯,演灯头戏,直到正月十八落灯。每年七月半,要举行坐堂会、赛龙会,演戏5天,男女老少倾城而来,络绎不绝。解放后渐衰,1994年盖成新大楼,成为老年活动中心,日显繁闹。
戏台名曰“春熙”,后柱原木,前柱石质,上圆下方,上镌对联:“古今人何处不相及,天下事当作如是观”;台子平身斜四攒与角科同作七踩,外拽三重假昂,平身科增设枫栱,角科增出斜昂,内拽三重翘,承托两端作成龙头状之井口枋;藻井造作精巧,由旁出朵花的假昂叠涩螺旋形收缩而成;坐斗、枋子藻井口沿及沿边岔角雕饰花卉、禽兽和蝙蝠。歇山顶已作改造,举架平缓。
正殿硬山造,五开间,砖木混合结构。明间两缝侧样为中五步梁、前后双步梁,后为廊子。前双步梁下构四架轩廊,其东北端山墙辟石框边门。小青瓦屋面,砖瓦花脊。大殿很少使用斗栱,仅在明、次间瓜柱下,前檐柱撑栱上出现以装饰为主的三踩单翘和五踩重翘;梁架上装饰较多的雕刻花纹;月梁头雕成龙头状,撑栱作成倒挂狮子,由额垫板刻出大蝙蝠;轩廊的月梁和雀替等构件镂刻花卉飞凤、蝙蝠和变体龙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