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戎三村一幢居民楼坍塌已过去许多天,但人们围绕它的话题未减,它如同一个巨大的惊叹号,敲在所有住在类似楼房里的市民的心头。
这幢竣工于1989年12月15日,设计寿命50年的6层居民楼,刚刚过了23岁的“生日”,何以就在巨大的倒塌声中夭折。
震惊之余,人们禁不住追问坍楼背后的原因。
“80后房子”先天不足?
一些危楼,加固后还能正常使用
1989年12月15日,是徐戎三村2幢居民楼的“生日”。这一天,房子竣工。
2012年12月16日,这幢6层高的居民楼刚刚过了23岁“生日”,就在巨大的倒塌声中夭折。
有人说,上世纪80年代造的房子设计和建筑等级低,坚固程度远不如近年建筑。这些“先天不足”是否埋下了祸根呢?
曹培仁,宁波市城市建设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工程质量安全与施工技术组成员,曾任宁波市工业建筑设计院院长。
事发当日,他就在倒楼现场。
“12月16日那天,我接到电话说,徐戎三村有幢居民楼看上去挺危险的,让我去现场看看。我立即打上出租车,车刚停在徐戎路的红绿灯路口,楼就倒了,一片尘土扬起……”曹培仁回忆起那一刻仍叹惜不已。
他向记者剖析了上世纪80年代房屋建造的时代背景:
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我们国家还不够富裕,当时的规范对房屋设计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没有现在这么高,管理要求也不能跟现在相比。
当时的城镇楼房高度多在5~7层,再高担心房子的安全,矮了则房屋供应量不足,多是使用砖混结构。
那时还是住房分配年代,人们迫切期待自己供职的单位分房。如能从单位分到一套房,人们内心就非常高兴了,觉得有得住蛮好了。
当时宁波也不富裕,但向城镇居民提供住房刻不容缓。因此盖房子既要省钱,又要房子盖得快。这也是我们一个国情。
所以,那时许多房屋都是采用浅基础,也就是把钢筋砼基础直接建在天然地基上。6层以上的房屋才会采用桩基础。楼板大多是采用预应力多孔板。宁波也不例外。
但宁波还有宁波的特殊情况。“宁波的地基土壤,恐怕是全国最差。”曹培仁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