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这座爱心之城,自古就有乐善好施、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曾孕育出包玉刚、邵逸夫等一批慈善家。
进入21世纪,爱心之城的慈善热度有增无减,且变得越来越平民化。门槛低、参与度广、透明度高成为“宁波式慈善”的特点。
最近5年,宁波连续三次入围“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百强榜”,获得“中国公益慈善七星城市”殊荣。
先行立法
守护甬城“慈善热”
爱心事业容不得亵渎和伤害。为了守护“爱心之城”,宁波率先立法,2011年10月1日,《宁波市慈善事业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副省级城市首个获批的慈善事业促进条例。
《条例》对慈善活动、慈善组织、慈善服务等概念作了较为明确的界定。此后,我市又相继建立完善了一系列相关配套制度。
“《条例》的出台,让捐赠者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让求助者能够有章可循,让欺诈行为受到惩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更好弘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自《条例》施行以来,我市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慈善执法活动,对利用QQ群和微信群募捐奶粉等15起募捐活动进行查处和规范。
宁波人存善念、行善举的朴素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激发,“慈善热”持续升温。近5年间,全市慈善组织直接接收捐赠超过35.83亿元,慈善救助总支出约30.83亿元,受助人次达294.29万。
爱心喷涌
善举频现彰显人间真情
在宁波,“顺其自然”是一个神秘而又家喻户晓的名字。从1999年开始,“顺其自然”便开始了隐名捐款,17年下来,捐款总额近1600万元。在“顺其自然”的感召下,我市涌现出了以“顺其自然”为代表的“月月捐”“经常捐”的隐名爱心群体。目前,这个爱心群体仍在不断壮大。
“顺其自然”们,只是宁波这座爱心城市的一个侧影。在我市连续十六年开展的“慈善一日捐”活动中,从机关企事业单位员工和广大市民手中汇集了28.88亿元善款,占募集总数的57.1%。
2013年“菲特”强台风给余姚等地带来了巨大损失,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掀起捐赠浪潮,仅市本级接收社会捐赠资金2757.33万元,物资折价260.37万元。
我市在全省率先推出的面向全体市民的小额冠名慈善基金,受到了本地市民的追捧,截至目前,个人小额慈善冠名基金已有76个,基金规模662.9万元,到位善款452.5万元。创新不断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2016年6月4日,在第14次彩虹助学见面会上,120位爱心人士与150名品学兼优的受助学子见面,助人之善和感恩之心汇聚交融,感人至深。彩虹慈善助学从2005年开始,1399名个人和58家单位参加,受助学生达1991名。我市各级慈善组织近年来积极探索项目运作方式,精心打造了“彩虹助学”“慈惠助医”“慈爱助残”“阳光敬老”“双百帮扶”“义工服务”“爱心超市”“慈善实体”“心系公益”“情暖万家”等十大慈善救助项目,广泛开展了“慈惠童心”“千村帮扶”“红十字博爱送万家”等一系列慈善活动。“千村慈善帮扶基金”工程使慈善工作从城市走向广袤农村,荣获第六届“中华慈善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市积极推动慈善救助从传统“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推出了“慈善扶贫基地”项目,“十二五”期间,共投入资金1360万元,帮扶贫困农户1188户。我市慈善领域创新不断,义工队伍越来越多。目前,全市注册和非注册的义工人数近6万人,参加服务的义工11.5万余人次,服务时间累计近23万小时。剪脚趾甲对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一个动作,但对不少老人而言,要完成这个动作非常困难。在宁波,有一支为老年人修脚趾甲的志愿者团队———“丫丫”义工服务大队。这些年,“丫丫”奔走在各大社区和敬老院。2015年年底,“丫丫”爱心服务站成立,在孔浦街道的8个社区以及鼓楼街道的苍水社区首批设点。除了“丫丫修趾甲”,近年来,我市打造了“衣循环”“星宝自闭症家庭援助”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品牌服务项目,推出了“最美夕阳红免费摄影”“农村流动科技馆”等公益项目,赢得了市民“口碑”。在我市,投身慈善事业的,不仅有慈善组织、红十字会,还有各大企业。鄞州银行成立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用企业开拓市场的需求分析法,挖掘社会需求,开发公益项目,创立和实施的“天使味道”“名医下乡”等项目,使数以万计的人从中受益。播撒慈善种子,结下幸福硕果。宁波的慈善之路,越走越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