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nnb.com.cn/pic/0/04/20/50/4205015_885306.jpg)
聂艳,女,1962年11月出生,是江东区明楼街道“聂艳群众文化工作室”的负责人。
聂艳于2001年组建了金色年华艺术团,和一批热爱艺术的企业经营户、退休干部、下岗职工齐聚一堂,切磋艺术,陶冶心灵。由于对基层文艺工作的忘我投入,2009年,明楼街道成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宁波首家基层文化工作室——聂艳群众文化工作室。截止目前,工作室拥有成员200多人,举办和参与活动达500多次,先后荣获全国妇女健身示范点、浙东片区“种文化”文体展示最佳活力奖、浙江省第二届健身排舞大赛宁波赛区一等奖等荣誉。其好人事迹先后被凤凰网、宁波日报、钱江晚报、都市快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聂艳本人也先后荣获全国优秀体育指导员、浙江省“百名群众文化带头人等多项荣誉。她以数年坚持不懈的行动,身体力行着群众艺术文化,将更多的欢乐带给居民群众。
舍“小家”为“大家”
聂艳原本是个会计,但一直爱好文艺,经常热心地教人跳舞,认识聂艳的人总是喜欢亲切地称呼她为“聂老师”。明楼街道成立成立以她名字命名的聂艳群众文化工作室后,她更是把精力放在了满足居民文化需求的基层群众文化艺术中。
上午7:00,在中山广场参加迎中秋国庆演出;上午9:00,到市巡特警支队教警官学打威风锣鼓;中午12:00,在江东区妇幼保健所教医护人员排舞;下午2:30,到徐戎小学教孩子们跳舞;晚上6:30,到镇海教社区居民学习舞蹈,准备迎接一场比赛。这是当天聂艳的工作安排,马不停蹄,一场接一场。不过,这些对聂艳来说是常态了,聂艳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很忙,但是我很开心!”。但是,这其中的酸甜苦辣真是只有聂老师一人知道了。
其实早在2006年,街道曾组织过十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文艺演出,聂老师是总负责兼演职人员,但是她的儿子刚好要参加高考,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没有比它更重要的了。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与专注,在家庭与事业发生冲突,身处两难境地时,聂艳将重心偏向了事业。
每天早起就奔赴演出场地,彩排、舞台布置、化妆,每每一天忙碌下来,精疲力竭,儿子只能吃前一天的饭菜。一直到高考前两天,十场演出完毕,聂艳才安安心心地为儿子做了几顿可口的饭菜。这一切,丈夫实在看不过去了,不免埋怨之词。从不喜欢讲豪言壮语,聂老师只是把丈夫的瞒怨和儿子的不理解深深得埋藏在心里,把一切的不愉快化作更大的工作热情。
“小环境”成就“大事业”
在市巡特警支队的球场上,聂艳在教60余名警官学打威风锣鼓。锣鼓队的队员都长得人高马大,聂艳在其中显得很娇小,但她气场十足,激情四溢。很多队员是一线干警,有人爬到灵桥上救过人,有人跳下急滩抢过险,这些“大英雄”在这里个个都是“乖学生”,一招一式学得非常认真。
“我们队员都说,这个老师真了不起,几节课就教会我们了。但是,我想说,这个老师让我太感动了。”巡特警支队一位负责人说,“第一次慕名去找聂艳老师,在她的工作室门口,我愣住了,以为找错了地方,进去发现只是一个10多平方米的房间,满是服装道具,人都站不下。但是,就是这么狭小的一个工作室,却做了那么多事情,带出了成千上万的学生。”
与聂艳在一起,你会不由自主地被她的热情所感染,这种热情源自于对本职工作的热忱、对群众文化艺术的热爱。只要谈起文化,聂艳的目光中经常会闪现出思考的灵光,时而又仿佛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中。说到一个好创意,她立刻变得神采飞扬,她不在乎工作条件的好与坏,不在乎物质水平的高与低,她在乎的只有群众文化事业。
亮相“央视大舞台”
聂艳工作室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很多节目都是根据活动主题原创现编现排的。如:《科普园里有春天》,倡导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态度;《包汤团》,是用宁波老话表演的,都是聂艳团队自己创造出来的节目。聂艳认为,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使队伍有源源不竭的活力。如今,哪里有活动,哪里就有聂艳工作室团队的身影。国际家居博览会上激昂的鼓声,青春运动会上整齐的排舞,夕阳红晚会上活力的秧歌等活动中,无不闪现着他们欢快的舞步和歌声,一群平均年龄55岁的阿姨们带来的别样时尚感染着每位观众。
目前,聂艳的团队每年有200多场演出,成为了宁波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力军,还协助创办了其他知名群文团体,如民工腰鼓队、夕阳红乐队、秧歌队等。《军民腰鼓队》走进了中央电视台七套节目,《锣鼓队》敲开了浙江省腰鼓队金奖的大门,姐妹们的激情舞蹈还在央视“激情广场”节目演出,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在聂艳乐此不疲的辛勤耕耘下,她的群众艺术事业、为民服务工作还在欣欣向荣地生长着。她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和积极态度,向我们诠释了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激发着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