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信德:万元党费浓缩“赤脚书记”58载的忠诚路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6年01月22日 09:24

  徐信德,年,1920年9月出生,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位有着58年的党龄的老党员。他先后担任过天童乡东升农业高级社社长,东升大队支部书记等。在职时徐信德习惯于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每天卷着裤脚,光着脚丫带领村民在地里劳作,获得了“赤脚书记”的美称。退休后,他保持党员本色,拒绝了组织的照顾,一直过着节约而清贫的生活。2014年7月,徐信德拿出毕生积蓄缴纳了1万元特殊党费,用最真挚、最淳朴的方式表达了一名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信念的坚定恪守。

  一、万元党费诠释老党员的思想觉悟

  2014年7月11日下午,老人省吃俭用,拿出所有的积蓄,亲自跑到东吴镇童一村村委会,向村党支部缴纳了1万元整的党费。当时,村支书史良善在办公室见到老人时,还有些诧异:因为当天并没有党员会议。他看着老人从一个布袋里拿出厚厚的一叠钱,交到自己手里,说是自己的特殊党费,顿时惊呆了。他劝说老人稍微缴一点,剩下大部分钱都拿回家留着自己用,可老人的手却是那么的有力,牢牢把钱摁在史良善的手里说:“过去我生活遭遇困难,是党组织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这笔钱我一定要捐出来,作为特殊党费交给党!”

  陈国平是徐信德老人的忘年交。他说,村里知晓老人交了万元党费后,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但谁都没有点破。因为邻居们不止一次的听到老人在跟自己的小女儿交代后事:一切从简,不要花圈和鼓乐,你们袖臂上挂块黑布就行。村民们都有些唏嘘,说阿德书记贫困节俭了一辈子,在这把年纪还有这个觉悟真的很珍贵。但陈国平说,阿德书记的行为一点都不让人意外,因为从自己懂事开始,就一直感受着老人身上体现出来的那份党员的责任和觉悟。

  二、勤劳朴实绘就群众心中的好党员

  红彤彤的党费证,党徽熠熠生辉,折射出党性操守所迸发的巨大力量。对于一名有着58年党龄的老党员而言,已是定格为永不消逝的的殊荣。上世纪50年代初,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每年都会在全乡内表彰一名生产先进。1952年,勤劳能干的徐信德在大家的一致推荐下,被授予“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次年3月,天童东村在驻队干部的帮助下,以“徐信德”为名成立常年互助组,带动了周边一批季节性临时互助组,有效推动了村农业生产发展,由于连续多年超额完成征购任务,东村成为天童乡有名的农业大村。而徐信德也通过了组织多年考验,于1956年3月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老人深情回忆说,当时是集体生产,除了带头组织村民搞好大生产的同时,还积极发展副业,带着社员建了一个喂养100多头猪的养猪场,并开发造林建茶园、种杨梅、修平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东升大队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勤劳能干的徐信德先后被大家推荐选举担任村支委、革委会副主任、村支部书记,带领着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在村里一干就是20年,1980年因年龄关系,从村干部的位置退下来之后,徐信德老人也没有闲着。做惯农活的他,就想重新扛起锄头,自食其力做点事情。因为没地,老人就四处找空地,路旁、屋边,只要有空地,老人就会开垦出一块块的菜地,种上青菜、茄子、带豆、西红柿等各类蔬菜,不但供自己食用,更多是送给周边邻居和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有时大家在田头看到老人在弯着腰干农活,拉住他用手势比划劝说老人一把年纪就不要干活了,好好呆在家里休息,老人便会笑着说,做惯了,歇下就难受。农活之余,他不忘为村里的发展建言献策,每当村里遇到大事,他都主动利用自己多年工作的经验,为村班子想点子出主意。同时,老人还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特别是四年前被天童小学聘请为校外辅导员后,更是坚持每月到种植园给小学生们讲解农业基础知识,帮助辨认农作物,有时还和小朋友一起种黄豆、蚕豆、玉米等,被孩子们亲切地唤作“种菜爷爷”。

  三、“赤脚书记”书写老党员的坚毅性格

  徐信德老人还有一个“赤脚书记”的称号,说起来还得追溯到“互助组”时代。那时,老人是天童乡东升大队的支部书记。在田里,每天第一个到的就是徐信德,每天最后一个离开的也是徐信德,而且几乎都是一个形象:卷着裤脚,光着脚丫。一双大脚在田头,带领着村民,踩出了村里的收成,踩出了一个党员干部踏踏实实、吃苦在前的伟岸形象,也踩出了“赤脚书记”的称号由来。

  当年担任东升大队支部委员时,“赤脚书记”坚持原则的性格也是村里出了名的。当时村里绝大部分人都是靠工分过日子,每次月末,总有个别人想预支工钱,但老人始终能坚持原则,从来不会占村集体经济一分钱的便宜。而且当时在村里,只要村民有困难,只要他身上还有一点钱,都会毫不犹豫的拿出去,甚至都没想到过要别人偿还。

  老人原有两间小屋,随着儿女长大,这两间小屋给了儿子,让其成家立业,退休后自己就成了无房无田户。为了不增加村里负担,老人坚持在儿女间轮流居住,从不向组织要求过什么,有几次村里考虑其家庭条件实在是很困难,主动提出帮助解决住房问题,也被老人婉言谢绝了。直到老伴过世后,他才答应搬入村里借租的一间房子。

  这几年随着年纪的增大,老人在加上行动上和言语表达上渐趋迟缓,但是村里的每次党员会议,老人总是风雨无阻前来,并且每次都是第一个到达。村干部劝说老人,身体不便就不要每次都来。可老人依然选择了坚持,用他的话说就是,如果开会学习都要迟到缺席,那还有什么先进性可谈。

  四、清贫节俭彰显老党员的质朴情怀

  对于徐信德的节俭和清贫,村里的村民感到由衷的敬佩。村民说,徐信德当过村干部,退后又到乡里工作过,但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没有多少积蓄,实在是难能可贵。其实那时,只要稍微有点钱,就可以掏钱在村里买块地基造间房子,但老人始终没有考虑太多的物质享受,觉得够住够用就可以了。而且四个儿女,但无论是读书、工作和成家,老人从不利用自己的关系和权利为他们谋取过些许的利益。小女儿徐爱华说,自己兄弟姐妹的家庭在如今村里都属中偏下,以前我们几个在心里都曾对父亲有过想法,但现在也慢慢开始理解他那份清贫无私的质朴情怀。

  在徐信德老人家中,一只粘补过3个地方的塑料托盘仍在使用;而在洗面盆边,一个印有1978年字样的白色搪瓷杯子已斑驳褪色,但清亮的水珠还闪闪发光;衣服多是十几年二十几年前买的。据老人女儿说,父亲基本上很少去菜场,偶尔进去购买的荤腥一般也只有一种,那就是最便宜的青占鱼,几块钱就可以买上好几条,这些鱼可供老人吃上整整一个礼拜。夏天高温时,为了防止鱼馊掉,老人会选择将鱼腌起来,慢慢吃。镇里和村里考虑到他生活困难,每年都将他列为慰问帮扶对象,希望能帮助他改善生活,但他总是说,自己的钱够吃够用了,请组织去帮助更加需要帮助的人。

  58年党员生活诠释了一个老党员的坚守和奉献,他以勤劳的双手,质朴的精神,无私的奉献书写着老党员的“神奇”。虽然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业,也没有世人皆知的名誉,但却以一种最真挚、最淳朴的方式表达了一名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信念的坚定恪守。

稿源: 宁波文明网  编辑: 周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