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百姓讲坛”第一人——潘嘉森敬业奉献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6年01月22日 13:14

潘嘉森  敬业奉献

 

  潘嘉森,男,1939年8月出生,是余姚市黄家埠镇横塘村的一名普通退休教师。

  1999年,退休在家的他在家中开设两间老年活动室,供村里老人免费使用。2006年,为了让更多老人学到知识,他又自办乡村“百姓讲坛”,每周五义务为周边群众宣讲政策、传播知识。一张球桌、几条板凳,成为了村民求知、求富、求乐的“大课堂”,被群众们热情地称为阿拉的“百姓讲坛”。潘嘉森的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浙江老年报》、《宁波日报》、《余姚日报》宣传报道,其本人先后被评为省优秀文化中心户、宁波市优秀基层党校教师、宁波市老有所为积极分子、余姚好人等荣誉称号。

  用“土话”讲出“大道理”

  2010年7月9日上午,尽管天气有点闷热,但在潘嘉森家中的大厅内还是挤满了人,来自横塘村和附近村的三十余名村民围坐在乒乓球台两边,神情专注地聆听着潘嘉森讲述建党89周年的革命历程。

  每周五,类似于上述这样的活动场景,都能够看到、听到。潘嘉森的“百姓讲坛”紧跟时代潮流,宣讲的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事。2014年以来,广大群众十分关注“五水共治”,如何让周边农民都能了解“五水共治”,践行“五水共治”,潘嘉森为此动开了脑筋。他先是用心看报纸,听广播,把有关“五水共治”的知识收集、汇总、归类,编写成“五水共治”演讲稿,从什么是“五水共治”、开展“五水共治”的意义、如何开展“五水共治”等方面写起,有情节、有故事。他把这些“五水共治”的故事,先在“百姓讲坛”的老年听众中演讲。好多老年人说,平时只听广播、看电视在讲“五水共治”,不知道在讲什么内容,现在才明白,我们周边就在搞“五水共治”,这真是一桩大事体,大家都得好好参与。

  潘嘉森以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作为题材,不但横塘本村许多人前来听讲,而且还吸引了周边十六户等村的一些村民参与。从2006年5月至今,已有4千余人次参加活动,最多一次参加活动的有近百人。

  为使“百姓讲坛”得以传承,农村义务宣讲员队伍不断壮大,潘嘉森还积极物色“接班人”,从村里的年轻干部到热心的小学老师,全镇农村义务宣讲员日益增多,“面对不良风气,我们要自觉抵制,敢于在石板地上掼乌龟——硬碰硬!”横塘村宣讲员单银军义正词严的宣讲,给这个小村庄平添了一份正气;“不能老是在梳妆台前看自己,越看觉得越美,越看自我感觉越好……”这是杏山村宣讲员何大财自编的一段快板。潘嘉森老人带领的农村义务宣讲员队伍宣讲用的全部是群众语言,生动活泼,直白易懂,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欢迎。

  和睦协议架起“连心桥”

  潘嘉森认为,“百姓讲坛”不光要成为学理论、学政治、学文化、学科技和村民谈心议事的阵地,还要成为传播文明、倡导社会新风的窗口,为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拓展良好的人文空间。

  2007年4月11日,潘嘉森在家中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邻里和睦协议签名”仪式,发动村民用实际行动参与横塘村创建和谐宜居家园活动。他的举动得到了村民的积极支持,除了他所在的第八村民小组的67户家庭代表,邻近的十六户村的11户村民和两名安徽籍外来务工者代表,闻讯后也郑重签名。朱家与潘家,过去因造房子曾引发过矛盾。多年来,两家人相互遇见都不理不睬。当潘嘉森挨家挨户将邻里和睦协议送上门来时,这两家终于握手言和了。

  2015年,潘嘉森开办的第八届“邻里节”,附近村民纷纷报名参加,“今年我们凡是报名参加的都要准备一样东西来参加,比如自己包的粽子、煮的茶叶蛋、蒸的五香豆等等,办得非常温馨融洽,以后要一年比一年办得更好。”潘嘉森老人不无自豪的说道。

  潘嘉森还自费印制各种宣传资料,在活动中分发给周围群众并逐条进行讲述。那时候村里正在开展的四塘江改造,涉及到不少拆屋、拆竹园问题,大部分村民都能顾全大局,舍弃个人利益。村干部欣喜地说:“村民的集体意识增强了,阿拉的思想工作也好做多了。”

  老少同乐的“文娱中心”

  在潘嘉森家,球棋书碟样样有。每逢节假日、重大节庆活动,这里都要举办革命故事会、茶话会、小展览、医疗保健讲座、太极拳培训等活动,组织文娱爱好者表演歌曲、戏曲等节目。

  2015年“五一”劳动节,潘嘉森请来了邻近的韩夏村健身队和夕阳红表演队共庆佳节。当天,偌大的潘家大院挤满了100多名四邻乡亲,整整演了两个小时。本地和外村的文娱爱好者轮番演身边事,唱身边人,表演了20个节目,大家无不陶醉在自娱自乐的气氛之中。

  在老伴的支持下,从2000年以来,当了一辈子教师的潘嘉森每年都在家里办暑期托管班,无偿辅导孩子们做作业,陪他们打乒乓球、给他们讲革命故事,既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又解决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

  除了发挥好文化中心户的示范带头作用,这位右耳老年性失聪的老人还不遗余力,先后为横塘村、十六户村撰写村史和党史。为写好这些,他还多次会同镇村同志去绍兴、奉化、镇海等地实地走访,考证和充实了有关史实。对此,他毫无怨言,乐此不疲。在他的努力下,镇村先后组织编写了10万多字的反映该镇革命题材的《红色十六户》、《赤色枣园》等青少年学习教材,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亲自为《红色十六户》题写了书名。

  桃梨会结出“致富果”

  令村民们津津乐道的是,潘嘉森让种惯了庄稼的农民,又学起“种”文化。黄家埠是一个蜜梨、葡萄、油桃生产的主产区。从2006年开始,每到桃梨成熟的季节,潘嘉森都要召开了个“桃梨会”,或邀请种植水果大户向村民传授技艺,或组织大家去桃李园实地参观。

  2011年夏季,潘嘉森专门邀请种植能手陈张康向农户传授果树嫁接实用技术。那天,潘家来了七八十人,陈张康慷慨地挑了一担新鲜的桃子和梨头,让大家边品尝,边听他讲一株果树上嫁接四种梨头的趣事。大家吃了水果学了技术自然开心,但最高兴的还是陈张康,他说过去他种的桃子、梨头,本地市场销不掉,还得跑到绍兴、萧山去卖,自从潘老师家开了桃梨会,他的水果顿时有了知名度,好卖得很。当年,陈老汉不但就地自产自销了5000多公斤桃梨,还帮女婿推销了1500公斤。桃梨会成了农民发家致富的“助推器”。在潘嘉森的阅览室中,墙壁上并排挂着“植棉文化”、“梅园文化”、“围涂文化”、“长寿文化”等12种文化资料,供大家参阅,一些农户说,这些资料看得见摸得着,既丰富又实用,阿拉爱看。

稿源:  编辑: 何巧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