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毛 助人为乐
李阿毛,男,出生于1928年,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现居住在宁波王家车头18号。
李阿毛是家住东胜街道王家社区王家车头18号的八旬老人,他的右脚有点跛,每天一早,他坚持沿着家门口的弄堂一直扫到大马路,把这条路扫得干净整洁,三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每日一扫”,义务包干了这条路的清洁卫生,默默清扫出了一条“免检”弄堂,邻居们都亲切地叫他“扫地爷爷”。其好人事迹被宁波日报、钱江晚报、新华网等媒体多次报道,本人也获得了“最美江东人”、“东胜好人”等多项荣誉。
低调付出不张扬
“老李就是心地善良,别看他年纪大了,平日里他总是乐呵呵的,看着就十分亲切。夫妻俩热心,乐意做善事。他们做的好事多得数不过来,别的不说,就说门口的这条路,我们每天进进出出多少回,要不是他坚持打扫,我们怎能走上这么干净的道路。”住在隔壁17号的发小加老邻居钱金耀指着门口狭长的小道说,“李阿毛每天早晨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拿着竹扫帚把这条路打扫一遍,扫干净了,他才安心。如果说做好事坚持一天、一个月,也许容易,但是坚持30年,那就得依靠对这块土地的热爱和发自内心的责任感,他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每天蒙蒙亮,87岁的李阿毛就起床拿起扫把清扫邻里的小弄堂,从自家门前一直扫到村头的垃圾房,全长六七十米。他为人很低调,他自己说,这么早扫地,就是不想别人知道。暂住在附近的安徽阜阳人庄于荣,每天5时起床给读书的小孩烧饭,她发现“扫地爷爷”起得比她还早。附近养狗的人不少,路上难免会有狗粪,李阿毛总是一声不吭拿着一把钳子,把狗粪清理干净。还拿来水桶和拖把,把路面拖干净。偶尔走在这里的人,常常会因这里一尘不染的路面而诧异。
言传身教好家风
李阿毛这样清扫弄堂的习惯,很大程度上传承于他的老母亲。李阿毛年幼丧父,家境清贫,靠守寡的小脚母亲好不容易拉扯大。李阿毛的母亲喜欢把邻里的弄堂清扫得干干净净。所不同的是,当时养鸡的比较多,他母亲清理的粪便以鸡粪为主。母亲过世后,李阿毛依然坚持着家里的这个好家风。
四五十年前的宁波,很多婚嫁都是用船接送新娘的,那时年轻的李阿毛身体健壮,常帮着别家拉纤接新人。有一次,他在接新人时不小心右脚扭伤,治不好,从此落下了走路一瘸一拐的毛病,只好在村里种田养家糊口。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田地都被征用了,李阿毛清闲了,坚持每天清扫邻里的弄堂,一扫就是30多年。
扫完地后,用过点心,李阿毛喜欢到曙光电影院旁边的小广场听老人聊天。回到家中,李阿毛习惯地看看进门处、洗衣台旁、卫生间等各处摆放、叠放的五花八门的盛水桶盆,家里大大小小的集水盆和积水桶有几十个,为了节省空间,李阿毛把水桶、水盆层层叠起,一共叠了七层,每层用木板隔开。如果有的桶盆空了,他就带上水桶去附近的徐家河拎水,把桶加满,方便自己和租客拖地、冲厕所。遇到下雨天,李阿毛则可以省把力气,他家的几根落水管下方长期摆着水桶积水。
每天放学时分,李阿毛会带上火钳和小桶在路边巡视一番。原来,这附近住了10多个学生,有的学生放学后会把零食包装纸等垃圾随手丢到路边,李阿毛看到有垃圾,就会顺便钳进小桶然后倒掉。
执着坚守心踏实
有一年,天降大雪,几名社工一早上班,就带上居民骨干开始清扫积雪。当他们来到王家车头,看到李阿毛正在路边清扫,连忙上去帮忙。李阿毛摆摆手说:“这条路我会包,你们到别的地方去帮忙吧!”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印象中,王家车头住的除了几户老人外,基本上是租户。有的素质不高,垃圾随手乱扔,李阿毛总是默默地清扫。每次文明检查、卫生检查,这条路从来不用返工清扫。按照每天半小时、每月一把扫帚计算,30多年下来,李阿毛已经义务清扫了6000小时,用过400多把扫帚。
李阿毛认为自己很普通,这条弄堂直通家门口,是自己分内事,只有坚持“每日一扫”,把这条路打扫干净,他的心里才踏实。“我并不需要别人的赞扬,只要看着大家走在干净的道路上,我就觉得很欣慰、很快乐。”老伴徐娟清对李阿毛的这份执着很是支持,如果李阿毛身体不适,徐阿姨就会拿起扫把,默默地替他做好这件事。
“扫地爷爷”李阿毛清扫门前小弄30年,每日一扫,不厌其烦。这看似举手之劳的“义举”,在李阿毛日复一日的坚持下,演变成为一种传统美德。30年的坚持,不是心血来潮,不是一时作秀,而是踏踏实实的责任担当。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不求回报地付出。八旬残疾老翁李阿毛尚且为优化环境默默奉献如此,我们和美温馨的城市环境,整洁有序的街道小巷,优雅迷人的公园绿地,水波荡漾的内河环境,更加需要每个人的爱惜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