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世明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年12月29日 16:32

  郑世明,男,1959年出生,家住宁波市鄞州区古林镇西洋港村,经营一家规模不大的地板厂,同时也是宁波市“红色力量”无偿献血义工队创始人。

  郑世明从97年开始无偿献血,累计献血14万毫升,相当于20个成年人的总血量。郑世明不但自己献血,还积极发动亲友、员工参与,组建了成员数百人“红色力量”志愿服务队,全队献血总量已近6.45吨。因贡献突出,他4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金奖,省无偿献血特别奉献奖,14年获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

  一、参与无偿献血,投身无悔事业

  郑世明无偿献血,始于1997年村党支部组织的一次义务献血。正是这场普通的党员活动,让郑世明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漫长的无偿献血之路。当年,他在与血站工作人员的攀谈中,得知全市血液非常紧张,不少病人因此无法及时手术而延误病情。想到医院里那些心酸的泪水和痛苦的哀叹,郑世明萌发了长期无偿献血的念头。从此,不论寒暑,不顾忙闲,无偿献血成了郑世明眼中的头等大事。

  2000年的一天,他接到宁波市血液中心的一个电话,说血库里缺少血小板,希望他能尝试捐献成分血。郑世明又是二话没说便答应了。自他得知捐献血小板对患者更有利后,就开始捐献机采血小板(成分血)。郑世明说,他奶奶生前曾经因血小板严重缺少而住院,输过很多次血,要是没有大家无偿献血,他奶奶也活不到95岁。他觉得每个人在献血的时候,可能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也会需要用血。

  每次献血时限已过,郑世明就会自发赶到血站献血。他说,“一个人的生命不在于活得是否长短,而在于活得是否有价值、有意义,即使我到了《献血法》中所规定的不符合献血的年龄,我也要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宣传,直到身体不允许为止。”

  二、动员社会力量,组建红色力量

  “一个人献血一年最多也不过12次,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只有带动大家参与,才能众人拾柴火焰高。”郑世明说,2000年后他就与在献血中结识的几位朋友,自掏腰包制作了宣传单,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参观他人献血、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在鄞州、奉化等地提倡无偿献血。在他的带动下,妻子、儿子、亲友纷纷加入了这一拯救生命的神圣队伍。妻子张国芬从2001年至今,已献血1.6万毫升,儿子刚满18岁(《献血法》规定的最低捐献年龄),就在大学里走上献血车,至今已献血上万毫升。一家人还报名成为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赠志愿者。

  在郑世明的工厂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职工献血,工资照发,车子来回接送。”厂里的一名姓张的小伙子笑着评价他:“郑厂长为人热情大方、乐于助人,他把我们的事当成是自己的事,只要我们一有困难,他比我们还忙,全厂职工都十分钦佩他,无偿献血也不例外,他就是我们的榜样。”

  如今,郑世明率领的慈善献血义工分队已经发展到480人,年龄最大的60周岁,最小的刚满18岁,成员中有个体户、公务员、教师、医务人员、学生、工人、农民等,涵盖各行各业。郑世明说,队伍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发展到这个规模,靠的是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几名骨干成员基本上是“全家总动员”。至今,队长郑世明的献血量达到13.6万毫升,队里52人已献血3.5万毫升以上,200人献血1万毫升以上,全队献血总量已近6.45吨。

  三、爱心远播市外,沪甬兄弟情深

  郑世明经常要到各地出差,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去参观当地的血液站,有机会还要在那里献上一回血,哈尔滨、上海、温州、江西等地的血液中心,他都曾经到访过。由于业务联系,上海的血液站他去得最多,成了那里的“常客”。

  2007年的腊月二十七,上海血液库告急。郑世明当即组织了20个义工赴沪献血,献完血后,大家顾不上休息就冒着严寒发放宣传资料。他们的举动带动了不少上海群众加入到队伍中,在上海的宁波老乡更是紧握着他们的双手说:“我们为你们感到骄傲。”2009年腊月初三,顶着凛冽的寒风,郑世明率领队员们赶赴上海成功捐献血小板49袋,“新的一年到了,希望我们的红色力量也能用献血这种独特的方式,为上海世博加油!” 2010年5月1日,恰逢世博会开幕,郑世明组织“红色力量”队员,放弃休假,前往上海血液中心,以无偿献血的方式表达对世博会的美好祝愿。

  为此,上海市血液中心采供血服务部负责人章怿专程赶到宁波,为“红色力量”无偿献血义工队送上了一面写有“血脉相连玉兰香,沪甬兄弟情谊深”的锦旗,并向队里85名无偿献血义工颁发上海市白玉兰奖、上海市无偿献血纪念奖,感谢他们为上海无偿献血事业作出的贡献。

  17年,14万毫升,那么滚烫的温度,那么鲜艳的色彩,那么感人的生命之歌,郑世明就这样一次次伸出手,用一腔热血感动着他身边的人,感动着和他萍水相逢的人,在他的带动下,更多的人伸出手,形成炫目而感人的红色力量。这份力量,也成就了“爱心宁波”的深度和广度。

稿源: 宁波文明网  编辑: 周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