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人家,翠竹亭台篱笆,古井菜园黛瓦……村在景中,景在村中!走进象山泗洲头镇何婆岭村,一派整洁秀丽的自然生态风光跃入眼帘,令人流连忘返。
“那些两三年没回来的村民如今回到何婆岭,看到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差点认不出这是自己的老家了!”村委委员张云英自豪地说,何婆岭村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形记”,通过变废为宝,形成了独特的“洁美”内涵。
往昔脏乱差,外人绕道走
据了解,何婆岭村是一个建于明清时期的古村落,只有125户人家,近400人。
“以前溪坑两边杂草丛生,垃圾乱堆,还有露天茅坑……”52岁的村民朱桂凤告诉记者,那时村里没有保洁员,村民直接将垃圾倒在溪边,像小山般一层层往上堆,“有次台风发大水,直接将垃圾冲到了村口的新民水库边!”
对于村容村貌的“前世”,张云英也用一塌糊涂来形容:“村里不但到处是卫生死角,还有很多100多年的破旧老宅空着,非常危险!”
那时的何婆岭村虽然依山傍水,竹、茶等资源丰富,但邋遢的面貌不但让人望而却步,连一些本村人也往外跑。“每次家里来客人,我都带他们绕道而行!”村里的一位郑女士感触颇多。
三改一拆变废为宝成风景
为摘掉脏乱差的帽子,何婆岭村从2013年开始,借着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契机,开始了“变形记”。在整治环境卫生的同时,该村没有盲目地拆旧建新,而是巧妙地做出了“原生态”的特色:将拆除的旧木料、梁条、石板等废物利用,建亭成阁,围井成台,形成独特的风景。
沿着村里建成的沿溪休闲步道踱步,处处可见变废为宝的“痕迹”:木栏、石栏是用旧木料、墙砖加工而成;步道上铺设的,是拆除被弃的石板或溪坑石;步道一侧摆放着10个村民丢弃的咸菜缸,缸里养着从池塘捡来的水葫芦,中间放上盆栽,与旁边种植的方竹等30余种竹子相映成趣;甚至连被拆老宅中的猪食槽、蓑衣、水车、风箱等“老底子”家当,也被当成宝贝,摆在步道旁作为风景点缀,供游客留影……
步道蜿蜒到村庄北首,有一片占地10亩的休闲菜园,种着青菜、萝卜、土豆、番薯等作物。菜园中间搭建了一条百米长的蔬果毛竹长廊,供游客休憩。“原先这里是成片的破旧空宅,村里拆除后将腾出的土地平整、覆土,交还给老宅所属的村民种植四季蔬果。如今,这里已成村里的旅游景观区!”张云英说。
经过环境整治、废物利用,何婆岭村旧貌换新颜。去年9月下旬,省政协主席乔传秀视察该村时,就对这里的乡村美景十分赞赏:“何婆岭村布局错落有致,生态和谐,既有崭新的楼房,又有古色古香的‘大宅院’,能够让人记住乡愁!”
从绕道而行到慕名而来
村里环境变美了,又有独特内涵,许多游客慕名而来。“经常有人自驾路过我们村,来村里走走步道,体验下田园风光。”张云英说,为此,村里因势利导搞起了乡村旅游,“平时双休日游客有500人次,国庆等节日一天就有六七百人。”
现在,何婆岭村已有13家农家客栈。64岁的村民朱仁满是田园牧歌农家客栈的老板,他在自家3层楼房里,改建了9个房间,可住18人,还自己下厨提供农家菜。“节假日每天客满,儿子还帮我把客栈挂上了网。”老朱笑着说,“村容村貌改变了,我们也多了一条致富路!”
环境提升促村民意识转变
如今,该村已专门聘请了保洁员,并形成了村民门前“三包”等长效保洁机制。但比机制更有效的,是村民意识的悄然转变。许多村民主动跑到村委会,讨要花木栽种在自家庭院里;去年,有人从外面拿了两三株鸡冠花,种在东侧村道旁,如今已是红艳艳一片,成了村里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以前,村民吃甘蔗一路走一路吐,甚至在环境整治初期仍不改乱扔垃圾的陋习。现在看到村里这么干净,他们也渐渐变了。”张云英告诉记者,如今村民在路上吃水果或瓜子,会将果皮、瓜子壳捏在手里,找到垃圾箱再扔,并互相监督、及时劝阻乱扔垃圾的行为。甚至游客丢弃在路边的垃圾,村民也会主动帮忙捡,“与村容村貌的提升相比,我们更欣喜的是看到人心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