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商从农富新村
——记宁海县桥头胡街道双林村党支部书记林光成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年11月13日 17:13

 

 

  林光成,男,浙江宁海人,1955年9月出生,199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4月起任宁海县桥头胡街道外山头村党支部书记,2006年3月起任桥头胡街道双林村党支部书记。

  改造靓村、生态美村、旅游兴村……这些年来,宁海县桥头胡街道双林村在村支部书记林光成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富民兴村之路,成为了县内外知名的生态旅游村,声名远播。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十大生态旅游名村、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卫生村、浙江省生态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市五好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林光成也因为其无私的胸襟、长远的目光和大胆的创新,得到了广大村民的敬佩和称赞。同时收获了宁海县十佳村党支部书记、宁波市农村基层组织“先锋工程”优秀党组织书记、宁波市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

  梦想:大伙儿富才是真的富

  1972年,18岁的林光成走出大山赴舟山、镇海等地做木匠、造船匠,思想活跃、头脑敏捷的他一年时间内从学徒晋升为“大老司”,成为村里首个令人“眼馋”的万元户。改革开放之初,他凭借累积的财富和经验跳出村子开办企业,成立协成电子电线有限公司,成为桥头胡的明星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企业不断壮大,发展成为如今县实力型企业——宁波卡倍亿电气技术有限公司。正当企业办得红红火火时,面对当时生养他的外山头村一片“席爿遮楼窗、酒盅当屙缸”的窘境时,林光成却作出一个惊人的令所有人费解的决定——投身农村事业,而这缘起于一句广告词——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如果说这次转型缘起偶然的一次看广告,背后却是深藏在内心带领全村百姓共同致富的必然渴求,让大伙儿一起富起来的愿望早已在心底酝酿了整整五年。

  舞台:实干兴村谱新篇

  2002年,应村民的强烈要求,林光成在家人的反对声中毅然将企业转交给胞弟和儿子,走马上任当起村官,当选外山头村党支部书记。此时的外山头,路狭屋破,粪缸露天,人去楼空,生活困难,村民大都外出打工。对这个改不胜改的村庄,林光成将心中大胆的想法付诸实践。当年冬天,他主持召开第一次户主代表大会说出了他的设想:拆除所有的老屋、危房,村里统一安排宅基地。资金紧张造不起新房的,他出面赊欠建筑材料;还造不起的,他个人出钱借。热情和干劲被催化被激发,全体村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旧村改造,95%村民盖起别墅式小洋楼。在林光成带领下,村民积极投入到这场改天换地的建设热潮中,整治汶溪,去乱石滩,挖人工湖,建拦水坝,整荒废地,建造三麓潭度假山庄,又通过注册双林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三麓潭山庄租用村民闲置新房方式提高房屋利用率、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三年后,外山头村创建成省文明村、省生态村、省全面小康示范村,荣誉纷至沓来。

  2006年适逢行政村规模调整,桥头胡街道顺应民意,将外山头、麻车二村合并为“双林”村,由林光成任村党支部书记。并村关键要并心,林光成一碗水端平回报麻车村民对他的信任。在他的带领下,凭借原外山头村的经验一样进行旧村改造,硬化道路,绿化环境,完善设施,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使这个户数比外山头还多的邻村95%的村民都住进了新房。

  画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经过七年的努力,双林村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按照“改造靓村、生态美村、旅游兴村”三步走的兴村战略,林光成带领村班子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户利用新农居做起生意,创办了全新的农家乐经营模式——双林农居,让农户当上了“坐地掌柜”。不仅如此,还不断考察、大胆尝试,与上海旅游网等对接合作,积极推动“双林农居”实施零风险的包底经营模式,还推出“十全食美”特色农家美食品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然而带领村民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在深山冷岙里开办农家乐,凭什么游客选择双林村,农家乐没有生意怎么办?面对村民的犹豫和质疑,林光成个人出面向农行贷款50余万元,再转借给有意愿开办的农户,当年10月,首批农家乐开业引来叫好声一片。2011年4月,与上海旅游网等对接合作,推动“双林农居”实施零风险的包底经营模式,“双林农居“品牌进一步打响。当年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来宁海调研工作后在微博上对双林村的这一做法表示了肯定,赞誉“双林村是农民办旅游的典型”!截至目前,“双林农居”发展至32家,有床位近400个,可以同时容纳1200人就餐,农家乐户均年收入达到15万元。如今双林村依农促旅、以旅兴农、农旅结合的路子越走越宽,村民人均收入也不断水涨船高,“山青、水秀、村美、民富”的双林画卷徐徐展开。

稿源: 中国宁波网  编辑: 周海芳
电话:0574-87100000 | 邮箱:ys@cnnb.com.cn
地址:灵桥路768号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五楼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