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定,男,1963年3月出生,浙江奉化人,2005年7月入党,现任奉化市萧王庙街道青云村党总支书记。2010年12月,杨海定被推选为青云村党总支书记,至今已有5个年头了。
青云村是萧王庙街道三大行政村之一,村域面积2.84平方公里,占地面积450亩,共有816户,村民2119人。自明代以来,这里就是奉化西北部货物流通的集散地,是剡江、奉化江航道通往宁波的必经之地。上世纪80年代末,青云村曾是我市农村“十面红旗”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青云村一度成了“后进村”。2011年初,杨海定当选村党总支书记,他说:“当干部,就要做实事。”于是,他狠抓村环境整治,强力推进村门前河治理;他注重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围绕青云千年古村的历史文化特点,打造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他落实制度、整顿会风,确保了村庄建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系列举措让青云村再一次扬帆起航,先后获得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宁波市级生态村、宁波市卫生村及奉化市五星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千年古村,重新焕发生机
新官上任三把火。杨海定的“第一把火”就是治水。他说,青云村最美的就是两条穿村而过的河流,青云人世世代代在这两条河流沿岸生息繁衍。然而,其中一条从西向东穿村而过的门前河,全长2000多米,由于长年失修,成了“龙须沟”、“垃圾河”,严重影响村容村貌。水利部门曾规划结合亭下水库灌区二期工程对该河道实施整治改造,但由于部分村民出于个人考虑阻碍沿河房屋拆迁,致使整治改造工程久拖不决。杨海定上任后,决定率先对门前河实施全面整治。为推进工程无障碍施工,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好沿河村民的思想工作。在不到两个月时间,68户人家、78间老旧房屋全部拆除。
“第二把火”,就是“断头路”工程的征迁。青云村的这条“断头路”涉及到63户村民,需拆迁90间民房。面对拆迁安置、土地置换、矛盾复杂等难题,必须化解各种矛盾。在他和村干部的努力下,沿河90间民房已被全部拆除,投资50万元修建了总长2公里的龙潭路等两条村道,打通500多米的村内“断头路”。
“第三把火”,就是兴建农居小区。杨海定积极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政,启动占地34亩的农居小区建设,首期8幢100套5层公寓楼主体工程已建成。去年,青云村投资550万元,新建5000余平方米的村服务中心。投资300万元治理改造杨家河,实施生活污水纳管项目建设,对村内所有“三线”实施地埋……除此之外,杨海定还利用现有村资源,通过改造电镀厂、茶厂以及盘活3个粮仓等,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此举使青云村每年增收70多万元,千年古村重新焕发了生机。
规范村务,打铁必须自身硬
每周一,村两委会成员都须参加例会,讨论上周工作,研究部署下周工作。“这个星期我们要讨论几件事,一是文化名村打造事宜,二是村中道路规划,三是工业区块征地,四是生活污水处理……”根据工作需要,相关的生产队长也参加例会。
例会上,书记、村主任将重大工程项目及时公开。杨海定说:“会上我们经常讨论激烈,有话直说,最后做到思想一致。”
杨海定认为,村干部的权力有约束,才能真正为老百姓着想。2012年开始,青云村实行“收章收权”:村委会、村经济合作社的公章统一收归至村会计处,建立公章使用登记制度,实行重大事项先经班子商议再盖章的用章制度,做到“五议二公开”。同时,青云村还规定村级事务决定前必须召开村两委会,推行“一事一议”原则,做到“一个口径一句话一条线”;在重大村务决定时,召开听证会及全体村民代表大会,提高决策的群众基础和科学性。
除此之外,青云村还出台廉政规定:班子成员及直系亲属一律不得参与村内工程建设的承包经营,对村工程、集体资产租赁等实施公开、公平、公正招标;对日常村务开支费用实行“经手人—主管人—村书记”的三级审批程序;规定村书记的财务审批权为500元以下,500元以上的村务开支须经村两委会集体同意;实施村务开支周通报制度,在每周班子例会上,向村两委会干部通报一周的村务支出情况。
美丽乡村,再次酝酿巨变
青云村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近几年先后获得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宁波市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等称号。
杨海定说:“青云村有传统建筑67处,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比例为30%。其中,孙氏宗祠、藏书楼及议事厅、三茂房、圣芝洋房等一批清末民初的建筑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存。”
沿着青云村河岸一路步行,我们会发现原古村内整体风貌保持了清末民初时期的风格,是一个保存较好的古村落。走在村中,还能看到成片的老房子,多数是清末时所建。这些老房子,以条石为底,青石为墙,墙高2米以上,大门口均饰以精美的砖雕,屋顶瓦片呈多种样式,木制结构,依稀可见当年的规模。而正在施工的外婆溪河两岸护栏用青石板砌成,与村里的老房子相互映衬……围绕青云村的历史文化特点,杨海定心中酝酿着又一次巨变。
杨海定说:“既然我们有这么好的资源,又与滕头村因为外婆溪一衣带水,大可依托这一工程,将两岸景观和房屋建设成仿古建筑,发展商贸旅游。”他的想法得到了村两委会班子和村民的支持,邀请复旦大学专家来村里考察设计。目前,投资3000余万元的国家级文化名村创建工作已经启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