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姆渡镇翁方村,农房改造已进入第三期,农民新村的污水处理和自来水改造工程也已进村入户。近段时间,一个高大的身影时常出现在新村里,不是和施工人员切磋交流,就是征求农户的意见,询问工程进度。
这个人,就是翁方村的党总支书记方平。
上任“头把火”:打破姓氏隔阂,两村人变成了“一家人”
1964年出生的方平,担任翁方村党总支书记已有10年。
翁方村是由原来的翁家村与方家村合并而成的,因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翁家与方家两村人长期不和,甚至还发生过械斗事件。在当上村支书之前已是村支部委员的方平知道,要当好这个“家”,很难。但既然村民们信任自己,再大的困难也要迎头而上。
方平把自己走马上任后要下的第一步“棋”落在消除村与村之间的隔阂上——他要让村民们相信,自己能够做到“一碗水端平”。
方家村私营企业多,经济基础好,相比之下,翁家村的经济基础要薄弱些。作为村支书,如何使用两村合并后的资金,无疑最受村民关注。方平上任后,首先凭借自己的威望,说服原方家村的村民和企业家,以“和”为贵,不要太计较得失,在兴办实事工程时让翁家村人喝“头口水”。翁家村有一块位置比较偏僻的地,由于长期被村民遗忘,长满了杂草,有些村民还将它当成了垃圾场。由于这个自然村以前根本没啥公共文化设施,村领导班子决定将这块荒地充分利用起来,在那里为村民建一个小型的休闲公园。资金不足,方平就动员企业家献爱心。很快,绿化带、步道、凉亭都建起来了,原本杂乱不堪的偏僻地带面貌焕然一新,变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的好去处。方平这一步暖心的“棋”,令翁姓村民对他这个“新官”有了很好的第一印象。
为了让两个曾经相互对峙的姓氏能够打破成见,淡化家族观念,真正融合为“一家人”,方平在物色村干部时,不像别的村庄那样“走平衡木”,选择各方利益的“代言人”,而是以是否具备“公心”作为任用的原则。在重大事项的决策问题上,他鼓励各党小组长积极建言,与村干部及时沟通,传递群众的心声。他的“不偏不倚”的“执政”理念,还表现在筹建村委会大楼时,将地址选在原翁家村与方家村的正当中。
当时,村领导班子计划为建设如今的村中心征地200亩。为了化解村民对村干部以权谋私的疑虑,方平特地花费近万元专门做了个喷绘的规划图,放在村菜市场的门口。了解了村领导班子的意图,村民们在对待征地问题上的态度就配合得多了。但也有个别村民因为自家的地位置较好而嫌拆迁费用给得太低,村主任带人上门几次做工作都没做得通。后来,方平打听到那个村民平时最听姐夫的话,便找到他那个身为小学校长的姐夫,很快使问题得到解决。两三年后,那个村民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和儿媳回到村里,对村里面貌的大变样赞不绝口,那个村民深深地为自己曾经的百般阻挠而感到不安,特地找到方平并向他道歉。
村民的凝聚力大大增强,还表现在本地的村民不再以姓“翁”还是姓“方”划分派系,姓“翁”的和姓“方”在原先相互的地界上建房已不是什么稀奇事,就连租住在此的外来务工人员也以“我们翁方村”为自豪。附近的丈亭、陆埠的村民更是羡慕翁方村的村民能有如此齐全的公共文化设施,也常常“混”入其中参加各种文体活动。
经过五六年的建设,如今的翁方村,以村委会大楼为中心,周围相继建成了文化大礼堂、欢乐大舞台、家园馆、村民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村民之间的交流多了,乡风和谐了,歪风邪气自然也就远离了。即使村民之间偶尔发生一些小小的摩擦,也能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得以解决问题,近几年来,翁方村再也没有发生过一起恶性事件。
规划思路:现代村庄要有乡土气息,但不能有小农意识
“安居才能乐业”。方平上任两三年后,村里的人心渐渐稳定了,他开始能够抽出精力,认真规划翁方村的发展大计。
为了节约土地资源,方平在村中心地段规划了一个农民新村,让有建房需求的农户集中入住。但最初村民们都不愿意离开老家,到还只是一块空地、什么配套设施也没有的陌生地段来生活,首批只有6户人家报名。并且,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方面,村民们也不愿意为铺设下水管道“埋单”,认为祖先留下的老房子从来没有下水管道,照样不耽误正常的生活。在这件事上,方平没有顺从村民的意见,而是坚持己见。直到前年我市遭遇特大洪灾到处积水成患而这个农民新村却安然无恙时,村民们才理解方书记当初为何执意要那样做。
“老百姓很纯朴,但他们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办大事时难免会有不同的意见。在类似的问题上,作为村庄建设的总设计师,一定要有领先一步的超前理念,不能为了得到村民的拥戴而一味顺从村民的意见”,方平告诉记者,等到周边的配套设施都建成后,农民新村一下子成了“香饽饽”,村民们争相请求入住。
矗立在村文化广场上的雕塑,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当时,方平想到翁方村历史上曾出过一个状元,何不在文化广场上搞一组以“勤耕勤读”为主题的雕塑?但他的这个想法在村里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搞这样的雕塑上档次花钱多点值得,也有人认为在农村搞这种艺术作品完全没必要,甚至有人认为他这样“烧钱”太任性,是在搞“面子工程”。尽管有各种质疑的声音,但方平还是坚持做了。等到雕塑建成后,几乎每一个到访的宾客都对村级文化广场能拥有这样的艺术作品而感到惊奇,并夸赞广场品位不俗时,更多的村民才理解了方书记当初为何要力排众议搞这些“看上去没啥用处”的东西。如今,作为全市数一数二的村级文化广场,翁方村的村民从中深深地感受到“做翁方村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心里话:生命的价值在于能够服务更多的人
在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前,方平是一家私营企业的老板,由于产品是为军工企业配套的,生意稳定不愁订单,小日子过得很滋润。
可是,方平却不满足,爱读书的他从书本中领悟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一生能挣多少钱,而在于他能够造福多少人。所以,当他被推选为村党总支书记时,尽管家人并不赞同,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走马上任了。
上任后,方平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当冬天只有一件棉袄的时候,一定要把那件棉袄给容易“感冒”的那个人穿。他相信,只有让“体质不好”的人穿得暧和了,更多的人才不会被“传染”,所有的人才能共享幸福的生活。
有一次,方平在村路上遇见一个手里拿着几根烂青瓜的老太太。寒暄时,他随口问了一句:这几根烂青瓜派啥用场?结果老太太的回答让他大吃一惊:这几根烂青瓜是她捡来准备当天吃的菜!原来,她有5个孩子,不是有残疾就是去世了,眼下只有她一个人独立生活,日子过得很艰难。那一瞬间,方平觉得自己的心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随后,他跟着老太太来到她的家——一间一下雨就漏的破屋。临走前,他把身上所带的几百元钱都掏了出来,塞给了那个老太太。第二天,方平带上同村的一个好友再次来到老太太的家里,帮助老人修好了屋顶,又给了她2000元钱。回到村委会后,方平立即召集村干部和妇女联络员,要求他们对各个自然村展开排摸,又找到另外两户大夏天连电风扇都买不起的贫困家庭,并马上为他们落实了帮扶措施。
除了关心贫困家庭,在对待劳教释放人员上,方平同样付出了一腔真情。村里有个小伙子复员回来后,因涉毒被判了刑。出狱后,他找方平借钱,说要是去做服装生意。方平借给他1万元。所有知道这件事的人都认为方平的这笔钱肯定要打水漂。可是,去年下半年,小伙子的妈妈上门来还钱了,原来小伙子在外地做生意,赚到钱了马上想到要还款。后来,只要有人质疑方平对劳教释放人员或旁人眼里的“二流子”进行帮扶时,方平就会拿这件事来证明:人心都是肉长的,没有人永远是“坏人”。他相信,只要用真心对待他们,村里的风气就会越来越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和谐。
如今,随着村庄面貌的大变样,乡亲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方平的工作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2012年,他被评为市级优秀党员,2014年又被授予“市级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在村里,无论走到哪里,他和他的家人都能收获村民发自内心的敬意,而当他们一家外出上班时,村民悄悄地把自家种的农产品放在门外给他尝鲜,也是常有的事,连他的老母亲都说“这,不是有钱就能换得到的”。
“村里要为群众办的事,必须是一家一户都需要的,但单家独户又没有能力办到的”,方平这样告诉记者。他透露,今年翁方村还将建设一个1500平方米的室内健身房,要办一个以减灾防灾、健康养生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展览,还要建一个游泳池,让翁方村的村民游泳不再往市区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