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室内要按照古村的要求来设计,摆设农副产品的橱、柜都按照古色古香来设计,因为我们柿林村里外风貌要一致”平时沉默少言的沈炳荣说到柿林村的发展规划滔滔不绝,有一套自己的想法。
沈炳荣,柿林人。文书出身,负责村会计十多年,2000年当上村书记,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十五载。
“柿林村是生养我的地方,更是我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沈炳荣书记十五年来,敢作敢为、干净办事,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艰苦创业,把昔日负债一百多万元的“倒挂村”建设成了幸福和谐的全面小康示范村。
千方百计增收入
柿林村是个古村落,村内青山绿水,自然风光优美,还有丹山赤水等历史遗迹。可在十多年前,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这里就是个穷村,村民收入低,村级经济负债累累。村书记这个位置更是没人愿意接手,都认为是烫手山芋,吃力不讨好的活。沈炳荣不以为然,稳稳地接过了这个重担。
做村书记一年,沈炳荣就看准了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决定在柿林搞旅游开发。这一想法在村民大会上直接被柿林村民否决了。老百姓觉得柿林离市区较远,交通不便,很难招商引资,旅游兴村还要退耕还林,保护林木,到时候怕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沈炳荣对于村民的不支持不理解,一家一户做工作,动员村民配合旅游开发的整治需要。那一年,为了得到村民的支持和理解,白天为了不打扰村民劳作就主动到田间地头游说,晚上前往村民家里做动员,一次不行就去第二趟,第三趟。。。“当时是被书记的坚持打动了,不管刮风下雨,几乎天天来我家做工作,再不答应就不好意思了。现在想起来,是要感谢他啊!”
景区开放的第二年,就让一直为卖柿子头痛的村民尝到了甜头。
“从旅游开发后,我们(柿子)的价格翻了一番变成2块一斤,现在都卖到4块一斤了,游客来旅游可以带去。”
通过旅游开发,不仅农产品开始畅销,也让拓宽了村民就业门路。十年前,沈伟娟夫妻俩在景区内开办一家“农家乐”,随着旅游人气越来越旺,她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前年夫妻俩又投入资金扩大经营规模,年净入近二十万元。如今,在景区农家乐总数达到29家,成为了村民致富的“摇钱树”。“不来开发我们就打工去了,现在就在自己的地方赚钱了,省的出门,老百姓也富起来了,以前真是敢也不敢想,多亏了咱们书记多亏了党的政策好啊!”村民沈伟娟感恩地说。
为“大”家甘心舍“小”家
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沈炳荣书记干劲更足了,他开始了新的探索——如何发展特色旅游吸引游客。一方面开始动员村民响应古村落保护和改造计划,拆除一些与历史风貌不同的新建筑,按照镇里文件规定的统一规格修缮房屋。投入资金进行污水改造、饮用水改造等基础建设,提高硬件水平。另一方面请老师来村里培训,提高村民素质,指导村民提高农家乐品质。
随着古村旅游和建设的不断发展,柿林村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件件实事工程后面,凝聚着沈炳荣的心血和智慧。忙碌的工作常常使得他不能按时吃饭,落下了一身胃病。“工作缓一缓,要保重身体。”这样的话语近几年常常挂在沈炳荣妻子嘴边,但是沈炳荣书记无暇顾及,他觉得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家里的民宿,也因为他太忙无暇顾及而关门了。”“村里的事重要嘛,还是要以村里的事情为先。村里建设好了,咱们家就好起来的。”沈炳荣书记总是这样劝慰自己的家人。
千辛万苦为百姓办实事
这十五年,沈炳荣推行旅游强村工作成绩斐然,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2万元。村里富了,沈炳荣不忘为民办实事,自来水改造、修建村文化礼堂、为60岁以上老年每年发放红包,使更多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沈炳荣书记是村里的“活字典”,对柿林村的情况一清二楚。一有空就与村民聊天话桑麻,了解村民的近况。对于困难村民他更是常挂于心,只要镇里有相关救济政策就帮他们积极争取。他更是村里的“太师爷”,村民发生了邻里纠纷都喜欢找他评理,只要是村书记说的话,大家都愿意听。
四明山曾是浙东重要的抗日根据地,产生了好几个革命烈士。经济富起来后,沈炳荣书记认为要饮水思源,积极动员修缮了四明山第一党支部,作为党员教育的示范地,让后代时时记得向前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