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道德风尚榜”活动宗旨是让绿叶变红花,而不再是绿叶衬红花。

中国宁波网举办“365道德风尚榜”,是为了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平台互动优势,为社会构建一个好人倍出的机制,拓宽好人产生、推荐渠道,让您身边做了好事的人能被宣扬,身边的真善美能被发现,同时,发现者又为社会树立了值得去学习的榜样。

发现真善美、宣扬感动、树立榜样,这便是我们为您搭建这个大型互动宣传平台的本意,也是为了能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

“365道德风尚榜”不再仅仅只是奖励好人,而是在奖励好人的同时,更要挖掘出好人身边的绿叶,让他们从幕后走到台前,也能被老百姓所知道,形成全社会发现、培养、塑造好人道德风尚的良好氛围,引导人们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辛劳四个多月 宁波象山一群老人修出3100米登山道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年10月20日 10:29

图为老人在修补加固步道。(陈斌国 摄)

 

  10月17日上午,象山涂茨镇举行重阳节登珠山活动,2000多名游客踏着新修的步道,共赴珠山之巅。“终于踏上山顶了,谢谢修路人!”一位手拄拐杖的老太太登上山顶后激动地说。

  老人和游客们称赞的“修路人”,身份有些“特殊”:珠山村老年协会一群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辛劳四个多月,修出了这条登山步道。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珠山村在政府的支持下,决定利用珠山资源,开发登山观光区。要登山先修路,珠山海拔541.5米,山上老路常年经洪水冲刷,坎坷崎岖。对此,该村老年协会把修路这项重任揽了下来。老人们看重的不是那一点点工钱,而是心里和珠山那份深厚的感情。“我们在珠山脚下长大,希望能为这座‘母亲山’做点事,让它重新焕发青春!”老年协会会长、66岁的金红德说。

  从5月13日起,大伙从山脚珠山庙边开始修路。老金告诉记者,起初有17个人参加,大家干劲很足,劈岩石、挖石块、砌坡坎、整路面,起早贪黑每天干9个小时。但随着道路越修越陡,天气渐渐变热,有人叫苦不迭开溜了。“修到半山腰时,只剩下我和陈志银、陈志根、史秉国、史信方5人,其中年纪最大的76岁,最小的60岁。”老金说,面对困难,他们相互鼓励:“拼上老骨头,也要修到山顶。”

  为提高工效,5人清晨4点半上山,中午吃自家带来的饭。遇上大雨,他们就在树上拉张尼龙布躲雨,等雨小了再接着干。由于这条步道要在重阳节前修好,任务紧迫,后来5人干脆拿着被褥,在山上吃住。

  9月初,道路修到法王寺后山处,接下来要沿小珠山修往大珠山。这段路最艰难:山脊光秃陡峭,水泥、沙子等要一担担挑上去;此处又缺乱石,他们得钻到下方山涧、树丛里寻找,再一块块搬上去。“别看我们年级大,身子骨还硬朗,每人一担挑50公斤左右的东西,一天挑六七趟!”老金说,他们的手脚常被荆棘扎出血,被石块砸伤,但没人叫苦。

  修到距大珠山顶峰约50米处,有道宽六七米、深十余米的“凹”字形岩缝。老金等人当起了“设计师”,设计出双线道路:北路走“V”形,在坡度七八十度的崖壁上开凿石级;南路以毛竹当梁架、铺板搭便桥,边沿用横竹作栏杆,游客到此往返岔开,确保通畅安全。

  为了“擦亮”珠山招牌,村里选了一块约150公斤重的石头,送去加工打磨,并刻上“珠山”二字,准备放在大珠山顶的观光平台上。但石头运到距山顶200米左右处时,无法再往上运。为此,10月9日,珠山村的书记、主任和老人一起,硬是将这块大石头抬上了山顶……

  就这样,这群老人奋战4个月后(夏季高温停工一个月),终于在10月14日修完了这条长3100米、宽1.2米—2.4米的登山步道,并在大珠山山顶平整铺砌出数百平方米的观光休憩平台,共用掉水泥28吨,土石方2000多立方米。

  登珠山活动当天,看到游客络绎不绝,老金喜不自胜:“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人爬上珠山顶,我们流血流汗也值得!”

稿源: 宁波文明网  编辑: 吴冠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