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宁波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和科技工作,始终作为强市之基、竞争之本、活力之源。为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在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关心指导下,2006年开始的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活动已连续举办9年,今年10月将举办第10届。10月10日上午,2015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组委会召开人才科技周暨宁波人才紧缺指数新闻发布会,XX余家中央、省市以及海外媒体全程参加。
加快建设“蔚蓝智谷”,宁波人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着眼为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提供人才保障,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在全市上下树立“抓人才发展就是抓城市竞争力”“抓人才发展就是抓转型升级”“抓人才发展就是抓城市软实力”三种共识,加快建设“蔚蓝智谷”和人才生态最优城市,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打好政策牌,大力引进高端领军人才。立足宁波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先后制定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全球高端团队引进“3315计划”、人才管理管理试验区政策11条、海外工程师引进计划、领军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等吸引力强的人才政策,特别是“3315计划”实施四年来,申报人数持续攀升,共有97个高端团队和295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其中60人、154人分别入选国家、省“千人计划”,又从省外引进“国千”人才60多名。引进的人才共创办企业168家,其中,110家已实现销售,27家将在3年内启动上市计划,1家正在排队上市。同时,以年薪资助的形式支持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几年来共引进1066人。为了保持宁波人才政策的持续竞争力,今年8月市委、市政府又重磅推出了人才发展新政25条,是近年来宁波创新突破力度最大、含金量最高、集成范围最广的人才政策。比如,将人才分为顶尖人才、特优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高级人才、创客人才、基础人才、民间优才等8个类别,每类人才都有对应的扶持政策,构建了引育、发展、评价、服务、兑现为一体的政策链;又比如,升级“3315计划”,对顶尖人才领衔的重大项目的扶持从2000万元提升到1个亿,实施“泛3315计划”,与“3315计划”形成姊妹篇,建立海内海外人才市场引进互补机制。
第二,打好平台牌,发挥人才集聚虹吸效应。突出产业链引才、差异化引才、创新场引才,大力支持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和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等在甬高校院所建设人才高地,加快打造具有宁波特色的“两城两园多点”人才集聚平台。“两城”,就是突出宁波产业特色和城市特质,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新材料和海洋类科研院所、科技型领军人才,形成人才和创新集聚的“双子星座”。“两园”,就是在全省率先建设“千人计划”余姚、宁海两个园区吸引“千人计划”专家前来“二次创业”。其中,2012年成立的余姚园区已吸引32名“国千”、14名“省千”前来创业创新,注册落户项目46个,已有14个项目建成投产,初步形成了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等5大主导产业集群。今年初成立的宁海园区已引进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宁波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宁波国际生物医药研发培训中心等24个重点项目,初步形成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多点”,引导各地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多点引进共建各类产学研用平台,目前已建设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摩米创新工场、西电产业园、浙大工研院、复旦大学研究院等400多个。同时,抢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机遇,大力推动市场化主体建设“量化金融小镇”、“基金楼宇”、“机器人小镇”、“海蓝宝”众创社区等新型平台,专门出台培育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正式挂牌成立宁波创业创新学院,目前全市已建立27家创客空间和服务中心,形成“日有创业咖啡、周有创业沙龙、月有创业集市”的浓厚氛围。
第三,打好改革牌,激发人才创业创新活力。把深化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纳入全市改革大局,突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通过释放改革活力激发人才活力。比如,在人才资源配置上,加快建设市场化平台,目前已建成宁波人才广场、北仑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两家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去年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407家,年营业额超百亿元。在人才评价上,逐步实现企事业单位人才评价的两个自主、两个直接,“两个自主”即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对人才职称和技能人才进行自主评价,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可以对行业内人才开展专业技术资格自主评价;“两个直接”即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直接打通,符合条件的海外人才等可直接申报专业技术资格。在发挥企业引才用才主体作用上,对企业引进拔尖及以上人才给予5-100万元引才资助,给予引进的高级以上人才15-300万元的安家补助,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职人员攻读硕(博)士给予50%、每人不超过5万元的学费补贴,企业引进的海外工程师、外籍设计师等海外人才继续给予10-30万元工薪补助。在人才流动上,本市高校、科研机构人员经单位同意自主创业或到企业工作的,其人事关系5年内可保留在原单位;筹建高层次人才创新港,对市外引进的具有事业身份的科技人才或在国(境)外著名科研机构和高校工作的人才,可在企业工作或创业期间挂靠人才创新港,5年内保留事业身份。
第四,打好坏境牌,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通过全面推行“妈妈式”服务,努力打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可创新”“人人皆可乐业”的人才生态最优城市。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完善创业发展服务。去年5月,建立运行25家市级部门联合、市县乡三级联动的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服务联盟,已为2000余人次提供一窗受理、一站到底的服务,并在此基础上组建“3315计划”助创专员队伍,对人才创业项目给予“一对一”和组团式跟踪服务。设立海邦基金、创投基金、天使基金、新材料产业发展基金,为人才创业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在去年举办首期“才•富”对话活动基础上,今年组建才•富公社,以众筹形式成立了第一期2亿元的才•富基金,启动建设才•富孵化营,下步将主要开展线上线下两大类项目资本对接活动,推动人才资本共创共赢。二是优化家庭生活保障。以住房、家庭、健康为重点,实施“3H(Housing、Home、Health)工程”,2011年以来顺利完成了“三年万套”人才房建设计划,累计建成1.2万余套,并出台大学生购房补贴政策,实施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人才及家属落户、便捷就医等服务举措。三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坚持不懈推进生态治理、创新社会治理、培育城市文化,持续完善城市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成为全国6个获文明城市“四连冠”的城市之一。
前九届人才科技周成果丰硕
2006年以来,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始终围绕“广聚海内外人才智力,博纳高科技创新成果”的总要求,坚持服务发展大局、坚持整合创新提升、坚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充分融合组织、人社、科技、教育等相关部门职能,融合人才、资本、项目多项创新要素,融合政府、企业、社会多方资源,形成了引人才、引智力、引技术、引项目、引机构、引理念“六引并举”的良好格局。9届人才科技周吸引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百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会,参会的各类人才和专家等总数超过28万人,引进“四高一新”人才2.4万人,柔性引进院士团队94个,引进共建高端研发机构近200个,正式签约科技合作项目220余项,相继获得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优秀会展活动”、“中国优秀品牌会展活动”、“中国最具影响力品牌展会”、“中国十佳会展活动”等荣誉。
本届人才科技周特色鲜明、活动丰富
在总结前9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今年的人才科技周将更加突出创业创新、更加突出人才资本融合发展、更加突出人才发展理念创新,以“人才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资本要素助推转型发展”为主题,主要安排人才引进培养、科技项目合作、高端智力服务、人才发展论坛、“才•富”合作等5大系列板块20项分体活动,其中人才引进培养系列,主要有高层次人才引进洽谈会、海外留学人才创业行、第五届“百校千企”人才培养合作交流大会、第二届宁波“3315计划”海外(圣地亚哥)创业创新大赛决赛、中国(宁波)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创业大赛等5项分体活动;科技项目合作系列,主要有高新技术成果交易洽谈会、黑马大赛全球新材料行业总决赛、中国科技创业计划大赛暨天使中国(宁波)创新创业大赛等3项分体活动;高端智力服务宁波系列,主要有院士专家宁波行、海智宁波之旅、全国学会宁波行等3项分体活动;人才发展论坛系列,主要有“人才发展与政策创新”主论坛和高等教育协同创新论坛、天使投资高峰论坛、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合作论坛、量化金融高峰论坛等4个分论坛;“才•富”合作活动系列,主要有“才•富”对话第二季和“奇思涌动”创客汇2项分体活动。
整个人才科技周共推出7800余个需求岗位、700余个转化合作科技项目,4000家左右企事业单位、6000余名2016年毕业的985、211等高校本科生、长三角及周边地区重点高校在读硕博士学历高层次人才和在职高端人才参会对接,预计总参会人数将超过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