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14年正式通车到如今里程碑式的改建,火车宁波站在百年历史中有4次变迁———每一次变迁,都承载了一座城市的巨变,都让这座城市的居民深深为之自豪。
今年79岁高龄的张良鸿老人是宁波第四中学的一名退休教师,宁波站的变迁又带给他怎样的感受?
上世纪初:
阿拉自己出钱修铁路
宁波人熟悉的江北公园边上有一条“车站路”,它的名称就来自当时萧甬铁路的终点站———宁波站。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萧甬铁路甬曹段开工于1910年,1914年正式通车,长59公里。“听说当时开工典礼的地点就在今天桃渡路姚江畔的江北公园。”回忆起自己的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的这段历史,张老仍是恍如昨日。
当时的萧甬铁路始于江北公园,途经庄桥、慈溪、余姚、驿亭,一直延伸到曹娥江边的百官镇。值得自豪的是,当时建铁路的资金全是宁波人自己解决的。张老说:“宁波河多,以前去杭州,都是坐船去的,往返也不方便。估计也是为了经商方便,旅沪同乡会便集资修建了宁波历史上第一座火车站。”
上世纪50年代:
实惠的“棚车”最难忘
新中国成立后,历经风雨的萧甬铁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1953年,在抗战期间被宁绍人民忍痛拆除的萧甬铁路复建,1955年1月萧曹段修通,6月通到余姚,12月又通到了庄桥。1959年6月9日,在攻克了“姚江青林渡铁路大桥两岸地基松软”的难题之后,庄桥至宁波南门段续修,9月29日竣工通车。至此,宁波铁路从曹娥江、钱塘江一路向北延伸,和全国的铁路网接上了轨。铁路建成同时,宁波市民在南门建起了新的宁波站。
1956年的一天,借着去杭州参加省运动会,张良鸿第一次坐上了当时的“绿皮”火车,那种激动的心情,张老说至今也忘不了。“我还记得当时的车费,好像是1块8毛,当时还觉得票价挺贵的,但“肉痛”的感觉马上又被兴奋的心情掩盖了。”张老说。
1958年,张良鸿考上了安徽大学,火车站又成为了他寄托乡情的另一个空间。特别是临近春节,为了回家过年,他总是会选择经济实惠的“棚车”。
“现在一提‘棚车’,估计和我差不多年纪的人都还记得。因为当时的车辆少,工作人员没有办法,只好把货车的车厢改装成客车。说是客车,其实也就是在地上放几块枕木,充当座椅,再在边上放两个大木桶,供大家方便用。一个车厢密密麻麻的,挤满了七八十人,光线又非常灰暗。”
虽然乘车环境恶劣,但是“棚车”却成为了当时不少市民的共同选择。“因为啥?便宜呗!”张老笑笑说,“它的价格比正常的火车票的一半,所以当时我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喜欢乘坐。”
上世纪80年代:
翻建后立马“高大上”
1988年2月,投资343万元的宁波新火车站在原址翻建而成。重建的客运大楼坐南朝北,呈船形,东西长116米,南北宽30米,高17米,建筑面积5060平方米,设有大小6个候车厅,其中东西两个候车大厅采用中央空调,一次可容纳候车旅客2500至3000人。“巨变!”这是当时每一个宁波人对新建火车站的第一印象。
张良鸿老人也有着相同的感受。“80年代末,我和全家去杭州,下了车站(当时的杭州北站)我就感慨,杭州的车站怎么没有我们宁波车站漂亮啊?在那个瞬间,我对身为宁波人相当自豪!”张老说。
有着相同感受的还有张老师的老伴周阿姨,她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一次去湖南张家界旅游的行程中,同样感受到了身为宁波人的骄傲。“他们的车站没有我们宁波站大,这是当时最直观的感受,周围的设施也不如我们。
今天:
期待更多出行乐趣
今天,铁路宁波站交通枢纽全面启用,这在宁波铁路建设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盛事,对于张良鸿老人来说,他用“欣喜异常”来表达内心的激动。
他说:“1998年宁波站扩建完工的时候,我62岁,已经退休在家了,我跟老伴说,有时间我们就多出去走走,我要带着你逛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到去年为止,这个心愿我们算是完成了。每一次出行,除了飞机,乘坐最多的还是火车。老伴说她每一次坐动车都有乘坐飞机般的享受,这个说法一点都不过分。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对于火车站的每一次变迁,感受应该是最为深刻的,在它每一次的‘巨变’背后,是交通出行的跨越式发展。将来,只要我和老伴还能走得动,我们将依靠它更加安心出行,为我们的晚年生活增添更多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