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域高原,点缀着一些怒放的小野花,它们纤细却不软弱,美丽而不娇艳。
藏族同胞告诉我,这就是格桑花,它们不畏严寒,不怕风霜,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的存在,是藏族人心中代表爱和吉祥的圣洁之花。
从宁波到比如,直线距离3000余公里。
这条坎坷艰辛之路,来自宁波的援藏干部已经跋涉了整整20年。
从沿海到4000多米高的青藏高原,从四季分明的江南到气候恶劣的藏北,从改革开放的前沿到群山怀抱的小城,有多少夜不能寐,有多少风雪兼程,又有多少思乡情切。
整整一周,我们怀揣着敬意,沿着他们的足迹,遍访援藏之路。比如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仿佛也浸润了特属于宁波人的低调和淡然,濡染了宁波干部身上的务实和担当。
空气稀薄,长期缺氧,第一天到高原身体就扛不住,上吐下泻,住进医院急救;
身体不适,生活习惯不同,每天晚上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第二天起来黑着眼圈继续工作;
缺水缺电,生活艰苦,爬个几趟楼梯就气喘吁吁,去乡下调研必须经历坐车、骑马、步行的轮番折腾;
大雪封山,零下40多摄氏度,下乡指导抗击雪灾时在峭壁边打滑,差点连人带车滚下悬崖,掉进冰封的怒江里……
初到高原头昏脑涨的我们,怔怔地听着援藏干部讲述着他们的故事。这些实实在在的困难,在援藏干部口中反倒只是寥寥数语,仿佛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一派云淡风轻。
原来,他们的心早已牵系在比如这个“第二故乡”上,全身心地投入,让他们忘记了个人得失。
20年时间,7批次,34个人,援藏干部入藏时平均年龄还不到40岁,他们将自己的足迹深深地印在高原的冻土上。
第一条市政水泥路,第一所藏医院,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幼儿园,第一个综合性的农贸市场,第一所有样板意义的安居住房……
20年时间,光阴荏苒,小小的比如县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宁波人民和援藏干部的对口援建下,这里成了真正的“藏北江南”,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民生等各个领域有了大幅度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宁波的援藏干部令人钦佩,他们给比如带来了项目和理念,不仅‘输血’,还注重‘造血’。”那曲地委委员、比如县委书记陈刚说。
“在最艰苦的地区,宁波援藏干部利用后方优势,促进了民生改善,带动了干部成长。宁波对比如的援建,在整个那曲地区都起到了榜样的作用。”浙江援藏指挥部指挥长李华说。
“从干部交流到民间交流,宁波和比如已成为永远的朋友和亲人。宁波干部对比如发展的帮助和贡献,将永载史册。”那曲地委委员、组织部部长白玛罗布说。
雪域高原连绵的群山,映衬着宁波援藏干部的责任和担当;群山之上如拭的蓝天,延展了援藏干部的情怀和胸襟。
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宁波干部用自己“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作为,给宁波和比如两地的情谊写下了生动的注脚,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在我们藏族群众心中,你们援藏干部就是最美丽的格桑花。”这是比如老党员普巧一句温暖的评价。
因为热爱,所以奉献;全心付出,倍感珍贵。有过援藏经历的干部们提到西藏,回忆背后是满满的牵挂,他们的心已永远与雪域高原系在一起。“20年来,宁波援藏干部的艰辛付出,群众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我们为有这段经历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