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宁波市人才工作基本情况介绍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年09月14日 13:21

  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下,在省委组织部和有关部门指导、支持下,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充分发挥人才工作牵头抓总作用,围绕建设“蔚蓝智谷”和人才生态最优城市,大力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发展政策,建设人才发展平台,更好集聚人才、服务人才、发挥人才作用,为宁波建设“港口经济圈”、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截至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173.9万人,比2011年底增长59.4%,其中,海外留学人才6642人,比2011年底增长160%,实现了3年翻一番。

  一、坚持牵头抓总,党管人才工作责任有效落实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始终把人才作为强市之基、竞争之本、活力之源,全面落实党管人才责任。特别是今年8月1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宁波要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人才工作首先要对标第一方队,人才发展首先要迈入第一方队。为此,我们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找准牵头抓总定位,落实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具体职责,主动为市委和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当好参谋,创新谋划人才工作思路和重点举措,推动全市人才工作各项任务和责任的全面有效落实。一是强化人才工作统筹。贯彻中央和省委对人才工作部署要求,制定印发全市人才工作要点,明确每项工作的责任单位,并分县(市)区、开发区和职能部门3个层面制定年度人才工作考核方案,加大人才工作督查考核力度,推动市县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人才工作、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服务人才工作例会等制度严格执行,确保人才工作任务和制度全面落实。强化人才优先投入,2014年市本级人才发展专项投入5.14亿元、同比增长9.02%,占本级公共财政收入2.89 %,未来5年市本级人才发展专项经费将新增5亿元;各县(市)区人才专项资金占本级公共财政收入比例均达到1.5%,市县两级人才专项资金增幅均高于公共财政支出增幅。二是强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聚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方面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蔚蓝智谷”建设行动纲要、“十三五”人才发展创新突破、完善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等重点课题调研,牵头制定人才发展新政策25条,在人才分类管理、使用评价、流动配置、激励扶持、服务保障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已于近期由市委市政府印发,这是近年来我市创新突破力度最大、含金量最高、集成范围最广的人才政策,将更加充分释放人才创业创新活力。三是强化人才发展良好氛围的营造。修订《宁波市人才奖励办法》,整合原有各类人才奖项,设立“甬城英才”奖,组织开展评选。在今年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隆重表彰了首批125名获奖人才和2014年人才工作先进单位,树立尊才爱才鲜明导向。首次举办“才·富”对话活动,新老甬商、重点企业负责人、金融机构代表等近500人参加,并在宁波电视台多次播出,推动了人才与企业、资本与项目、新甬商与老甬商融合发展更加紧密。落实省人才工作集中宣传活动,办好每月2期《宁波日报》“港城人才”专版,在《东南商报》推出人才风采录每周宣传1位“千人计划”专家,在重点媒体和主流网站刊登人才工作宣传稿件200余篇,大力宣传人才工作成效和人才典型。

  二、突出高端引领,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提质增量

  始终把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作为组织工作服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的核心来抓,以人才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是以“3315计划”为引领,大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积极打造“3315计划”引才品牌,2014年被纳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当年新增自主申报入选国家、省“千人计划”15人、27人,累计分别达60人、154人,4个团队入选首批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通过团队式“规模引才”、靶向式“目标引才”、融合式“嫁接引才”、中介式“合作引才”、主动式“推介引才”等多种方式,共有363个高端团队和119名海外高层次人才申报2014年“3315计划”,其中团队申报数量比上年增长30%,团队成员数达2128人,比上年增长5 1%,几年来累计入选84个团队和269人。引进人才共创办企业168家,有110家已实现销售,27家将在3年内启动上市计划,1家正在排队上市,这些企业近3年实现销售、利税年均分别增长33.5%、55.3%;累计获批专利1376项,其中发明专利占56.1%;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项目累计达238项,科技成果转让金达3.5亿元。同时,首次在英国伦敦举办“3315计划”海外创业创新大赛,聘请8名知名人士为新一轮宁波“人才大使”,新建2家人才工作海外合作中心、累计达12家,举办4次赴海外专题引才活动和10余期海外留学人才宁波创业行活动。深化“海外工程师”引进工作,2014年新引进218人,2名外国专家被授予国家“友谊奖”。

  二是以人才科技周为载体,帮助企业引进转型升级急需的中高端人才。针对企业转型升级缺少中高端产业和创新人才的问题,牵头举办2014年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围绕城市经济、“五水共治”、新材料、电子商务等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举办4大类15项重点活动,有4000余家企事业单位参加,参会总人数近3.5万人,会上直接达成人才引进意向6500余人、人才培养合作意向近1600人,达成各类科技合作意向360余项,其中现场签约科技合作和研发机构共建项目9个、总投资逾2.1亿元。奉化、镇海、鄞州等地同步举办人才科技交流活动,取得丰硕成果。

  三是以实施人才工程为依托,统筹推进各支人才队伍建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各领域人才的需求,统筹推进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以及金融人才、电子商务人才等各支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认真做好第四批省特级专家申报工作,新增国家百千万工程培养人选1人、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16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7人,市水稻育种团队获评“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落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规划,推进“双百双高”企业总裁培训工程,举办各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30余期、培训4000余人。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首次举办全市“技能之星”职业技能电视大赛,新建市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3家、累计建立10家,新建技能大师工作室16家、累计建立38家,其中省级19家、国家级2家,2014年培训高技能人才2.6万人。加快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共培训1.2万人,新增农村实用人才1万人。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新增社会工作师469人,累计达2604人。扎实推进科技、企业、文化3类创新团队建设,新培育科技创新团队20个、企业技术创新团队40个、文化创新团队12个,累计培育281个创新团队,29个团队入选省级重点创新团队,1人获长江韬奋奖。出台《关于加快引进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若干意见》、《金融人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加快引育会计、律师等紧缺人才。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意见》,开展全国重点城市(高校)巡回招聘活动,举办全市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

  三、打造特色平台,人才集聚虹吸效应有效形成

  平台是集聚人才最有效的载体,为此,我们在大力支持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等人才高地建设基础上,加快打造具有宁波特色的“一区两园多点”人才集聚平台。

  一是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推动新材料科技城发展提速。指导新材料科技城出台《关于加快集聚高层次人才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实施人才引进、扶持、奖励、服务等11项配套政策。全力支持新材料国际创新中心、大学创新园等平台建设,联合举办百家高校材料学院院长论坛和黑马大赛全球新材料大赛,开展全国百家高校共建科技城等行动,加快集聚新材料领域领军人才。2014年新材料科技城引进高端团队17个、各类人才5000余人,其中海外人才210余人。目前,全市正在加快建设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海洋类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人才,将与新材料科技城双城联动,形成“双子星座”。

  二是建设“千人计划”产业园,推动人才项目产业集群发展。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导向,指导各地加快建设“千人计划”产业园,吸引“千人计划”专家前来“二次创业”,已建成余姚和宁海两个园区。其中,余姚园区已吸引32名“国千”、14名“省千”前来创业创新,注册落户项目46个,已有14个项目建成投产,初步形成了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等5大主导产业集群。2014年由“国千”吴景晖博士领衔的“国内首创电子级低氧超高纯钛”第一炉下线,一举打破美、日垄断,成为全球第四家能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也为国内整个行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宁海园区已引进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宁波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宁波国际生物医药研发培训中心等23个重点项目,初步形成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三是多点引进共建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用合作。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引导各地合作共建各类创新平台,2014年引进共建国家磁性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中国兵器集团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北京科技大学宁波研究院等各类科研平台56家,引进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国兵工学会及先进成型技术学会等4家国家级学会在宁波建立服务站,推进建设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摩米创新工场、西电产业园、浙大工研院、复旦大学研究院等高端产学研用平台。同时,加快建设海创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大力引导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学会工作站、重点实验室,新创建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家、省级留创园1家、院士工作站10家(其中新增省级工作站2家),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27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1家、市企业研究院24家、市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10家、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1家。

  四、推行“妈妈式”服务,人才生态最优城市建设有力推进

  引进留住人才根本在环境,核心是服务。我们升级服务人才理念,全域推行对人才的“妈妈式”服务,以贴心优质的服务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努力打造适合人才成长发展的“生态圈”。

  一是运行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整合25家市级部门服务资源,组建运行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服务联盟,形成了市、县、乡三级联动综合性人才服务体系,成立服务总窗和25个专窗,梳理公开人才最关注的10方面104项服务清单,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体化、一站式优质服务。服务联盟成立以来,已为2000余人次提供政策咨询、融资、落户、子女入学、证件办理等服务,受到了广大人才的欢迎。今年初,还组建了“3315计划”首批22名助创专员队伍,对人才创业项目给予“一对一”和组团式跟踪服务。

  二是提升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水平。发挥宁波海邦人才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基金等作用,举办创新要素对接会,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为人才提供创业资金支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设立1亿元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提升人才市场化服务和配置水平,北仑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产业园,全市累计创建2家,启动建设高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孵化基地,全市新引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5家,累计达407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年营业额超百亿元、利税约1亿元。

  三是扎实开展人才日常联系服务。健全落实党政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市委常委、副市长每人联系1个重大人才平台或重要人才项目、联系2名重点高层次专家人才,每年到联系平台或项目走访调研、协调指导不少于2次,走访联系专家人才至少2次。实施人才服务“3H”工程,出台《宁波市引进人才及家属落户实施意见》及实施细则,落实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政策,妥善解决高层次人才后顾之忧。出台大学生购房补贴政策和宁波市东部新城人才公共租赁房管理办法,持续加大人才住房保障力度。举办第三期“3315计划”领军人才CEO培训班,并组织开展健康体检,配合做好省院士专家疗休养活动。

  五、稳妥做好大学村官工作

  重视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将他们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来引进培养。

  一是认真做好选聘解聘和创业扶持工作。精心组织、严格把关,稳妥完成2014年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新选聘治水、城建、电商等新农村建设急需专业高校毕业生71人,年底在岗1263人,目前在岗955人。今年选聘工作也已基本结束。妥善做好327名服务期满6年大学生村官解聘工作,组织中国人寿宁波分公司面向大学生村官招聘员工15名。开展大学生村官考核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共招聘27人,并把47名未录用及超龄人员不再纳入管理范围。开展创业富民引领行动,鼓励和扶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项目30个,带动农户创业340余人。

  二是深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根据省统一部署,组织大学生村官开展“践行群众路线、争当‘泥腿子’村官”主题实践活动,并同步组织参加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讨论,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开展走访谈心活动,共走访农户17万户,办理惠民实事4700余件。组织大学生村官全面参与“五水共治”工作,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成立大学生村官“治水护水行动队”,参与治水行动1340余人次,130人担任河段长。

  三是开展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组织480名大学生村官开展电子商务专题培训,今年又组织培训293名,组织担任村“两委”职务的大学生村官参加村干部培训班,结合“五水共治”、“四换三名三创”等中心工作开展分类培训和培养锻炼,大力提升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村管理、引领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能力。

  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人才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创新转型发展的更高要求,集聚人才创业创新平台的能级还不够高,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系统谋划还不够深,人才发展水平对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的支撑度还不够强。下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全市人才工作会议市委刘奇书记讲话精神和这次实地考评姚部长点评要求,在省委组织部和有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以建设“蔚蓝智谷”和人才生态最优城市为引领,牢固树立“抓人才发展就是抓城市竞争力”“抓人才发展就是抓转型升级”“抓人才发展就是抓城市软实力”的“三种共识”,突出精准要求,加力推进人才强市建设,为我市打造“港口经济圈”、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是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根据中央和省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意见,完善市委常委会定期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定期研究分析人才工作制度,健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对人才工作重大政策、重要问题、重点工作的统筹协调职能,实施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向领导小组报告人才工作、县(市)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向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专项述职的“一报告、一述职”制度,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凝聚合力。同时,创新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完善人才评价发现、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提升人才市场化配置水平,探索具有宁波特色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举措。

  二是持续创新人才发展政策体系。人才发展政策优势就是城市发展优势。我们将以落实人才发展新政、编制“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为契机,紧紧围绕全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紧盯上级政策抢抓机遇,着眼宁波实际破解瓶颈难题,要以更大的力度深挖外拓、上下联动,创新突破人才发展政策体系,加大人才政策在海内外宣传力度,强化政策执行的绩效评估和全程跟踪督查,争取10月底前出台人才发展新政策操作细则,确保各项政策举措有效落实,唱响“蔚蓝智谷”人才工作品牌。

  三是更大力度引进培养紧缺急需人才。宁波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必须加快引进培养更多高端人才,特别是要把引进放在主导地位。我们将坚持海内海外两个人才市场并重、产业领域人才和城市发展人才并重,深入实施“3315计划”、全面启动“泛3315计划”,积极探索专业机构引育、人才海外孵化、以外引外、中介引才等引才方式,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筹建海外人才项目孵化器,建立离岸创业基地,大力引进宁波转型发展紧缺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创投、创客等“两创”人才,科技企业家、创业投资家等“两家”人才,海外工程师、设计师、规划师等外籍人才。同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实施重大人才发展工程、建设人才培养平台、优化人才流动配置评价激励等为重点,统筹推进专业技术、企业经营管理、高技能、宣传文化、教育卫生、大学生村官等各支人才队伍建设,精心组织办好第十届人才科技周活动、第二届“技能之星”职业技能大赛、创客集市等活动,探索遴选基层有特点、有专长、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民间优才,加快引育一批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

  四是精准提升人才创业创新平台高新内涵。把提升创业创新平台引才聚才能力作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对人才的虹吸效应。一方面是提升重大创新平台。建立重大平台季度会商推进制度,加快建设新材料科技城、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以及“千人计划”产业园区余姚和宁海园区等创新综合体创新平台,大力引机构、引团队、引人才。特别是要加强与国内外大院大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引进一批高能级的科研平台。另一方面是建设一批市场化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动力小镇、海洋金融小镇、量化金融小镇、机器人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和创客服务中心,引进入驻一批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使“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五是充分发挥企业的引才用才主体作用。产业转型核心在企业,企业转型关键在人才。下步,我们将进一步支持企业建设人才开发平台引进用好人才,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设立国家级学会服务站、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引进一批高层次全职人才和兼职人才,以人才引领企业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时,全面落实人才发展新政等各项涉及企业的人才政策。

  六是加快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市。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环境,组建好“才·富”合作公社和首期2亿元的基金,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人才,落实政府首购首用制度,提升“妈妈式”服务,让人才创业有资本、成果能转化、服务有保障。营造“人人皆可创新”环境,引导企事业单位探索实施薪酬制度、技术入股、专利授权、期权激励等方式给予人才与其贡献相匹配的经济待遇,定期组织开展“甬城英才”评选,大力表彰优秀人才,营造重才爱才良好环境。营造“人人皆可乐业”环境,落实3H工程,帮助人才解决住房安居、家庭落户、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实际问题,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治安环境、文化环境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让各类人才在宁波安心创业、舒心发展。

稿源: 中国宁波网  编辑: 周海芳
电话:0574-87100000 | 邮箱:duihua@cnnb.com.cn
地址:灵桥路768号宁波日报报业集团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