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降厅门口有一口大锅,是当年惨无人道的日军用来烫煮村民的

受降厅内景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杭州富阳受降镇被指定为侵驻浙江和厦门地区日军投降的唯一洽降地点。虽然已过去70年,但中华儿女永远都不会忘记日军当时在此犯下的滔天罪行。近日,侵浙日军投降仪式旧址——“受降厅”入选国务院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受降镇的由来
中国军队在富阳县长新乡接受日军投降 长新乡由此改名受降乡
前些天,记者再次前往受降镇(当时称富阳县长新乡宋殿村)。
从320国道一路往前走,有一条不长的小路,沿着小路,前方有座类似祠堂的房子,这里就是受降厅。
在这里,真实地记录了1945年9月4日,中方受降代表接受日方代表投降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立有“千人坑”遗址纪念碑。
根据史料记载,受降厅原是宋殿村一幢清末民初时期的建筑,当年房子的主人逃难后,侵华日军就将此占为据点。
受降厅占地并不大,白墙黑瓦,很是庄重,厅内四壁张贴着200余幅历史照片,中间陈列着举行投降签字仪式时所用的桌椅和文具。
1945年9月4日和5日,中方受降代表、国民党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进指挥所主任韩德勤,副长官上官云相中将,长官部参谋长张世希,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主任委员罗霞天,浙江省政府行辕主任贺扬灵等,在宋殿村宋作梅宅第与日军代表——133师团参谋长通泽一治大佐及达国雄、大谷义一、道佛正红、大下久良、江腾茂榆等接洽日军投降事宜,日方在仪式上呈缴了证明书、日军驻地表、官兵花名册和武器清册等。
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是年,长新乡改名为受降乡,也就是现在的受降镇。
受降镇的记忆
日军晚上抓国人,白天丢到大坑里埋掉 在这里留下一座“千人坑”
在受降厅外,有一口大铁锅,这口锅是当年惨无人道的日军用来烫煮村民的。
在这个据点西侧一百多米,是日军残害中国人的“千人坑”遗址。宋殿村所在的长新乡,就有300余人遇难。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2月24日,富阳县城沦陷。随即,日军第22师团35联队第3大队的一个中队移驻宋殿村,其队部就设在宋作梅家里。之后,宋殿村又相继成为日军江北指挥所和第十五军团新编第七十师团六十旅团一○五大队部驻地。
日军在宋殿村大肆修筑防御工事,在沦陷区实行法西斯统治。
除了修筑防御工事外,日军还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当时的宋殿村被称为日伪战略村,村子长280米,外围筑有木城和碉堡,在“杭富公路”两旁50米内居民,全部被集中迁到那里,并住进茅草房。
每天晚上10点过后,驻扎在宋殿村的日军都会去宋殿村外抓捕国人,基本都是当地及周边的村民,富阳、萧山、余杭的都有,抓人的日军直到第二天早上七八点回来,他们将抓捕来的老百姓关在其建造的碉堡下的水牢里,到下午四五点,再拉到村南公路边一个大坑内杀害。
日军特别残忍,甚至连几岁的小孩子都不放过。
就在宋殿村不远的高桥郜村黄泥山,那里有一个靠剃头为生的“剃头老陈”,有一天,日军抓了他一家老小共13人,7人遇难,连他3岁的儿子也未能幸免。附近大山脚村一王姓人家,全家6口人也同样遭遇不幸,王家3岁的儿子和5岁的女儿,都死在日军刺刀下。
日军除了将中国人丢到大坑里杀害外,还挖了不少沟。当时,村南面有5条沟,北面则有3条,每条沟大约宽1.2米,深1.5米,长短不一。他们杀死中国人后,就把尸体扔到沟里。沟满了,就扔到山边、路边、田边,当时的景象简直惨不忍睹。
在受降厅后面,千人坑遗址就建在一个小型广场上,后侧立有“千人坑遗址”碑文,是浙江老省长李丰平的题字,后面是富阳县政府所写的碑记。记录了1937年12月24日以来近八年的惨痛历史。
我们不会忘记
抗战胜利后,千人坑的遗骨集中葬在当时“千人坑”以南230米处叫玉露庵的地方,筑了大墓,立了碑:抗日战士死难同胞公墓。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新安葬了遗骨,把“千人坑”遗址修缮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历年来,有超过50万人到这里凭吊受降厅和千人坑,其中来自美国纽约的有18人,来自日本的有31人。
1995年,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富阳市人民政府拨款修复当年洽降仪式旧址,取名为“受降厅”,并在厅内举办大型图片展——《中华民族的胜利》,陈列展出200余幅历史照片和当年洽降仪式现场部分实物,同时在宋殿村南当年日军残杀我国同胞的千人坑遗址处立碑,以此向广大人民群众及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
1997年8月29日,“受降厅”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2月,被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公布为浙江省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10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延伸阅读
1936年——1946年浙江省人口下降近200万人
1946年底,民国浙江省政府调查的初步结果是:从1937年到1945年八年,全省先后沦陷县市共有1市69县,未沦陷的县仅有淳安、遂昌、龙泉、庆元、景宁、泰顺、仙居7县。八年中死难同胞近15万人。
记者从浙江省档案馆馆藏的资料中了解到,15万人这个数字可能被大大低估。
1936年,国民政府内政部统计处《中国人口问题之统计分析》所载的浙江省人口为2100余万人,1946年的统计数为1900余万人。也就是说,经历了抗日战争,浙江省的人口比战前下降近200万人,幅度很大,超过了太平天国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
可以肯定,战争是浙江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但人口下降除了战争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人口下降数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战争中的直接死亡人数。根据战时各县上报数字,浙江在抗日时期平民死亡人数约20.2万人,伤残人数为14.2万,两项合计34.4万人。
考虑到以上数字绝大多数是各县根据战争时期的调查材料汇总,而战时的调查因战争的进行有诸多不便,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这组数字是相当保守的。(现代金报马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