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下应|【饺子】小小弯弯的白月牙船儿,带小候鸟们回家可好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年08月07日 16:40

  暑假期间,有许多“小候鸟”来到宁波与父母团聚,为此东兴社区“启明星”暑期假日学校举办了一次“浓浓饺子味,深深思乡情”的主题活动,共有51个小朋友参加了活动。

  在东兴社区社工的帮助下,小朋友们从揉面、擀皮、包馅一步一步有条不紊的进行。经过1个多小时,各式各样,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饺子便完成了,小朋友们纷纷表示要把饺子带回家里与父母分享。

  一起和小伙伴们和面了~

  看小朋友们笑的很开心呀~

  谁说男子汉没有一双巧手~

  你知道吗?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美食,也是中国人特有的民俗传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就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它的每一个部分,无一不蕴涵着中华民族文化,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也往往蕴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南北朝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唐代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如今的饺子几乎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又称“偃月形馄饨”。百饺园的229种水饺,分为十大系列,有素馅类、水产类、野菜类、保健类、海鲜类等。

  宋代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南宋时叫做“燥肉双下角子”。饺子在宋代的时候,传入蒙古。饺子传到了蒙古,也很快的收到了蒙古同胞奔放的性格的影响。饺子在蒙古语中读音类似于“匾食”。饺子的样式也由原来馅小皮薄变成了馅大皮厚。

  清代

  清朝时,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时以前(现晚上23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果真是历史悠久的饺子啊,邻居们,一起吃起来可好!

稿源: 家园下应  编辑: 吴冠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