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城市单身独居老人的数量居高不下。以海曙区为例,目前该区单身独居老人8300人,占老人总数的12.3%。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养老人力资源不足,这也是一个全国性的难题。
有专家认为“老龄社会中养老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制度设计问题。从本质看,未来的养老制度主要是通过社会化方式建立相对年轻的老人去赡养老人。
海曙区创新思路,在全国率先筹建“老有所为之家”,加大对老年人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以“老有所为”为导向,将单身独居老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之一,力争3年至5年内在拓展“以老助老”服务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发挥老年人的主体作用,既是老年人体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必由之路。”海曙区老龄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崔德海表示。
独居老人“空巢又空心”
“孩子不在身边、老伴去世多年,家里空荡荡,心里空落落。”家住海曙区白云庄社区76岁的郭师傅常常夜不能寐。
“一个人心情很郁闷,不知道今后怎么过日子?”家住文昌社区的78岁独居老人王阿婆的老伴过世3个月了,她还是常常以泪洗面。
“生了病不愿出门,也不想让人知道,尤其害怕成为子女、社会的负担。”家住柳庄小区的独居老人徐奶奶本来性格内向,近日被诊断出患有癌症后,更是足不出户。
“一个人居住,孤单寂寞,想找个老伴,大家平时能说说话,生病时有个照应。”家住江北的60岁徐大爷向记者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目前,社区单身独居老人增长速度加快。在海曙区,2011年单身独居老人5128户,到了2014年,这一数字增加到7030户,其中46.3%的单身独居老人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虽然他们大多不愁吃穿,但是“出门一把锁,进屋一盏灯”,生病、行动不便时身边缺乏照料者,一个人独处的空虚和孤独感,令他们容易出现情绪不稳、烦躁不安、消极脆弱等不良情绪,“空巢又空心”让他们陷入无趣、无望、无助的状态。
老年社会组织送去“温暖阳光”
如何关爱单身独居老人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成为社会焦点。其中,社区老年社会组织通过生活照料、精神关怀、照护服务等方式,为单身独居的社区老人们提供了实际的帮助,备受关注。在海曙区备案的1446家草根社会组织中,有社区老年社会组织800家。天一、桂井社区“银手杖”志愿服务团队、永丰社区“暖心”家访队、联南社区“并肩行”暖心服务队、新芝社区“杏林春暖”单身老人俱乐部等,为单身独居老人送去“温暖阳光”。
年近九旬的汪奶奶自马园社区造好后就居住在这里,随着孩子们成家立业,一个个搬离,只有汪奶奶不舍得离开而“独守”家园。社区“好邻居帮帮团”的16名志愿者轮流为腿脚不便的汪奶奶买菜、上门打扫卫生,让汪奶奶十分感慨:“还是阿拉老小区好,新的社区后生忙着上班,没人聊天,哪有此地住得舒服!”
除了在生活方面照料外,针对单身独居老人精神心理方面的迫切需求,海曙区2008年1月成立银龄单身俱乐部。“许多单身老人有着相似的经历、共同的话题,他们特别需要一个能使自己有效缓解心理压力实施自救的平台,单身老人俱乐部便成为他们‘抱团取暖’的平台。”
“以老助老”让老年人“老有所为”
社区老年社会组织的关爱让单身独居老人深感社区大家庭的温暖,但是与庞大的单身独居老人人数相比,老年社会组织的关爱力量还显不足。以海曙区平均每个社区有75名老人参加老年社会组织计算,全区参加老年社会组织的老年人接近6000人,却不到全区6.78万老人的十分之一。
“拓展‘以老助老’服务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必由之路。”崔德海认为,由于老龄人口的快速增加,老年人已成为社会主体,“他们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不是过去所谓的‘老、弱、病、残’的代名词,他们的经验智慧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主力军作用,一方面为身边需要帮助的单身独居老人带来了实际的关爱,另一方面也成为社区工作的补充力量,为自己找到了发光发热的平台,真正实现‘老有所为’。”
崔德海告诉记者,正在筹建中的海曙区“老有所为”之家就是这样一个推进“以老助老”服务的平台。“单身独居老人的最大需要是安全网络的健全。下一步,要进一步推进全区社区老年组织建设,并以此为基础,发挥其中老年骨干作用,建立老人安全网络,使他们与老年组织之间、老人与老人之间,以及与邻里之间及时联系,做到网格式的安全关注。”崔德海说。 (宁波日报陈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