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道德风尚榜”活动宗旨是让绿叶变红花,而不再是绿叶衬红花。

中国宁波网举办“365道德风尚榜”,是为了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平台互动优势,为社会构建一个好人倍出的机制,拓宽好人产生、推荐渠道,让您身边做了好事的人能被宣扬,身边的真善美能被发现,同时,发现者又为社会树立了值得去学习的榜样。

发现真善美、宣扬感动、树立榜样,这便是我们为您搭建这个大型互动宣传平台的本意,也是为了能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

“365道德风尚榜”不再仅仅只是奖励好人,而是在奖励好人的同时,更要挖掘出好人身边的绿叶,让他们从幕后走到台前,也能被老百姓所知道,形成全社会发现、培养、塑造好人道德风尚的良好氛围,引导人们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探究宁波历史文化遗存出了五本专著 农民鲍贤昌“修”成了文化人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年06月30日 15:25

 

  鲍贤昌和他写的那些书。

  提起宁波的历史古迹,他如数家珍;在过去的20年里,他更是走遍宁波的山山水水,只为寻找散落的历史文化遗存。上周,他还出版了他的第5本专著———《四明风韵》,里面都是关于宁波历史文化古迹的宝贵资料。他叫鲍贤昌,今年64岁,是鄞州区首南街道鲍家村的一名农民,现在是一个社区的保安。

  村民编起“村志三部曲”

  没事的时候,鲍贤昌就会带上一壶水、一袋干粮,然后乘上公交车,去寻找那些文化遗存。有时候,天不亮出去,回来时已经是满天星斗。21年来,这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鲍贤昌只有初中文化,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20年前,他在一家企业做保卫干事,生活很平静。业余时他喜欢研究宁波文化,越研究越感到有趣。

  1994年,有媒体报道了象山一名七旬老人历时数载义务修志的新闻,使他受到不小启发,他决定要为有近千年历史的鲍家村修志。

  因为文化程度不高,鲍贤昌在修志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他靠自己的的毅力和意志,起早摸黑,历经两年,三易其稿,独自编撰出版了《鲍家村志》。此书后来被国家图书馆、上海通志图书馆、浙江省档案馆收藏,成为鄞州区第一部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的村志。

  接着,鲍贤昌一发不可收拾,在1999年编成7万字的浙江省首部村志外编———《鲍家村志外编》;2003年,又出版了《鲍家村志外编补遗》,至此,他顺利完成了“村志三部曲”。

  说起这些,鲍贤昌对记者说,刚开始他在修志的时候,连起码的文本都不太会,但他到县图书馆、档案馆、统战部、文管委等部门查找资料,遍访区内鲍姓聚居地,还到老三区、奉化以及上海、杭州等地登门采访,甚至找到正在国外访问的族人———鲍振西。他发出的查询和核实信件就达137封。

  此后,他又将热情投入到考证发掘老宁波的文化上面。他先是找资料,去寻找这些文化遗存,然后进行考证,寻找当地老人收集相关的资料。近的地方骑自行车去,远的地方就坐公交车去。

  鲍贤昌至今已走过了21年创作之路,先后参与编写了《四明寻踪》、《中国进士第一村———走马塘》、《四明史话》、《宁波老桥》等作品,成为市作协会员兼宁波文化研究会会员。他笑称自己从农民“修”成了正儿八经的文化人。

  只为留存那些远去的记忆

  鲍贤昌告诉记者,作为一个老宁波人,他做这些事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唤起更多的人对老宁波的文化记忆,另一个是这些老的文化遗存有相当一部分因为年久失修已经破烂不堪,他想通过这种手段呼吁社会各界对这些文化遗存加以保护,并及时修复。

  谈起这21年走过的路,鲍贤昌说苦中有乐。他现在还不会电脑打字,刚开始写作时,用手写好,然后花钱请打字店的人打好,那时候电脑还不普及,打印费很高,让他没少花钱。后来,两个女儿渐渐长大,她们当起了父亲的打字员,他的每一篇文稿都是两个女儿帮他打的。

  除此之外,行走在野外,对他来讲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鲍贤昌说,好多遗存都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为了省钱,他都是只身前往。有次探寻象山海上奇观———蒙顶山,沿着陡峭的古道翻山越岭,又热又累,同伴差点晕倒。

  在慈溪伏龙山下,为寻找碉堡群,他步行5公里多,汗流浃背,饥肠辘辘,最后搭了好心人的车,才在橘林中找到了曾有文字记载的另一座碉堡———西门外碉堡。从四明山深处的李家坑返回时,错过唯一的一班公交车,最后搭乘交警执法车才得以回到家中。这么多年来,他最费的就是鞋,每年最少要穿坏六七双运动鞋。

  在行走的过程中,他结识了另一个志同道合的同伴横溪镇河头村村民、比他年长9岁的陆良华。从此,他俩常常结伴而行,寻找老宁波的文化碎片,考证一些文化遗存的历史环境。

  “我做事分三步走,先是查看当初的资料;再去实地考查,拍回照片,然后再进行比照;最后才能动笔。有时为了一个细节,可能要走重复路。”鲍贤昌说。

  鲍贤昌如今已经成为宁波文化的一个“草根”代表,但他行走的脚步没有停下来。他说有一个新计划,只要能走得动,就要把宁波老文化都记录下来。 (宁波晚报边城雨)

稿源: 宁波文明网  编辑: 吴冠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