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道德风尚榜”活动宗旨是让绿叶变红花,而不再是绿叶衬红花。

中国宁波网举办“365道德风尚榜”,是为了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平台互动优势,为社会构建一个好人倍出的机制,拓宽好人产生、推荐渠道,让您身边做了好事的人能被宣扬,身边的真善美能被发现,同时,发现者又为社会树立了值得去学习的榜样。

发现真善美、宣扬感动、树立榜样,这便是我们为您搭建这个大型互动宣传平台的本意,也是为了能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

“365道德风尚榜”不再仅仅只是奖励好人,而是在奖励好人的同时,更要挖掘出好人身边的绿叶,让他们从幕后走到台前,也能被老百姓所知道,形成全社会发现、培养、塑造好人道德风尚的良好氛围,引导人们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宁波相公殿:打响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年06月25日 10:10

  刻有相公殿战斗经过的六角亭纪念碑

  相公殿战斗中缴获的战利品:日军饭盒

  86岁的肖林,曾任浙东三五支队队长,给我们讲述那烽火岁月的往事。

  硝烟虽已散去,记忆依然清晰。今天起,本报推出“追寻红色印记”专栏,以此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我们将踏着先辈的历史足迹,去记录七十年前四明大地上的不屈和抗争。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追寻革命先辈们留下的红色印记,是重温遗迹和旧址背后那些震撼人心的民族记忆和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

  六角亭,纪念碑,一幢两层楼高的独门楼。

  这里是慈溪市崇寿镇崇寿村,杭州湾畔一片拥有优秀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只要驻足,就会留意到这里曾是三北敌后抗日的第一战———相公殿之战的发生地。

  1941年6月18日,一声枪响拉开了一场规模不大的伏击战。淞沪五支队第四大队对日军发起进攻,打死打伤日军16人,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令日军入侵浙东后首次受到打击。

  一碑一馆,铭刻一段历史

  “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这是六角亭里的石碑正面的文字,出自当代女书法家萧娴之手。石碑背面的碑文,概述了相公殿战斗的经过。

  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块纪念碑在1985年设立之初选择的尺寸很有深意。原来,这块碑高1.941米,宽0.18米;碑座高0.6米。所有的数值,都喻示着战斗发生的日期———1941年6月18日。

  1994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慈溪市人民政府拨款在纪念碑原址上增建了六角形石亭。

  纪念碑一侧,“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纪念馆”似农家小院伫立在旁。纪念馆占地不大,有两层楼高,外墙刷的是彰显历史的红色。

  今年初,纪念馆就开始进行维护修缮,直至昨日馆外一圈都还支撑着密密麻麻的竹竿。

  纪念馆的一楼兼做远程教育点,摆满了课桌椅与电视机和电脑。二楼则陈列着各种历史遗物,数量不多,多为曾见证过这段历史的人所捐赠。环形的墙面上,挂着很多画板,印着一些英雄谱和解说词。

  “其实,之前村里有位袁姓的退休老教师,会义务给到来的人们详细介绍相公殿之战。那时,他才9岁,听到过那打响的第一枪。”

  遗憾的是,袁老师去年因病去世,如今暂未有人接替这份讲解工作。

  相公殿一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相公殿战斗的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虽然,纪念馆内的史料有详细记载,却不如亲口讲述生动。

  肖林,现年86岁,新四军老战士。1941年,11岁的他目睹了战斗的经过。

  那一年,宁波沦陷了。

  “6月18日清晨,有人喊‘日本鬼子来了’,顿时连空气都变得紧张。”当时,姚北崇寿乡三村村民看到有一小股日军从村前的海塘经过,接着有消息传来,说日军正在距村里1.5公里的相公殿街上抢劫掳掠。

  紧张的氛围下,从后海开来一支100多人的队伍,清一色的芝麻土布便服。一打听,是淞沪五支队第四大队。

  村民是后来才知道队伍是中共浦东工委派到三北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的。早在5月上旬,浦东工委先派姜文光率50余人以“宗德三大”的番号到三北侦察。这次派到三北的是第二批队伍,共计137人,由教官蔡群帆、大队副林有璋率领,两天前刚刚在“宗德三大”的秘密接应下在相公殿北面的海滨登陆。

  从逃难村民口中,他们获悉骚扰相公殿的日军是从庵东出动的,当即决定在敌人回庵东的路上出其不意地打一场伏击战。

  肖林说,部队一进村就进入战斗准备,一面动员群众作必要的疏散隐蔽,一面派人侦察敌情,向村民了解地形,设立好适当的伏击位置进行作战。

  早就与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有过接触的村民们得知这是打日本鬼子的队伍后,热心帮忙。军民合作,队伍在敌人眼皮子底下埋伏了七八个小时。

  当太阳西斜,爬在许家屋前大树上的瞭望哨终于看到30几个日军从相公殿向伏击处走来。待日军耀武扬威地进入伏击圈时,林有璋扬手一枪,各个火力点跟着一齐开火……

  毫无防备的鬼子兵乱作一团,负隅顽抗,用掷弹筒打出的弹药点燃了几间盐民泥房的茅草屋顶。这时,几名正在参加战斗的战士遵照指挥员的命令,跑过去扑救蔓延的火势,保护村民住房。

  “这么好的部队,让村民更加信任。”

  战斗在继续,敌人的伤亡不断增加,火力也已减弱。在军民的追击下,残存的日军连滚带爬地争相逃命,各种装备丢了一地。林有璋一声令下,战士们像下山的猛虎勇猛地冲向六塘。最终,日军8死8伤,而我军无一伤亡。相公殿一战,犹如一声响雷,迅速传遍了三北大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当年的小“侦察兵”,后成长为新四军老战士

  对肖林来说,这段历史牵绕了自己70余年,铁汉林有璋也成了他心中的英雄。令这位耄耋老人欣慰的是,那场战役中,有自己的身影。

  淞沪五支队第四大队初来相公殿,并不熟悉向天庵到相公殿1500米的地形地貌,以致伏击战的有利射击位置难以布局。

  因家在当地,对地形十分熟悉。毛遂自荐下,肖林带着中队长张震,在塘南的义冢地和塘北的姚家、胡家、许家向天庵一线布置了伏击与火力点,在胡家部署了一挺机枪,指挥所设在胡家。

  为了核实日军的确切人数、武器数量与其回据点的具体时间,肖林和姑父借着找乡长弟弟的机会,几次进出相公殿,清点日军人数,为部队提供了准确的军事情报。

  “其实,所有的村民都知道,靠共产党保护的同时,自己也得出力。我们有的要求参战,有的要求分配后勤工作,有的给战士们送去豆子。我也是尽己所能。”

  每每想起这些,肖林老人的嘴巴微微颤抖,又显平静。关于相公殿之战,除了记忆,他还有珍藏,比如林有璋的照片,还有张震送给他姑父的一个日军的饭盒。虽然饭盒在1962年就已上交给地委党史小组,可一张泛黄的证明字据已留下了最好的印记。(宁波晚报张颖)

稿源: 宁波文明网  编辑: 吴冠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