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
快乐星期天 幸福永相连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年05月27日 17:04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底蕴,文化,是一方居民的精神食粮。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裕,群众迫切希望获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享受,一个贴近基层、服务群众的文化平台呼之欲出。

  近年来,下应街道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繁荣群众文化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和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抓手来抓,不断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努力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群众文化风生水起,软硬件环境同步提升,百姓成为文化舞台主角。

  今年11月30日起,下应人又将新添一道文化大餐——周日文化。“小活动周周有,大活动月月有”这将成为下应人的文化生活常状。

  记者胡启敏通讯员邱天安施莎璐

  “周日文化”详解

  【一个开放、草根、固定的艺术平台】

  下应街道拥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浓厚的群众文化基础。近年来,下应街道处于大拆大建阶段,村民转为居民后,亟需在精神上富裕起来,因此,如何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增强群众文化吸引力,成为下应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议事日程的重要议程。

  今年,该街道创新举措,对群众文化艺术做了一次全新的探索和实践,决定以开展“周日文化”为契机,从2014年11月至2015年在街道文体中心每周日开展各类文化、公益、健康服务等活动,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和服务,搭建起一个开放、草根、固定的艺术平台。

  据介绍,开放指的是对群众艺术包容兼蓄,百花齐放的态度;草根即指适合大众的、普通百姓参与的平民文化;固定指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活动时间。“周日文化艺术节”平台旨在更好的为当地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据了解,“周日文化”开展期间,该街道每月将设定一个不同的主题,每周围绕主题分层分类开展活动,集中安排文化艺术活动,通过各支文艺团队、志愿组织,文化单位,文艺爱好者定期在街道文体中心登台表演,鼓励、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文化艺术活动中来,从而营造“街道团体同台竞技,万千居民齐心享受”的活动氛围,让群众通过文化活动达到“快乐星期天,幸福永相连”的目标。

  11月30日下午,“周日文化”将在下应街道正式启动。

  【一个多方参与的公益服务平台】

  “周日文化”除了是一个文化活动平台,记者了解到,该平台还将高效整合宁波市志愿服务大篷车、高校资源、社会热心企业、街道本级志愿团队等多方公益资源,成为一个服务群众的公益平台。

  宁波志愿服务大篷车已经举办7年,汇集全市公益资源。每周,大篷车邀请多个志愿者团队进社区,开展便民服务活动,服务内容包括保健知识讲座、医疗法律服务、免费家电维修、趣味运动等。目前,全市志愿者和居民参与人数已超过15万人次。在“周日文化”期间,该大篷车将多次走进下应街道,服务当地群众。

  在健康服务方面,目前该街道已整合文体中心一楼、下应医院,建设“优家园”、“优健康”平台,并与宁波有影响力的计生公益服务团队,如“妈妈知道”、“妈妈大学”、“妈妈厨房”等合作,开展健康计生服务;同时依托辖区的浙江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发挥高校专业优势,利用高校人才资源,选派专业教师、学生志愿者,到文体中心及各社区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在家庭服务方面,依托“周日文化”平台,该街道妇联将着力打造“爱”家庭服务中心,成立“家爱工作室”,组织亲子、家庭教育活动,联合下应中心小学,培育良好的家风,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建设“爱·家庭”咨询室,为弱势妇女维权,打造温馨家庭;开展“爱·悦己”活动,开展妇女健康提升工程,关爱女性健康;开展“爱·感恩”活动,宣传关爱父母、崇尚孝道的精神;开展“爱·大家”活动,帮助困难、弱势女性,传播大爱。

  “周日文化”后援团

  【不断完善的文化阵地】

  近年来,依托“公共文化明珠镇”、“市文化示范街道”等创建活动,下应街道的公共文化设施总量快速增长,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得到极大完善。

  据统计,目前,下应街道有总投资约600万元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1个,拥有2500平方米室内活动场地的文体大楼,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1个。文体大楼内设有图书馆、教育培训室、展览厅、舞蹈排练厅、乒乓球室、健身房、棋类室以及下应甬剧排练室、下应民乐团排演室等场地。此外,文体广场上,配有室外灯光球场、气排球场和羽毛球场以及固定舞台等,综合文体室设有乒乓球桌、台球桌、健身器材、棋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设施和用品。

  不断完善的文体设施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力支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

  每年,下应街道文化站送电影进各村、社,去年,下应街道完成电影放映110场,天天演28场,千场戏9场。此外,天天演文化惠民演出也多次给群众送去文化大餐。

  节假日是公共文化活动的“主战场”,利用这个阵地,下应街道文化站通过主办、承办、联办、协办等多种形式同有关部门相互配合,把节日文化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体活动。

  “三八”巾帼文艺汇演、“5•15国际家庭日”暨大型社区科普文艺汇演、“迎七一”戏曲大赛、戏迷爱好者开展戏曲理论与实践知识培训、戏迷演唱交流沙龙、《中国梦·下应行》之七彩童年暑期才艺比赛……一系列的活动,为群众送去精神食粮。

  在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成为一大特色。老虎头鞋传承人应美娟是下应街道河东村人,已经70多岁,为使这项手工艺术不失传,下应中心小学建立了老虎头鞋项目的传承基地,由应美娟每周定期任教。还有非物质分化遗产金银彩绣,在东兴社区设立站点,让这门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如今,下应居民只要走出家门15分钟,就能到各个校园及文化中心开展休闲锻炼,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十五分钟文化圈”已经形成。

  【不断壮大的文化队伍】

  眼下,虽已是深秋,但在下应街道的文体广场,社区文化活动室,依然活跃着一支支广场舞队、腰鼓队、戏曲队。在街道文化中心,村民们聚在一起打球、跳舞、唱戏,其乐融融。如今,下应各村社区,村村有文化小分队,街道周周有文化主题活动……公共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这些文化队伍阵容的壮大。

  近年来,下应街道不断挖掘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有序调动一定专业素质、热爱社区文化的文艺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积极性,通过挖掘、培养和整合文化人才,培育一批优秀文化团体。

  据统计,目前,下应街道已有木球队、排舞队、腰鼓队、戏曲队、民乐队等业余文艺团队11支,业余体育团队8支。今年上半年,共组织文化建设辅导15场次,培训500余人次。

  除了数量上的增长,各种文体队伍的水平也日渐提高。下应中心小学充分挖掘校内的戏曲爱好小草根,从百名报名者中挑选了20多名学生,成立“小戏迷社团”。文化站利用自身资源,每周给学生送去辅导,“小戏迷社团”的演出水平得到飞跃。

  下应甬剧团组建于2004年,当时是一群“闲来无事”的老年人抱着“寻开心”的思想组成的一支文艺“门外汉”队伍。近年来,在街道领导的重视下,通过资金补助、场地提供等多种方式进行扶植栽培,剧团从小打小闹开始,不断逐渐壮大。近些年,他们自创自排多个具有特色的精典剧目,每年演出近百场,从山村到城镇、甚至到上海演出,很多久居上海的“老宁波”来剧场感受久违的乡音乡情。如今,该剧团每年排练新戏3-4台,演出近百场,被评为区特级团队,成为地方一大品牌。

  “群众的积极参与,让街道的文体氛围日渐浓厚,现在,无论什么时候搞演出、比赛或者活动,街道都能立马找到人,不用训练马上能用。”这是下应街道文化站负责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周日文化”活动时间表

  备注:每月有一个主题活动,每周活动围绕这个主题分层分类的开展。具体活动以实际开展的为准。

稿源:  编辑: 吴冠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