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爽行动”千名志愿者扮靓家园
3月9日下午2时,下应街道景湖社区大门前,路过的行人不小心“落”下一个白色塑料袋,不久就被正在进行“清爽行动”活动的景湖社区志愿者看见并且清理干净了。
为加快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全面营造“清爽、整洁、有序、优美”的城乡人居环境,下应街道实施了“清爽行动”计划,充分整合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团员青年、妇女骨干、文体积极分子的资源,吸引上千名志愿者争做义工,合力推进环境整治。
下应菜场沿镇东路而建,是下应最繁华的地段,也是环境卫生最“脏乱差”的地方之一。每天上午7时左右和下午4时之后,整条镇东路车水马龙,把车停在路边买菜的,接送孩子临时停车的,这条小小的双车道硬生生地被“挤”成了半车道。
为此,下应街道专门在下应菜场的北面建造了一个占地约67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约200辆车的临时停车场,如今停车场已经可以正常使用。街道不仅建造了这个临时停车场,还联合城管、交警部门,对违章乱停和占道经营进行了先行劝导,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屡教不改的贴牌处理。如今,镇东路相较之前已经干净整洁许多,交通拥堵情况也有较大改善。
下一步,下应还会继续实施“清爽行动”计划,努力破解拆迁地块内外环境卫生、安置小区的杂物乱堆放、垃圾中转站和垃圾桶及垃圾箱旁边污水横流以及污水排放等“八大难题”。
“力争到今年底,全面实现道路洁化、街道靓化、河道净化、街路序化和村庄美化的目标。”街道党工委书记陆利明说,下应要按照“以人为本,为了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理念,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施惠于民。
改变陋习乐享生活新方式
65岁的史秀珠,到去年还是个文盲。不识字让她受了不少苦。去年年底,下应街道景湖小区的“‘惠’眼读书班”让她萌生晚年“脱盲”的念头。
史秀珠说:“以前,我的名字是画出来的,名字里的‘珠’不会画,就用‘○’代替。”如今的史秀珠,不但会写名字了,还懂得了汉字的结构和笔画,慢慢看懂句子后,她甚至像小学生一样开始了读报。
在下应街道的“村改居”过程中,像史秀珠这样乐享城市新生活方式的村民不胜枚举。
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村民王智华颇有感触。
王智华是黎明村人,一家三口居住在祖上留下的破瓦房里,“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用水桶、脸盆接水更是家常便饭。2013年被拆迁安置到景湖小区后,他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生活方式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而城市化了。他激动地说:“以前,我们黎明村全村小轿车不到20辆;如今,全村至少有小轿车200辆。以前,全村只有一个公众浴池,洗澡光排队就得两个多小时。”
村民生活的改变不止于此:原来喝河里的水,现在喝自来水;原来做饭用灌装煤气,现在改天然气了;原来村里垃圾乱扔,现在配备专职清洁工定点打扫了;原来村落绿化乱七八糟,现在有了系统规划,每块鲜花和草坪的布局都匠心独具。
生活方式的改变,从物质领域悄然渗透到了精神层面。村落形成社区后人口集聚,社区文化活动多了,跳广场舞,民乐表演,打太极拳,学书法绘画,学剪纸刺绣……四处洋溢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给村民带来的崭新气象。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辖区村民的生活习惯也有了很大改变,晚上的活动不再是吃饭、打牌、看电视这‘老三样’了。”景湖社区居委会主任杨丽君说,告别陋习,走向文明,这不仅仅是对城市居民的要求,对乡村居民来说也同样适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要求改变的力度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