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石村,位于镇海区九龙湖镇南端,这里住着1100多户人家。就在这样一个村子里,村老年大学学员超过120人,常来听课的稳定在110人左右。
一百余名学员,得配置两三名教师吧?事实上,村里教师资源有限,在过去的6年里,老年大学就一位教师——洪卫祥。6年时光,他默默奉献,从未中断义务讲学。他的努力付出,感动了长石村的村民。
一个人吸引百余人一起学习,他有何学问、有何魅力?论学问,洪卫祥只是一名初中毕业生,论魅力,他已届古稀之龄。洪卫祥全心全意为村里老人授课,义务讲学、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他最大的魅力所在。
2009年,长石村为丰富老人晚年生活,拟办一所村级老年大学。让主持这项工作的村干部兼老年协会负责人胡惠君为难的是,办学容易,教师难请。这时,胡惠君找到赋闲在家的洪卫祥,让他担任老年大学教师。虽几次推脱,但洪卫祥还是被真诚的邀请感动,担下这份责任。
开班之初,每次只有十几名学员来听课。洪卫祥觉得,“既然干了,就想着干好。”他仔细分析原因:在农村,绝大部分老人都是没上过学的,最多也只是上过小学,初中文化更是寥寥无几。老人们一辈子拿惯了镰刀、锄头,让他们放下这些去听课,真的不容易办到。于是,洪卫祥就一家一户上门动员,渐渐地,学员多起来了。
为了使老年大学走上正轨,洪卫祥在课程设置、讲课方式上动了不少心思。根据老人的喜好,他在课堂上主要讲些养生、保健、防病等小知识。课有人听了,他就想做得更好。于是在课堂上,他将知识点用宁波方言讲,其中还经常穿插些历史故事,学员们听得越来越有味道,报名的学员也日趋增加,年龄小的有50多岁,大的有90岁。
洪卫祥不仅担起日常的教学工作,还积极奔走于区卫生局及医院。在他的努力下,2011年宁波市第七人民医院与长石村老年大学结对,定期派讲师团成员授课,并为村里老人义诊,村民因此更加感激洪卫祥。
兢兢业业地教学,洪卫祥因此常常获得好评。但在他看来,这些并不重要,他做这些事,完全是为了活的有价值、有奔头。在洪卫祥的笔记本里写着:“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做这么多事,他不取分文,学员们遇到困难了、生病了,他积极帮助、慰问。他说,现在已放不下这些学员,要为老年人做更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