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宁波网的视频《对话》节目,我是主持人欣祎。那么今天为大家推出的是特色教育的系列对话,今天为大家带来的主题是,“为每一位学生创造最合适的教育”。我们今天邀请到的是万里国际学校的校长袁湛江。袁校长您好。

  袁湛江:您好。

  主持人:非常欢迎您再次作客我们的《对话》直播室。今天邀请您过来,可以说是希望您能够更加深入的带着我们的老百姓、学生、家长来了解我们的学校。

  那么在一开始,还是跟您来聊一个话题,说到最近,其实我们很多的老百姓、学生、家长都特别关心的,就是2014级的新高考。在节目开始一之前,我刚刚了解到,其实有很多的学校,应对新高考的政策已经在紧锣密鼓的开展一些调整,做一些工作,我们学校在昨天也是开展了一些相关的讲座。能否跟我们说一下,目前来说应对新高考的一些变化,对于我们学生和家长来说,应该如何来扭转一个观念,对于学校来说,我们如何调整、安排一些新的学习计划和课程呢?

  袁湛江:各位网友好,非常感谢中国宁波网再次给我们这样一个跟大家交流的机会。特别是就目前新高考方案实施以后,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如何应对这个话题,非常有价值。而且我们如何在我们学校个性化教育的基础上,抓住新高考的契机,给学生创造更适合的教育,是一个非常有探讨价值的话题。

  现在2014年新的高考方案颁布以后,可以说,没有一所学校无动于衷,大家都在考虑,如何能够占领新高考方案这个征途中的制高点。给自己学校的学生带来主动,带来更多发展的机会,大家都在想办法。那么,如何解读新高考方案就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所以我想,在这一系列的活动策划过程之中,正确的解读新高考方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在此之前,我想各位网友一定通过各种途径,对浙江省的新高考方案有所了解,我今天主要从学校层面来谈谈,学校是怎样应对的,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就我们学校来说,我们学校不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学校,但是学生生源的梯队拉得比较大。各种各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这就决定了我们学校这种个性化的教育一定有它非常丰富的发展空间。换句话说,我们只有广泛、深入的推广好个性化教育,才能够对这些学生创造一种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面对新高考,我们一定会有一些从观念到策略到行动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是围绕新高考的核心理念进行的。

  欣祎你知道,新高考方案中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增加了选择性,包括高校的选择性,学校、中学的选择性,学生的选择性。应该说,选择性增加了是对人的一种最大的解放,但是选择性增加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说他过早的介入了自己未来人生发展的方向,原来他可以不考虑,他在高考之前可以不大考虑将来我高考的时候选什么专业。过去很多学生是高考结束之后,可以报名的时候才考虑我要上什么学校,我要考什么专业,但是现在的学生不是这样。新高考方案逼着你一进入高一就要开始考虑,你将来要考什么专业,你将来整个人生职业的规划朝哪个方向发展,选择性增强了,但是你作为一个人来说,你对自己未来关注介入的时间提前了,至少要提前三年。这样对学生有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学校、家长、老师有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是一个很严峻的考验。

  为此我们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比如首先,我们把2014这个学年,这个年度的年度关健词定位为三个字“学习力”(音译)。我们每一年都有一个关键词,来引导我们这个学校这一年里的思想引领的作用。“学习力”作为我们这一年度的关键词,就是对管理团队,对老师,对学生,对家长而言,都是盘踞在脑袋里面的一个核心的东西。其实增强学习力,也就是通过紧密的跟浙江省的新高考方案接轨,来转变我们的这种观念。原来很多事情可能都是老师和家长替学生安排好了,到高考的时候再开始征求一下学生的意见。现在不是,就是让你从高一的时候开始考虑,你未来要从事什么职业,你要学习哪些专业,而为了学习这些专业,你要做哪些相关的准备。所以我们在进入高一开始,连续召开了几次家长会,向家长传递新高考方案的这些核心理念,以及家长应该做的一些准备。比如说,家长也需要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方向、职业和大学里面所学的专业有所了解。当然我们也不是说把所有的事情都推在家长身上,家长对这些东西有了了解以后,他就具备了跟孩子进行对话和交流的这样一种空间。否则的话他什么都不知道,家长的指导就变得非常的盲目,还没有学生知道的多,家长就对孩子没有什么参考和指导的作用。所以要给家长培训,我们连续召开了两次家长会,为家长做这种新高考方案的一种宣传和普及。我们希望,家长更多的关注自己孩子的价值取向,包括专业兴趣。一方面要了解政策,一方面要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这样才可能对孩子提出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指导来,对家长是这样。

  我们的管理团队和老师,也不遗余力的去提前了解高考的各种动向。其实除了新高考方案以外,它还有很多不断出台一些新的,与高考方案配套的政策和制度。比如浙江省的学业考试的实施办法,选考的实施办法,对考试的内容、时间、怎么选择其实都做了很明确的界定。所以这些政策层面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去了解,这样老师心里有数了,管理团队有数了,在给学生做指导的时候也有了方向。

  第三就是对学生进行培训,告诉他,你现在的这种选择对你三年以后报考大学有什么直接的作用,对你未来人生的职业规划会有哪些作用。总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提前去考虑这些问题。可能会带来考虑不准的问题,可能也会带来以后还会有变化的问题,但是大致的方向有了,你的努力也就会有更多的成效,或者说,他就有了更强大的动力。他知道我现在的学习为什么去学,将来往哪个方向发展,跟完全盲目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去学,反正我就是想考一个大学,上完大学以后从事什么专业那是以后的事情。这其实人生这个重要的几个节点就脱节了,现在我们是把它串联起来,串联起来的好处就是让他有一个统一的考虑。能够看到更远的远方,所以脚下要做什么,着力点在哪里,心里就有底了。

  所以经过家长的培训,教师和管理团队的培训,学生的培训几个方面的培训,现在已经基本上大家清楚了,新的高考方案需要我们学校管理团队做什么。比如做好顶层设计,做好课时的分流,做好人力资源的整合。老师需要做什么?比如七选三怎么选,为什么要做这样一种选择。他现在学习选择的科目跟未来大学报考的专业之间有怎么样的联系,这个老师需要了解。比如最近,像你刚才提到的,我们昨天就召开了专门的,给学生的报告会。就是在目前,大学还没有亮出底牌的情况下,我们知道七选三是需要有一门学科符合他要报考的大学的亮的科目。最多一个大学可以亮三个科目,比如考我这个大学,比如同济,他要考物理、考化学、考历史,假如他说这三个专业的话,每个学生选择其中一门就可以了,另外两门可以随意选择自己擅长的学科。他就知道了,原来有这样一种相关性,有了这种相关性以后,他可能就知道自己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在哪着力。当然这种指导也只有老师先行一步,因为学生目前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高中的这些主要学科上,他没有更广阔的学科知识背景,老师需要做一些延伸性的阅读和了解,然后把这些东西给学生。比如说你要想往经济方向发展,或者说你要想法律方向发展,你要学好哪些学科。如果大学已经公布了他的学科考试的话,我们直接按照他那个来参考就行了。但是目前,我们也感觉到这也是新高考方案存在的一个问题,大学这个方面滞后了,他没有提前,或者说也不愿意事先公布自己这个学校可以考的几个学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目前的中学生选择七选三就很困难。比如我想考浙大,我不知道浙大选考哪些科目,所以他就需要老师做一些更宏观的背景的分析,这样给学生提供一些比较靠谱的参考。

  目前我们做的主要是这些事情,就是学校要有总体的框架,老师给学生做辅导,家长也明白新高考方案,然后学生适度介入,提前考虑自己未来的问题。应该说,通过将近半年时间的运作,对新高考方案将要实施的内容现在已经有了一个比较稳妥的接轨。

  主持人:袁校长,其实一开始您也讲到了,我们现在这样的一个做法,其实是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从原来的两种,变成了现在的可以说是几十种。这么大的变化,我们学校要做的一些事情,应该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多得多。其实很多的,我们最简单能想到的,例如课程现在怎么安排,分班之后的一些班级如何进行运作,包括老师的工作如何进行分配,可能和以前都会发生一些变化。我们在探索的过程当中,您觉得最重要的要注意哪几方面的问题呢?

  袁湛江:欣祎还是做足了功课,对新高考方案提出了一些很专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确是学校每个普通高中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不管是我们学校也好,还是其他学校也好,其实都在研究这个话题。但是现在没有任何一所学校拿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每个学校都适用的一种模式。因为新高考方案本身就是让学校不一样,让学生不一样,让老师不一样,所以这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没有人创造出一种模式,大家都可以去科隆它,即使你去科隆的话也不会成功。比如我把镇海中学的模式拿来到我这来,一定是不会成功的。因为学校的文化、生源、师资、历史文化都不一样,所以一定有不一样的选择。但是你刚才提到的这几个问题,是每个学校都要去考虑的,虽然考虑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我们现在首先正在做的事情是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走班。你知道走班有两种类型,一种叫分层走班,一种叫分类走班。从课程领域上来说,一种是必修课走班,一种是选修课走班。而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是分层走班,就是同一学科按照学生的不同层次来进行走班。这样至少可以让差不多同一个水平的学生,他的教学难度、速度比较好控制。其实也就是说,把大锅炒菜变成小锅炒菜,从课程教学的角度来说,创造了一种适合每一个层次都有利的一种教学的格局,这叫分层走班。从课程领域来说,必修课走班我们现在还没有大动,我们现在还正在策划,选修课走班已经全动起来了。必修课走班到现在为止我们只在一个学科上,这个学期开始进行了实验,就是英语学科。英语学科实施了必修课走班,整个年级全部动起来了,其他学科目前正在设计还没有动。而选修课走班在去年、前年我们早就动起来了。所以说选修课的走班实际上也为必修课的走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教训,让我们在必修课走班的时候走得更平稳。相对而言选修课走班是比较好走的,而必修课走班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必修课在整个课程当中占的比例是主要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设计得不够周密,也有可能带来一些问题。所以为了让这种问题尽量减少,我们一步一步实施。比如今年英语的必修课走班,我们就总结出很多经验,也汲取了一些教训。那么,这样下学期我们将在两到三个学科进行走班的时候,我们可以汲取先行走班的英语课的经验教训,就会走得更好一些。这是我们目前做的第一项工作。

  第二项工作就是生涯规划的指导。就是刚才我说的,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比如班会,通过学生整个年级的专题报告会,比如昨天就召开了生物学科的专题报告会。这个学科将来到了大学以后,他目前的学习与大学里的哪些专业相关。另外,这个学科将来在社会上它的发展前景空间有多大,哪些工作跟生物学科有关系。从目前的高中学业,到未来的大学专业,再到未来的社会发展,这三点把它串起来,形成喇叭筒式的纵览。这样的话,学生的视野就不仅仅盯着今天的生物课本,他知道今天的生物课本与未来的大学专业,与未来整个人生、社会的发展走向做一种联想。这种联想对学生,有兴趣选择生物学科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参考,就是把目前的学习与未来的生涯规划结合起来。这个方面的工作我们做得还是比较扎实的,应该说已经做到了每个学生的个体。

  第三,我们发挥了我们的传统优势。你知道,我们学校是全国普通高中当中开展导师制最早的学校,而且在十年以前我们就已经达到了百分之百的覆盖率,就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导师。这样我们就可以充分的发挥这种本身学校的优势,通过导师对学生做一对一的分析,这种分析一定更深入更细致。比如他的性格特点,他的心理特点,他的兴趣特长,他的价值取向。当你对这些东西都一目了然的时候,那么他在选择专业,在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一个有机结合的时候,就更靠谱了。所以我们主要是采取这三种方式,走班、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导师制,通过这三种形式来强化、深化目前学生适应新高考方案的走向。

  主持人:其实有了更多的选择,也促进了个性化教育和多样化的发展,让我们的学生有了选择的同时,让他们更早的考虑自己今后发展的问题。我觉得,对于这样的一个变化,其实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带来了很多的利好,同时存在了一定的压力。那么在您看来,这个高考的变化带来了是整个发展的变化,是不是也看出了我们今后一个教育的方向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呢?

  袁湛江:对,其实新高考方案我刚才说了它的核心理念是增加了选择性。增加了选择性实际上人有了更大空间的选择,人就可能产生爆发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爆发力。换句话说,人的创造思维一定是在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当中,和一种比较愉快的心态当中才可能产生的。如果说被束缚住了手脚,甚至被束缚住了思想是很难产生创造力的。所以他这种选择性,就是把人的思维创造性的空间扩大了,或者说不断的创造契机。

  其实中国的基础教育和国外的基础教育比较起来,如果从考试角度来说,外国人是怕中国人的。前不久,英国25所顶尖级的学校到中国来做数学学科的调研,还曾经有一天的时间专门到我们学校来过。应该说我们学校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说,不能说是宁波市水平最高的学校,像镇海中学、效实中学、宁波中学他们水平非常高的。但是,英国的这些顶尖级的学校到我们的学校进入课堂以后,他发现我们的数学教学深度和难度要远远高于他们,而且他们非常惊叹于我们学校对数学思维的这种敏锐度,数学的解题能力,也很惊叹我们老师的教学艺术。也就是说东西方之间,包括基础教育领域在内,其实是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当然,人家作为客人可能也跟我们说了客气话,是说对他们很有启发。

  但是我们在想,基础教育之后呢?基础教育之后我们更重要的价值取向肯定是让人产生更大的创造力。通过你的创造力转化为生产力,对整个社会、民族、时代甚至世界起到一种巨大的推动作用。可是我们比较之下发现,中国过去的基础教育,在这个方面,他的持续性的后劲是不足的。而国外看起来比较轻松,看起来基础教育压力比较小,看起来缺少严密的系统,但是他给孩子保持了一种好奇心、兴趣感,其实也就是孕育了一种爆发力。所以我们觉得,我们基础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新高考方案的这种增加选择性就是更注重的人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从这点来说,这个方向一定是好的,是对的。但是我们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也不要丢掉了自己的传统优势,不要因为外国什么都好,然后一味的用外边的东西来取代我们自己已经保持优势的东西。所以我想,我们能够保持自己的优势,同时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教育思想,我们才会变得更加强大,才能超越别人。

  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我发现就有这种现象。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很好的继承下来。而国外的西方文化又一知半解,只学到了一些皮毛的东西,实际上就变得不伦不类。将来既缺少中国文化的根,又缺少西方现代的那种本质的意识,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将来会变得很糟糕。所以我认为,最好的教育发展的走向应该是留住中国文化的根,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教育思想吸收进来,融会贯通,才能实现我们真正的教育的强大。我是这样想的。

  主持人:袁校长,您刚刚提到要有一个宽松的环境,要有愉快的心态,这样能够促进的是一个非常爆发式的,或者有创造性的思维,我相信这样的一个想法也是我们在考虑如何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其实我知道,我们学校有很多特色的教育品牌,其中有一个就叫做英创班,这个也是刚刚您提到的,我们走班形式在这个必修课中英语先行一步,我相信一定是在英语方面,我们的学科教育方面一定有很多做得好的地方。能否跟我们来讲讲,英创班具体是怎么样来做的呢?

  袁湛江:实际上现在很多的普通高中都在考虑,如何把自己的传统优势融入到国际化教育的大背景当中去。所以很多学校在考虑,怎么样能够创立一些符合本校校情的国际化项目,我们学校也不例外。因为我们个性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为每一位学生创造适合的教育,就是一开始提出的主题。

  目前宁波市、浙江省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国外深造,这已经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原来比如十年以前,或者二十年以前,出国留学的学生还是凤毛麟角的,而且其中有一部分学生是感觉在国内的高考比较困难,家庭条件又好,所以他具备到国外去留学的一种条件,他选择了出国留学。而现在目前这种情况已经完全改变了,就是有很多品学兼优的学生,甚至在国内的高考常常是佼佼者,他也想到国外去学习,这就是一种观念上的变化。实际上就是随着现在通信技术,信息化的发达,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人对整个世界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所以这也给人的选择提供了空间。

  那么我根据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我们学校高一、高二、高三这三个年级,在每一年大概会有40个到60个学生自然的流入到国外去。就是你不管他,他自己或者高一走,或者高二走,或者高三走,每一年会有40到60个学生。经过多年的观察以后我们发现,这部分学生他以自然的状态流入到国外去,其实他自己要经历很多的困难。比如培训,比如跟外国大学之间的对接,他们通过各种不同中介,有的是很好的中介,很负责任,有的是很糟糕的中介就是为了盈利,把你骗出去以后就不管了。在良莠不齐的状态下,我们学校是不是可以为学生和家长做一些更周到的服务。出于这种考虑,我们就创设了这样一个英语创新班。实际上所谓的英语创新班就是对有意向,要出国留学的学生集中起来,然后我吸收最优秀的培训教师,再加上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组合,给学生设置课程。这些学生在我们这学了三年以后,既能够完成中国高中所有学科的学业,拿到高中的毕业证。特别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我们是用强化的姿态来进行教学和辅导,所以这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走出国门之前,有了比一般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也就是中国文化的根。有了这样一种根,我们的学生走到哪去都有一种东方式的修养,一种气质,有一种中国式的自信。当然到国外去以后还要学习国外的东西。

  在外语方面,我们找了一个强大的合作伙伴,我们与新东方之间进行合作。外语培训方面委托他们来做托福和SAT这方面专业的培训和测试,这样就做到了强强联手。我们学校具有个性化教育导师制这个强大的优势,同时又有意识的加强了中国国学方面的培养。而我们的合作伙伴新东方在外语培训方面又有他们独特的优势,所以强强联手以后,让这些学生比自然渠道流出去的更省力,省力包括省精力和财力然后学习的效果更好。我们到今年已经是第四届了,就是第一届的学生去年已经圆满的完成了学业,所有的学生百分之百的拿到了美国前一百名大学的学校或者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应该说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标。第二期目前正在做最后的申请工作,据我们现在所了解的情况,会比第一届更好。

  所以说英语创新班目前的这种合作模式,非常受宁波老百姓的欢迎。举一个例子,我们的老校长朱敦礼先生,原来在效实中学做校长,后来曾经到我们万里学校做了一段时间的校长。他就把他自己的大外孙送到我们的学校来,参加我们这个英语创新班。我当时就问他,为什么有很多的外语培训班你不去,包括宁外或者其他的镇海中学,包括杭外为什么一定要选择万里呢?万里并不是最好的学校。他说我看中了你们一点,你这个英语创新班不仅仅是培训英语,而且你有完整的中国高中的学业水平测试。也就是说这个学生不仅仅拿到了通向外国大学的入场券,而且他能够完成中国高中生所应该完成的所有学业,而且还特别注重中国国学方面的培养,我看重的是这个。就是我希望我的孩子出去以后,既能够学会外国先进的东西,同时又能够保持自己中国文化的根。老校长说的这些话,可能代表了很多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或者有识之士心底的一种呼声。前不久他给我打电话,说他的二孙子也想到我们学校来参加这个班,因为他的大孙子已经在美国进入了一所非常好的大学,而且进入了这所大学前5%优秀学生奖学金的行列,他非常自豪。所以他觉得我们学校这个英语创新班的培养模式是非常成功的,所以把二孙子也送到我们学校来。

  主持人:可以说,您刚才说到我们老校长的这个真实的故事,绝对是对于我们英语创新班是否成功,是否对我们学生合适,是最好的举例和论证。其实刚刚您也一直说到了,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最后如果要走向世界,他的基础和前提还是能够具备和保留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最最精华的一些东西。

  那么除了国学之外,我知道我们学校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课,是教我们学生在保留我们宁波本土非常有意思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宁波老话。这个课我想现在很多的,不仅仅是说我们学生,很多我们宁波的老百姓也在想,我们宁波这个非常有特色的,生动形象的宁波老话如何流传下去,我们学校是怎么做的呢?

  袁湛江:是这样,这个也是根据我们学校的校情来进行设计的。我们这个学校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学校,学校的老师来自全国24个省市,浙江省的老师只占19%,而81%的老师是来自其他23个省市的。所以这个学校是一个典型的五湖四海汇聚的文化,比如有齐鲁文化,有吴越文化,有两湖文化,荆楚文化,还有比如西北的大漠文化,还有华北的燕赵文化,不同的文化组合到一起。所以你看我们学校的人,各种各样不同的体型,不同的气质,不同风格的老师非常鲜明。像南方和北方,像我这样比较粗犷是典型的北方人,像您这样江南水乡漂亮的小女孩典型的南方人。从外形到气质到文化都可能有所不同,对这样一个移民学校来说,怎么样发挥它的优势,就是我们在学校文化营造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所以希望我们各种不同文化的优势能够在一个新的学校里,形成一个非常好的重新的组合。我们在宁波这块热土上生活,开展自己的教育生涯,我们就一定要熟悉和热爱宁波的这种文化,其中包括宁波的方言。

  正好我们学校也有这样的资源,我们学校有个老师叫桂维诚,前两年在宁波很多的舆论媒体上把他称为宁波最牛的老师。这个老师牛在哪里?你可以解读一下,这个老师是“老三届”,就是文革前已经上高中的学生。应该说这些学生的功底非常深厚,因为他的基础教育没有受文革的干扰,文革开始的时候他的基础教育已经完成了。但是文革一开始,他们失去了考大学的机会,他也和中国千百万知识青年一样,上山、下乡到大田里去劳动。文革结束后,恢复了高考制度,他作为第一届参加高考的学生就考上了杭州大学。而且他参加高考的时候,他的语文学科竟然考了满分,这个在高考的历史当中是极为罕见的。语文学科,如果他是理化、数学考满分这个不稀罕,语文学科考满分,比如作文考满分是非常难的。整个一年里,一个省份里也不见得有一个,有的时候甚至好几年才会有一个。我们的桂维诚老师,在第一届高考的时候,他的语文就获得了满分,这是一个奇迹吧。这个老师是学哲学的,本身在大学里学的是哲学,老杭大就是现在的浙大,但是他现在教的是语文学科。因为他中国古典文化的功底非常好,所以他琴棋书画皆通,这样一个很有文采的老师。我记得神九上天的时候,曾经带去一条地球人给神九宇航员的祝福,其中有一条就是桂老师写的祝福,被带到天上去了。

  还有一个就是高考,在高考的指导当中,他曾经有两次在给学生指导高考作文的时候,准确的命中了高考作文题。比如《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前两年有一年的高考题是这道题。他在高考前十天,他认为这篇文章很好,然后就把这篇文章给他的学生做了一个分析。假如我们遇到这样的一个作文题,应该从哪些角度来立意,怎么样写出一篇漂亮的,有思想有个性的文章来,他给学生做了辅导。而且他把这篇文章挂在了学校的校园网上,十天以后语文高考的那一天惊呆了,高考那天语文作文题就是这篇文章。所以当年,我遭受了几个上级主管部门反复的盘问,你跟高考的命题组有没有关系,你们是怎么提前得到这个高考题目,我只能苦笑一下。后来有很多媒体采访桂老师,桂老师说纯属偶然。如果说是命中了高考作文题其实是个误会,我们的本意不是去猜题、押题,但是我们应该对一些实事性的材料,我们认为比较有价值的材料,对学生做一些专门的辅导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所以说命中高考题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这个桂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师。

  桂老师本来是宁波人,曾经在上海待过,曾经在西安待过,所以他既会讲普通话,也会讲上海话,还懂西安话。所以他语言方面他经历了很多,也有很多自己的体会。所以他通过比较以后,他发现宁波话里面有很多很有味道的话,就是用普通话表达不出来。当然他在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时候很有分寸,他在一般的场合要用普通话,但是他跟宁波老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会谈宁波老话,见到西安的朋友他会谈西安话,到上海的时候他会说上海话,所以他不断的变化。正因为他有这样一种背景,也有这样的一种才能,更重要的是他有这样的一种兴趣,他非常乐意为学校的公益事业做奉献。所以他主动的提出来,要为我们这样一种移民的学校,缺少宁波文化背景的移民学校的老师,开设这样一门宁波话的选修课。所以这门选修课不是给学生开的,是给老师开的。老师开了以后就觉得对老师来说非常有益处,所以现在我们这个全国各地来到宁波万里学校的老师,都会几句宁波话。甚至包括我们的外教摩根(音译)先生,都知道宁波有一种美食叫“咸蟹”,这个在普通话当中是没有的。蟹叫“哈”,然后到菜市场去买菜,买菜的时候可能经常会讨价还价。如果说你这个菜太贵了,宁波话怎么说?

  主持人:“嘎贵”。

  袁湛江:“嘎贵”像这样的话,一般的老师也会。所以说这个宁波话不仅给从五湖四海到宁波来创业的老师们提供了一种方便,而且有益于这些移民学校的老师融入到宁波的历史文化当中,自然也就有了一种存在感,有了一种归属感,这是一种很幸福的事情。当然,学生之间这种语言的普及就更方便了,因为本身就以宁波的学生为主,宁波的学生本身就有两种语言系统,一种是在家里边可能跟家里要说宁波话,一种到学校里面或者公开场合要讲普通话,所以他们之间的交流就变得很方便。

  主持人:我发现,袁校长您跟我讲了这么多关于我们学校的事情,发现我们做的很多工作都是基于我们学校学生的情况、老师的情况,我们学校的整个文化背景做出了一些调整和创新的动作。我相信,这是基于我们之前说到的,就是有这样一个理念,为学生创造最最合适的教育,有这样的一个想法,才能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会我们学生需要的是什么,老师需要的是什么。为他们做一些什么能够提供最好的一些条件和平台,让他们能够更好的发展,更好的来创造以后的和今后的机会和条件。我相信,有这样的一个学校,有这样一个成长的摇篮,对于我们的学生、老师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也是一个幸福。

  那么今天因为节目的时间,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了。那么再次感谢您作客我们《对话》直播室。相信第二次跟您的见面和交流,不仅仅是我,我们的学生、老师、家长还有更多的老百姓能够了解到这是一所怎么样的学校,这是一所怎么样适合我们学生的学校。

  也再次感谢袁校长作客我们的节目,跟我们的老百姓进行一个面对面的交流。同时也非常感谢各位网友一直以来的收看和支持,我们下次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