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某中学的4个厕所平日里都是由学生轮流打扫,这让一些学生无法忍受,他们感到平日里扫地、擦黑板以及周五的大扫除这些劳动还可以理解,但实在无法接受学校安排他们打扫厕所。他们认为,像这种脏活累活,学校完全可以另请工人来打扫,而不应该由学生自行打扫。一厕不扫,因为我无法忍受。(半岛都市报2003-02-19)
其实,打扫厕所怎么就不是学生值日劳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呢?将卫生值日纳入劳动与教育原则教育方针是并行不悖的,而让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打扫厕所的劳动,更是实践德育教育的有效方式,通过这种劳动方式,这种实实在在的“躬行”,可以锻炼孩子的自强和自立能力。既“绝知此事”,还避免了眼高手低,感受和感悟是双倍的。
学生刷厕所,更没有“应该”和“不应该”之说,这只是给孩子提供一种小小的“逆境”锻炼机会,“劳其筋骨”是为了强身壮骨,置身“臭”中,营造其心灵之香,扫一厕即使不必要上升到“扫天下”的高度,但是素质的培养,实践能力的锻炼,顺境逆境的守定,需要脚踏实地,需要点滴做起,不屑于小事,大事面前也难为。只有让孩子通过这种锻炼和其他种种方式的磨炼,才能使孩子从容适应将来社会的竞争和面对各方面的考验,现在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动辄成为孩子的“代言人”,说三道四,评头品足,甚至越俎代庖,参加学校组织孩子参加的劳动。在孩子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你能事必躬亲,事事替代吗?况且,“身代”不能“心代”,此举势必使孩子们成为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样的“爱”扼杀了多少天才少年啊!
不刷厕所也容易,也出不了什么立杆见影的“报应”,但是思想深处的灰尘不扫不除,害处却大,隐患也多,遗害也远。对孩子品德的塑造和培养不是小事情,我们绝不应该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