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国:我不知道大家看不看时下比较火的一个栏目——《非诚勿扰》,有期节目来了个保险业的帅小伙,各方面的表现都不错,开始大家对他的印象也很不错,后来知道小伙是从事保险业的,女嘉宾们就纷纷灭灯了。《非诚勿扰》节目中女嘉宾的择偶观,特别是对保险业帅小伙的“灭灯态度”,从一定程度折射出国内部分公众对“保险”这一职业的认可程度。或者说,《非诚勿扰》女嘉宾对男嘉宾职业的满意度也一定程度反映一个行业的“景气指数”。
在《非诚勿扰》节目中,相对于同属金融业的银行业来说,其男嘉宾的参与度、受女嘉宾关注程度都远远高于保险业。“同样是金融业,差距咋就那么大呢?”待遇高、工作稳定、受人尊敬,这无疑是银行业青年受女嘉宾青睐的优势和资本。在中国银行业异常风光的今天,我们深刻地来思考保险行业的形象建设问题,不应忽略和淡忘一些重要的历史根源。换句话说,《非诚勿扰》女嘉宾偏爱银行业“金龟婿”,不待见保险业“丑小鸭”,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第一个根源:“政策缺位”的“二等公民”待遇。从近30多年我国金融改革的实践来看,我国政府对银行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以及投入的巨大财力、政策支持力度远远高于保险业。与银行业相比,保险业更多地是“自力更生”。同样是股份制改造,国有银行是政府“买单”改造不良资产,而国有保险公司采取的是“内部剥离”的方法,自己“买单”改造不良资产。
第二个根源:国民文化对“保险功用”的认知不足。从国民文化形成的历史脉络来考量,五千年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依然死而不朽,再加上新中国成立后高度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的惯性依然存在,使得国民甚至部分决策者对风险管理特别是保险的功能与作用认知不足。这种认知不足以及错误的认知惯性导致各类金融业“优惠政策”自发地向银行业、证券业集中。
第三个根源:我国保险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致。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实践来考量,我国保险业复业时间不长,尽管增长速度惊人,行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新变化,但是却存在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粗放式增长。这种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粗放式增长往往与“铺摊子”、理赔难、销售误导、恶性竞争、产品单一等负面词语紧密联系,一个直接影响就是行业形象受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还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下,我国保险业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