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草原与大海交融的赞美诗——电影《草原上的承诺》台前幕后

  这是一曲尊重生命的凯歌,一首体验人间大爱真情的挽歌……12月9日,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草原上的承诺》在宁波上映后,观众无不为其中饱含的人性情感光辉感动落泪。

  影片由中央纪委中国方正出版社、宁波市委宣传部、北京真实焦点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出品并摄制,讲述了草原姑娘花儿为一次偶然的承诺,抚养宁波知青的遗孤成人,无怨无悔地付出大半辈子的故事。

  片中草原的女儿花儿所体现的草原额吉(母亲)所体现的“尊重生命、一诺千金”的草原一般的胸怀与热忱,男主角、当年的宁波知青李建国展现的“敢于进取、知恩图报”大海一样的精神特质,体现了各自的地域文化特征,可谓一首草原与大海文化交融的赞美诗。

  宁波元素贯穿始终

  该片从编剧到导演,从故事男主角到故事情节,宁波元素贯穿始终。

  该片总制片人、编剧车弓(张坚军)是地地道道的宁波人。他创作的重现宁波商帮百年传奇的长篇小说《大商无界》已经被拍成电视连续剧,而《草原上的承诺》的创作则源自于一次闲聊。

  2009年年初,因为颈椎病和肩周炎犯得厉害,车弓经人介绍找到了当年在内蒙兵团的宁波知青、现在的名医颜国培,在治疗过程中,颜国培说起了当年的知青生涯。“他说当年宁波知青在内蒙兵团三有名:一是干活有名,不怕苦不怕累,在大冬天连拉出小便都冻成冰椎的日子里,开掘人工河建设‘塞北江南’搞会战,宁波知青很少有孬种;二是抱团有名,地方知青分派结帮打群架,唯独不敢欺负宁波人;三是捣蛋有名,宁波知青仿佛是一个模子压出来的,会为伙食不济,弄来当地蒙民的羊呵鸡呵烧烤。”车弓告诉记者。

  尤其是颜国培讲述了发生在1969年一位善良的蒙古族姑娘收养汉族知青非婚生子,并一生无悔的感人故事,这深深触动了车弓。为了创作剧本,车弓查看了100万字的资料,采访了46位宁波知青,三次前往内蒙。“一年后,我的肩周炎被他根治,颈椎症状缓解,意外的收获是写成一个知青爱情故事,当时叫《爱在草原》。”车弓说。

  该片导演陈军也可称得上是“宁波人”。“我的父亲是部队干部,我的童年与少年时代是在江北白沙路的宁波军营中度过的,我对宁波地域文化精神情有独钟。”陈军告诉记者。

  陈军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像专业,他是张纪中版《三国演义》前25集的导演,他导演的电影《农民工》还获得第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金麦穗奖”和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

  2009年年底,陈军看到车弓的剧本后眼前一亮。为构架改编故事,陈军与车弓有许多无休无止的“争辩”。“重点不是故事架构而是立意,如何翻陈出新使作品脱出俗套,主题是民族团结精神还是民族文化碰撞?如何引发当代人在精神层面的关注?”车弓告诉记者,这种争辩延伸至影片摄制和剪辑乃其后期制作各时期。

  在交锋中,车弓认为陈军是个“怪才”,“他的创作特点是勤奋、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往往一个细处要修改许多次,钻进机房几天几夜连轴干。他的这种作风,使我明白碰到了一个真正的宁波人,精明、固执、敬业、创新。”

  剧中男主角的饰演者肖宏是江苏人,但他表示:“宁波人的特质感动了我,我想做个宁波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的肖宏已在其他影视剧中担任过重要角色,他对宁波非常熟悉,他说:“宁波出过两个著名的电影人,一是邵逸夫,二是袁牧之,都称得上电影界的泰斗。宁波海洋地域文化的环境,适合创塑当代人物。”

  争取到李建国这个宁波知青角色后,肖宏感到很欣慰,为了演好角色,他与车弓和颜国培多次交流,成为好朋友。影片拍摄完成后,他更加了解了宁波人:“李建国是一个在时代大潮中跌倒,又重新爬起来的男人,与女主角花儿无悔付出一样,一辈子在为自己回报花儿的承诺奋斗。他是当代宁波人的代表,宁波人信守传统文化精粹和接受异地文化,是在永远奔跑的奋斗环境中信守诺言的特殊群体,宁波人具有坚持不懈的追求奋斗精神和行大慈善走天下的精神境界。”

  演绎大爱无疆的创作过程

  经过38天的艰苦拍摄、50天的后期制作,终于完成这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热烈赞颂民族融合的影视作品。陈军说:“影片《母亲》不是靠技术做出来的电影,而是剧组全体成员用心捧出来的一份精神大餐。它绝不声势浩大,但也写满了大爱无疆。”

  当剧本几经修改日趋成熟的时候,事情的进展遇到壁垒,投资者担忧此类题材的影片拍出来会不“热闹”,市场前景堪忧而举棋不定,陷入困境的陈军和车弓并没有气馁,更没有动摇创作的信念。陈军与制片人曲杰、发行人阿牛曾被业内人士称为影坛“三套车”,他们为主体搭台形成摄制班子,经过仔细沉淀后确定“一分信念两手准备”的工作方针。一分信念就是坚持创作电影《草原上的承诺》的信念不变,两手准备就是顺境和逆境都要迎头而上,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在关键时刻,剧组获得中央纪委中国方正出版社和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的支持,虽然创作资金有限,主创班子还是很有信心地准备冲击电影市场。

  2010年8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开拍时,茫茫草原蚊虫多、太阳辣,拍摄资金有限,剧组人员以执着的精神追求着艺术的完美。每天拍摄完无论多晚,大家都要坐下来开会,研究第二天的拍摄流程,针对各个细节制定两套方案,行的不行的,好的不好的,顺利的和突变的……都要设定应对措施。38天拍摄下来导演陈军和主创人员都瘦了好几斤,笑称“为了爱而集体减肥”。

  影片故事跌宕起伏,但主创人员却通过舒缓的节奏,平淡的叙事手法来进行表现,将主人公内心的激情和情感搏斗、时代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娓娓道来,在跌宕与舒缓的强烈对比中,引起人们的思考,给予我们启迪。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影片画面唯美、色彩明快,影片运用多处留白的剪接手法,让观众拥有了更好的思考空间,使影片充满诗意。陈军表示:“要在明亮的色彩中让观众,尤其是年轻的观众感知父辈爱情的淳朴、浪漫、唯美及其艰辛的生活。”

  影片中女主角花儿由全国“骏马奖”最佳女演员诺明花日饰演,这位在草原上长大的能歌善舞的蒙族姑娘把一个时间跨越40多年、无私博爱的草原母亲形象演绎得真切感人,她成功的塑造为影片增色不少。诺明花日告诉记者,这是她饰演的影片中最用心去演的一个角色,表演中她常常陷在角色的情感中出不来,“花儿善良真诚,不愧是草原的女儿。”

  影片最感人的还是它所揭示的“勤劳善良、大爱无疆、知恩图报、一诺千金”主题。宁波市文联党组书记李浙杭认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创作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电影《草原上的承诺》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唤醒了人们对逝去岁月的缅怀,并在时代变迁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高尚道德精神。”

  生命如酒,醇香几何?

  ——《草原上的承诺》观后

  王定功

  最近由友人介绍,观看了由车弓、陈军编导的电影《草原上的承诺》。这部影片的镜头语言干净利落,故事结构委婉动人。但对我触动最大的,却是内中表现草原母亲挚爱生命的主题,是那么强烈地震撼人心。使我进一步明白来自父母的血肉之躯,不仅仅由物质环境哺育,而需要人的精神一一超越物质、宽广无边的爱来滋养。仁爱即是最大的尊重生命,是生命成长的滋润剂和环境摧残的保护伞。

  草原上的花儿,生长得多么动人!那些含苞欲放的、娇艳欲滴,或娇美或绮美或凄美,或生长或开放或枯萎的花儿,都需要爱的阳光雨露滋润。影片中的花儿是一位草原上的额吉(母亲),她有着花儿般美丽的容颜、花儿般美丽的心灵,使她的生命在尊重别人生命的温情和美丽中,大爱无疆绽放出绚丽的异彩。这是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虽然在片头说明是现代寓言,但观众相信她是真实存在的。影片艺术地展现出草原姑娘花儿由于一个偶然的承诺,照料汉族“孤儿”巴图的故事。

  影片中多有感人的镜头:岁月如歌,小巴图在《远方的额吉》旋律中,随着放牧的羊群长大;李建国刑满寻子,驮着巴图“开飞机”递上对生命的憧憬;酷爱歌舞又有天赋的花儿,考取乌兰牧骑为照顾巴图含泪放弃;情愫在两个“陌生男女”胸中悄悄萌生,高考恢复建国回城敖包相别,天各一方,寂寞的花儿为只有阿爸、巴图两个观众的草地上跳“红绸舞”;母子相依为命,捱过十六载悠悠岁月,巴图高考需生父在出生证明上签名,花儿带他南下宁波,找到大学毕业留校任教的贫寒之士建国茶馆相聚;柔情几许的花儿重返草原,待建国考博归程拟与她完婚之时已为人妇;伤心欲绝的建国借一杯奶酒祝福,此生未娶,奔波前程弄舟商海;到云走风飞花儿六十大寿子孙绕膝,然建国去世嘱战友颜德明洒骨灰于草原;影片最后定格在花儿盛装送葬,千里草原正是日落黄昏时……

  在所谓商业大片驰突奔竞,观众渐显浮躁之时,《草原的承诺》就像从草原吹来的一股清风,唤起人们对人间真情真爱的珍视,重新思索对真善美的追寻和对承诺的守候。影片中,在动人音乐的伴奏下,风雨雪霜、草青草黄、敖包相会、奶酒敬人、歌舞叙事、少年赛马、结婚送葬依次呈现,草原风情让人如痴如醉,更兼“天苍苍,野茫茫,长野夕照日昏黄”的雄奇壮阔,让人看完影片泪凝胸中,无语凝噎,许久还沉浸在剧情之中。

  我想这正是青少年观众值得一看的影片。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只有人间大爱真情,才是最大的尊重生命。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河南大学副教授)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看电影《草原上的承诺》

  程树榛

  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思维定势与情感归属。这些在许多文艺作品中有反映。作家车弓和导演陈军奉上的《草原上的承诺》,讲述草原姑娘花儿抚养知青遗孤,与兵团战士李建国间发生的“情爱”故事,表现了那个时代率真的人性之美,称得上是表现后知青时代情感归属思考的一部佳作。

  《草原上的承诺》故事跌宕起伏,但作者却用平淡的叙述手法,将主人公内心的激情和情感搏斗真实自然地表现出来,使跨越近半个世纪的故事,在舒缓有致的节奏感中,展示出时代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

  整整40年的时代变迁,融汇在兵团战士李建国的走与留中,他始终没能割舍对草原的追索和眷恋。影片无意表达这块土地的变迁,却时时处处透露出时代信息和人的价值观念变化。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主人公花儿和建国在倔强地坚守传统文化的信念,而这些恰恰是我们现在正在流失的东西。

  物质与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话题。在当今人们更多选择具有诱惑的城市生活时,《草原上的承诺》犹如一首意韵幽深的牧歌,给人们敲响警钟。

  社会的发展需要扬弃一些旧的东西,但人们在扬弃的过程中,往往会丢掉传统的精粹,例如伦理、道德、挚爱与诚信。花儿是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她抚养的巴图不是亲生儿子。为此她放弃原来应得到的青春与爱情。这是城市现代人难以达到的境界。花儿的一生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她只是一个普通的牧羊女,没有权势也没有财富,但她同样有着自己的追寻,维护平凡生命绽放尊严的权益。这种追寻是她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坚守,她在试图保护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粹,在平凡中闪烁出人性的光辉。从这个角度讲她是伟大的,她坚守是人类母爱的底线。

  在改革大潮中,人的道德、伦理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这是时代变迁的必然。但随之而来快节奏的生存形态,却导致人们亲情疏离和物质追求的浮躁。影片在阐释一代知青命运的同时,勾勒出当代人追寻理想生活的目标,无疑是对当前不良社会风气的一种鞭鞑。

  影片通过李建国的命运遭遇,塑造了一个草原母亲的形象,完成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肯定,也使花儿的艺术形象由于坚守传统道德精神而显得饱满,成为时代画廊中特殊的“这一个”。影片中,花儿的信守承诺,正是建立在传统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一个女孩为偶然的承诺,无怨无悔地付出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这在现代人看起来有些傻,但平凡的花儿却一诺千金,为爱而仁慈,因仁而守信,义无返顾抚养没血缘关系的小巴图,竭尽全力地帮助李建国重新“站”起来,用爱给异乡父子以人间温暖。这种“母爱情怀”建立在信诺的基础上,在当今“新人类”看来似乎是个现代寓言,但更多是为唤醒人们对逝去岁月的缅怀。这种传统文化精神的承继,是一代知青苦苦追寻、守候半个世纪的牧歌;是他们在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中,对社会道德标准的总结和选择。影片通过奔逐在时代洪流中“奋斗者”李建国的眼光,完成了对花儿艺术形象的塑造,是创作者一种艺术选择,更是人类对社会道德标准的选择,表现出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

  (作者系著名作家、原《人民文学》主编)

  一代知青的“谢幕宣言”

  ——《草原上的承诺》体现地域人文精神

  翟俊杰

  导演陈军拍过几部好作品,去年在长春电影节得奖的《农民工》就很优秀。这次他与宁波作家车弓合作的《草原上的承诺》,也不失为一部主题格调高雅、故事完整,艺术上有所追求的作品。

  这是一个现代寓言故事,她的美丽是因为时代变迁,导致人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念随之产生变化。一些原先推崇的东西,由于环境改变被另一些新东西所替代。影片故事结构简单而又凝重,讲述现代人理想与现实碰撞中,草原姑娘花儿信守承诺,帮助抚育宁波知青李建国和顾红艳非婚私生子巴图成人,无怨无悔地付出一个女人大半辈子的代价。四十年后李建国在弥留之际,委托他的战友颜德明,带着终生奋斗的财富魂归“故里”……仿佛一首淡定、悠长的牧歌,吟唱着时代的变迁和弘扬人们道德风尚,体现出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主题。

  四十几年前,来自全国各地几十万有志青年,在红旗猎猎喧天的锣鼓声中,激情满怀地来到内蒙草原扎根落户。在这里他们战天斗地,体验了“贫下中牧”的生活,经受了近乎严酷的考验。是这块神奇的土地和善良的人们,使他们树立人生信念,确定一辈子的生活目标。十几年后他们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大潮兴起,又纷纷回到原先的城市开始新的生活。但他们忘不了这块蓝天白云,雄鹰展翅、骏马奔跑、宽厚敦实的土地,在人生征途上有蒙古包的阿爸和额吉(母亲)永相伴随。

  影片对逝去岁月的一种缅怀,更是对现实存在的思考。在主人公花儿和李建国身上,寄托着创作者人生信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花儿与李建国属于蒙汉两块不同的土地,两人都在努力坚守着传统文化精神。花儿在承诺李建国抚养孩子时,并不知命运由此发生变化。面对弱小的生命,她付出自己青春和前程的代价,无怨无悔地抚养知青“遗孤”。正是这块土地“尊重生命、崇尚友情”的文化精神,使她在孤独和“不求回报”中,一诺千金地兑现自己的承诺,培植汉人孩子考上大学成为这块土地的建设者。影片中的李建国着墨不多,却是个“奋斗者”的形象。他在那个时代犯下青春和激情的“错误”,代价是牺牲爱人和遗落孩子。为报答那块异乡的土地,他终身未娶,回城高考搏击人生,卷入整个国家改革开放进取的洪流,站起来成为一个“大写的男人”。在他身上糅合了宁波人“敢于进取,知恩图报”的地域文化精神。他心中也诚守着对花儿的信诺,要让她享福过上好的生活……这个故事不是以传统大团圆结局,但那种血乳交融的民族文化精神,使李建国最后魂归“故里”与辽阔无垠的草原融为一体。

  这部电影我们可看作一代知青的《谢幕宣言》解读。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中有许多人已淡出社会舞台。一代知青作为时代群体的文化符号,是这个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主要劳动者。他们继承和追逐父辈的信仰和理想,在经历“文革”和改革开放大潮洗涤的那么多坎坷和付出后,这代人在谢幕时又将为社会留下什么?

  影片中的花儿和李建国是个普通人,虽然这辈子没有轰轰烈烈可诉可泣的业绩,但在守候传统文化精神的信诺中,他们的人生显得如此美丽和令人震撼。这使我想起蒙古长调中的那种意境:“草原上的草儿枯黄了,/因为有美丽的雪花绽放。/为什么我老了还多情流泪,/因为我想起幼时母亲的怀抱……”

  (作者系著名导演、原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