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商报总编对话网民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中国宁波网的视频《对话》节目,我是主持人王尘。在我们今天首页,大家应该已经看到了今天《对话》的主题是东南商报成立十周年,各位老总与网民面对面的节目。如果在这个时间您是一直关注东南商报成长历程的读者或者是一位网民,如果您有什么样的问题想要咨询和了解,想向各位老总问一些问题的话,欢迎您在这个时间和我们及时取得互动。在今天一个小时时间里您可以通过天一论坛发帖留言,同时也可以把您的问题发在我们今天直播页面的下方,在这里和几位老总取得互动。接下来我先把今天到场的几位嘉宾向您做一下介绍。

  东南商报总编辑赵晓亮。

  东南商报副总编辑王存政。

  东南商报副总编辑许雄辉。

  东南商报副总编辑陈仲侨。

  东南商报经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惠明。

  非常高兴能够在今天请到几位嘉宾、几位老总走进我们的直播室。可能对于宁波人来讲有这样一句话非常深刻,东南商报,宁波人自己的早报。节目前我问了一下赵总,这句话什么时候

  开始说起的。很久以前,很多人就知道说出来就知道是东南商报了。赵总告诉我是2003年,这个广告词就在很多宁波人的心中埋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

  说到东南商报,走过十年的历程,很多人对于它的记忆非常深刻。节目前我看到很多网友发帖留言,有网友说初中就开始看商报,很多年了,就是感觉广告多了点。很多报纸都在竞争,但我还

  是从始至终的非常爱看商报,希望商报更长久更好地走下去。

  今天节目一开始,第一个问题想问一下赵总,就从这一位网友的言谈中,我们感觉到了商报很多人在热爱的同时,也看到全国报纸慢慢的有一些失去读者的这样一种现象,不知道您怎么看待现在东南商报现在的成长历程,到今天这样的状态?

  赵晓亮:主持人,各位网友,首先感谢大家对东南商报的关注。到今年年底,也就是1月1号,明年的1月1号,东南商报整整十周年。所以我们十周年的庆典活动,从10月份开始到现在一直在做一些系列活动。今天又是我们东南商报的第二个读者节,在天一广场有上万的读者和我们的采编人员在一起互动。

  赵晓亮:今天这也是我们读者节活动的系列活动之一,刚才主持人说了,现在网络的发展、新媒体的发展,对平面媒体有一定的影响。东南商报,作为我们班子的成员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我想是这样,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它的成长、壮大、衰亡的过程,媒体也是如此。

  赵晓亮:新媒体发展了,新媒体发展非常迅猛,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脑阅读器、手机和其他各种各样形态的媒体都在不断的发展,而且速度非常迅猛。确实这对平面媒体冲击很大。

  赵晓亮:但是这个冲击不等于说就是平面媒体的消亡,我个人认为它有一个非常长的发展过程。而且事物的发展都是此起彼伏,互相之间有一个互动的关系。在新媒体,国外,尤其是美国这些发达国家,对平面媒体的冲击最明显,其实在我们国家有冲击、有影响,但是并不等于说平面媒体的消亡。

  赵晓亮:我个人认为,只要我们平面媒体在抓住发展机遇,尤其是和新媒体融合的过程当中做一些我们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些工作,借助于新媒体的发展,同样能够把我们的平面媒体继续做好,同样能够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因为读者是多元化的,现在主要是一些年轻的读者游离到新媒体,但是新媒体有新媒体的优势,传统媒体也有传统媒体的优势,比如说传统媒体的深度阅读,1万字的东西,或者5千字的东西,在网络上认认真真地阅读,边思考边阅读,网络的优势不明显。纸质媒体,包括图书这些传统的媒体,在这方面肯定是优势,它可以反复地翻来覆去地阅读,可以一边阅读一边思考,阅读方便,这是它的优势。

  另外比如报纸,在口袋里一放,可以带上飞机带上汽车,随时随地,在吃早饭看了一半,往口袋里一放,到办公室还可以看,这是它的优势。

  所以借助新媒体的发展,能够把我们报网互动做好,应该说还是有前景的。

  主持人:接着这个问题,我们再来看一网友的问题。他是一位大学生,他说我非常喜欢宅在寝室里上网,也是一个网虫。但是我对东南商报的情结不是一年两年了。我在中学的时候就开始看东南商报,在这里我很希望提一个问题给东南商报和所有宁波的报纸,我听说东南商报的老总赵总是一位非常精明的人,不知道赵总对我们现在东南商报目前的发展怎么看?从一开始我对东南商报的定位和晚报、日报都有很大的区别,我觉得它更年轻化,更容易让年轻人接受,而且更活跃。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现在很多报纸都受到冲击。在这里想问一下,赵总对于今后报纸的发展,尤其是东南商报的发展,应该怎么样定位它?寻找到什么样的出路去定位它?

  现在不仅仅是通过报纸的广告来创收,更重要的还是能够吸引到一些更多的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把他们从有限的上网的时间里拉到无限的看报纸的时间里来。

  赵晓亮:首先感谢这位网友对我们报纸这么关心,提的问题非常好,也非常有针对性。平面媒体我前面说了,它确实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办报的人,既要继承传统媒体的优良传统、好的传统,又要有创新意识。

  东南商报我们的定位,刚才讲了宁波人的早报,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我们主要是把我们的报纸定位为一个,以财经类为特色的都市类的报纸,最终落脚还是都市类的报纸。什么意思呢?我们还是秉承我们的理念,就是满腔真情、贴心服务。这个服务是全方位的服务,不仅仅是社会化的服务,更重要的是新闻服务。要服务我们的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我们的企业,服务我们的读者。包括新闻服务和生活服务等等。

  所以我们这个报纸,最近几年也针对网络媒体的壮大和影响,我们把它又引进了时尚的理念,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参与我们的报纸,来阅读我们的报纸。

  主持人:在这里还有一位网友,他提到的问题是这样上的,我今天上午在广场上看到了上报举行的十周年的活动,说老实话,作为一个宁波人看到自己的报纸有这样的历程,尤其是十年的历程走过来,真的是不容易,尤其是当今的社会,所以想问一下在目前宁波可以说有好几家报纸了,细算起来已经有五家都市报了,在这里想问一下各位老总有没有考虑到我们宁波的市场有这么大的容量吗?在这样的一个竞争市场里,宁波的报纸,我们的商报应该怎么样壮大发展?

  唐惠明:有没有这么大的容量,作为东南商报我们能尽我们一份努力怎么做大做强的问题,平面媒体讲实在话,大家到现在,绝对有它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前景,但是同样它也会面对我们过去,或者是发达国家,我们讲实在话,好像是进入了平面媒体的发展高峰期。我个人认为,可能还是西方社会的初级阶段,就是一个城市,按照理性的理解,成熟阶段,一个城市里面的平面媒体,我讲二、三线城市,像宁波这种城市,一个城市就只能有一张日报,一张周报,和一张免费报纸,大家都在过度竞争。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刚刚处于一个发展阶段,但是同样我们是面对着一个,受到整个外环境的影响,我们的发展会碰到瓶颈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平面媒体如果无序竞争,发展空间是有限的。如果是有序竞争,宁波这个城市有一到两张平面媒体,发展空间还是存在的。

  主持人:各位网友,您现在收看到的是中国宁波网为您现场直播的视频《对话》,东南商报成立十周年特别对话节目。我们今天特别把东南商报的几位老总请到我们的直播室,在这个时间里我看到很多网友都在直播页面下方发帖留言,如果您有什么话想说给东南商报全体员工,想说给今天在座的几位老总,我们非常欢迎您留言发帖。同时我们也希望在这里能够把东南商报十年来走过的路程向您做一个介绍。

  有位网友说,我是一位社区工作者,非常关注东南商报的社区周刊这一块的工作,这一块非常出色,尤其是社区活动的通知等,第一时间在商报版面上刊登,来社区采访的记者也很年轻,充满了活力,工作也非常尽责,希望商报和社区能有更多的合作。

  另外一位网友说,商报是我每天必读的,如果落下了也会在网上看电子版。作为都市类的报纸,商报还是欠缺一些都市性的东西,新闻也缺少新鲜感,我认为商报有些新闻最好能改变一些侧重点,不要和其他的报纸都一样。

  现在我看到的报纸,日报有、商报有、晚报有、金报也有,所以希望商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能够更多注重报道民生类的,更多反映民情民意。

  不知道几位老总对刚才这两位网友说的怎么看?

  王存政:谢谢这两位网友,第一个问题是谈的社区新闻,很高兴您注意到了我们东南商报一直非常的注重报道社区的新闻,我们也就是在这一个月,新开设了一个版块,社区版。每一个星期除了平时有反映社区工作动态、社区居民生活、社区居民的爱好等等的内容,在每一个星期一,我们现在有一个社区版,每个星期有两个版面,也要根据这个版面的记者的采访等等的情况,我们想逐渐的还要充实和完善。

  我们这些年商报坚持做一个“东南商报社区服务大篷车”这样一个活动,使活动带报道,在宁波市很有影响。我们这个“大篷车”已经进入了有130多个社区,我们还将继续走下去。社区新闻这一块,我们有信心办得更好。

  第二个情况,就是谈关于都市类报纸,就是我们的都市性怎么更体现。我觉得这个事情,第一个,我们有追求,我们的编辑和记者,当时东南商报在2001年组建的时候,平均的年龄是宁波报业当中最年轻的。所以我们就定位到,要办一个比较时尚的都市类报纸。但是我们也毋庸讳言,这些年随着编辑记者年龄的增长,也确实存在有,可能是职业倦怠等等的情况。有的时尚体现得不够了,又有一些新的媒体进来,可能年轻人成份比我们就更多一些,因此他们也在追赶着商报的时尚。

  但是我们有另外一种想法,第一个是我们有工作的经验,第二个是我们依然有工作的热情。再一个,我们还有想要更好地学习借鉴,继续办好报纸的信心、决心。因此,我们在怎么样更体现都市化、更体现时尚这些方面,第一我们已经有一些考虑,第二个我们是有做好的信心的。

  主持人:就着王总刚才说的话,还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一下,看看哪位老总回答一下。您也说到东南商报最开始创刊,一直到现在,从几类媒体比较的话都是最年轻化的队伍。有网友问到,请问各位总编,我听说报社的记者每天都写很多的稿件,尤其是东南商报的一些记者,年轻的记者都感觉到压力非常大。据我所知,好像是我们宁波所有的报纸当中,只有东南商报是和某一个大公司合作办的报纸,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么回事?不知道报社的员工收入到底怎么样?一年有没有15万?比起上海、杭州、广州类的报纸怎么样?我妹妹明年就要毕业了,不知道报社老总有什么建议,她也想进入新闻队伍中来。作为一个新闻单位的员工,如果一年收入还不到15万,那就相当低了,确实他们压力很大。如果写不出稿子据说还要扣钱。是这样的吗?

  赵晓亮:这个网友问得非常好,其实这个问题是好多读者都很关心的问题。因为报社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记者也好编辑也好,新闻工作者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所以对职业要求比较高。确实现在我们的记者非常辛苦,我举一个例子,我们有一位女记者,她一年的发稿是580篇左右,365天,你们想想看,她不是写稿,是见报稿最多的一年。当然我们现在人也多了,版面也多了,她可能没有那么多可以发。另外我们对见报稿的要求也高了。但是不管怎么说,报社的记者压力是非常大的。

  至于收入来说,我可以这么告诉大家,我们的平均收入不到10万。我非常负责地说。这个收入在平面媒体当中,我们是属于中等,不算高,比我们低的还有,比我们高的还有,尤其是省里的一些媒体,包括电视台。

  应该讲,我们对记者的要求也好,职业非常重要,同时更应该具备事业心。如果说我们每一个人只是冲着收入来,当然收入很重要,需要养家糊口,没有一定的事业心的话,你在这个单位,我就是给了你高薪,你也干不好这个活。所以它是一个,我们要求记者能够做到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这三句话是我们对记者的要求,也是我们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也是我们吸纳年轻人加入到新闻媒体当中来的一个基本要求。

  主持人:赵总,您说了之后我也想在这里把另外一位网友的问题跟您说说。对于您刚才说的问题,有网友之前就问到了,现在据说从事报纸发行和报纸采访的一些工作人员,统称为“报人”,据说他们的工资现在越来越低,是不是竞争太大了,还是广告拉得少了,所以工资就低了?

  赵晓亮: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因为我们办媒体,现在文化体制改革,刚才不是说有网友问,说东南商报是不是跟大公司合作,确实,我们2003年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为什么要文化体制改革呢?过去办报纸是机关化的,是事业单位。根据现在报业的发展,根据中央要求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有必要对一些传统媒体做一些改革,包括人事制度的改革、运行体制机制的改革。

  所以2003年确定以后,我们2004年和雅戈尔集团,雅戈尔集团参股,我们作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和他们合作。

  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呢,除了体制机制的问题以外,做强做活做大以外,还有一个经营。现在的媒体实际上是一个经营单位,既是一个宣传单位又是一个经营单位,是一个特殊产品的生产单位。现在是国资委考核我们,国资委管理和考核我们,有经济指标。我们要为国家创造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都要创造。

  所以我们和一般的企业不同,一般的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主,主要是经济效益,我们要两个效益同时考核。所以我们要兼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每年一定的经济效益,我们的报纸无法运行。现在什么都在涨,纸张在涨,劳动力用工成本在涨,我们的印刷成本也在涨,所以我们今年的报价,我们坚持两年没有提,全国的报纸可以说都普遍提价,2005年开始都逐渐开始提价,因为各方面的涨价因素。我们一直坚持到今年开始提价。提价也不是我们一家,我们和晚报、日报都一起提价,从144块一份提到180。

  这是什么概念呢,两个概念。一个,我们每一份报纸一年真正的成本是350块到380块一份,我们现在征订只有180。所以我们依然还是亏损。

  第二个概念就是我们的报纸提价到180,在全国同类报纸当中,仍然是最低的。所以请广大网民和读者理解我们。我们作为一个生产型的企业也好,媒体也好,我们必须要考虑到成本。我们一年的成本将近1个亿。

  主持人:刚才赵总说这个问题,从前面回答了两个问题,我总觉得赵总每次回答问题都是在我即将要问的问题之前就回答了。有几位网友都同时问到有关报纸涨价的问题。有位网友说,今年订商报的时候,发现报价比去年涨了很多,什么原因?而且感觉现在版面不多,会不有所增加?有没有新的版面照顾我们读者的感受?

  同时还有网友问到,是不是会有一些更好更贴心的服务?

  有位叫“看报不订报”的网友说,某一个报纸有读者卡,用来加油,可以优惠。我们商报有没有这些活动?十年了,商报走过来确实不容易,想问一下商报给读者带来了什么?商报的理念是什么?

  这里的问题您已经回答了很多了,这里问到版面会不会增加,还有订报的时候有没有优惠的政策。

  赵晓亮:这件事情也是,对我们来讲提价是一个双刃剑,提价肯定减轻我们减亏的压力,通过提价能够消化我们的一部分成本。但是同时我们也感到很大的压力,既然提价了,读者肯定会对你提出不同的要求。读者感受最明显的就是版面。

  我们正在考虑这个问题,我前面讲了我们这份报纸每年是亏损的,就是单从它的印刷成本、办报成本、投递成本,肯定是亏损的。这个亏损怎么弥补呢,就是靠广告。东南商报每年的广告递增。这个不是我们员工都分掉了,我们是国家管理的,国资委管理的,这个钱一部分上交给国家,绝大部分都是消化到了成本里面去了。

  所以我们也感到压力很大,明年我们想适当地增加一些版面,扩一些版,目的倒不是说我的报纸提价了以后去扩版,因为我提价也是亏损,不提价也是亏损,无非提价以后少亏一些。我们想增加版面,提高报纸的品质,增加信息量,减少广告的占版。因为读者说广告太多了,其实说到广告也有两个问题,广告其实本身就是信息,我们有些同志自己不愿意看这个广告,这是对的,因为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但是有人去看这个广告,否则的话商家不会那么傻,把钱扔在这里登报没人看,这是一种有效的信息,是商品的桥梁。所以说版面,广告还是需要的。

  第二个,我们确实的版面太高了一点,因为压力大,经营成本比较高,所以我们想适当的扩一些版,也就是让广告的占版率适当的减少一些,而增加一些有效的信息、新闻。

  主持人:不知道各位老总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笑话,前两天我们还在议论这个笑话,我想说过各位老总听。说有一个人正在看电视,他突然非常愤怒,他说好好的看着广告怎么突然插进一个电视剧来?也就是说电视上的广告也非常多,有人质疑报纸上广告非常多的同时,赵总也做了介绍。如果有好看的广告,或许我们也愿意接受,因为在电视中、报纸上我们看到一些缤纷的广告,还是能让我们接受的。我想可能,刚才赵总在讲的时候,我看唐总眼睛很深,看得很远的样子,是不是在琢磨明年广告怎么办呢?

  好的,我们再来看其他网友的问题。有网友说,信息的传播速度上,报纸和网络是无法相比的。每当我听到这句话,尤其面对几位老总我总觉得有点愧疚一样。他说报纸要怎么样在新闻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商报是不是也动动脑筋,是不是接下来可以考虑一下,除了传统的纸质上的考虑之外,还能往新媒体上多做一些考虑?

  陈仲侨:感谢这位网友提出这个很尖锐的问题。作为我们平面媒体来说,东南商报在我们赵总的大力鼓励下,一直以来我们对新媒体的探索是在整个报业集团来说,应该说走得比较早。而且应该说,在自身的发展来说,也是比较快的。目前我们从电子版发展到了东南商报网,当然这是在中国宁波网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现在网民的发展也很快,我们从平面媒体向网络媒体延伸当中也做了一些探索,特别是编委会从今年初开始,我们对机构进行了调整,专门设立了一个网络部,它主要承担两块内容,一个就是从平面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当中进行探索,维护东南商报网的日常运行。

  您刚才讲到,有一部分网友不看报,通过上网来了解东南商报。这个网络部就承担这部分责任。

  另外一部分责任就是内部的报网互动,把我们网上的新闻线索、舆情归纳整理,放到平面媒体,我们在东南商报报纸上落地,反映网民的意见和建议,这是体现我们报纸的宗旨,就是满腔真情、贴心服务,我们也是通过网络服务的形式来落地。

  今年,刚才讲到的,我们在新媒体探索上主要也做了这么几个探索,一个就是跟百度宁波吧,跟百度签约,我们在宁波地区是东南商报来承担宁波吧的经营管理。

  第二个,我们跟新也进行了战略合作,我们推出了东南商报新浪认证的官方微博,现在这个微博的粉丝也有1万多。

  通过这几个探索,我们在平面媒体向网络媒体发展过程当中,也已经走出了第一步,接下去我们编委会也有考虑,要向全民记者这个方向继续进行探索。

  赵晓亮:我补充一下,各位关心我们报网互动的网民,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东南商报网创办到现在仅仅5个月,现在点击量已经达到了18万,就是一个月的点击量,应该说还是发展比较快的。

  第二个,我在这里可以非常欣喜地告诉大家,从11月18号开始,我们东南商报已经上到了苹果网站,就是ipad和iphone手机网站,中国现在据苹果介绍,他们ipad在中国的用户是30万户。也就是说全中国30万ipad的用户,可以在每天第一时间,从ipad的浏览器上看到东南商报。这在我们宁波也是第一家,在浙江省是第二家,除了都市快报以外第二家就是我们。

  所以我们想通过这些,不断扩大平面媒体在年轻读者和白领阶层当中的影响,延伸我们平面媒体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主持人:说到这里,有位网友提到这样一个建议,我想跟各位老总说一下。他说在我们平常的时候,大家谈到各个媒体的发展的同时,都会说到纸质媒体今后的路该怎么样走。本人有这样一个建议,不管是东南商报还是其他的报纸,是不是可以考虑报纸上网?虽然说现在在网站上,我们宁波的几家媒体都已经上网了,我这里要说的就是说,我们在上网的同时是不是能够采用网上看报收费?虽然说现在在网站上,我们宁波的几家媒体都已经上网了,我这里要说的就是说,我们在上网的同时是不是能够采用网上看报收费?具体的我还没有想好,但我总觉得这是一个发展方向。另外在我们扩大报纸阅读的广告客商这里是不是可以想点办法,比如在选择广告客户的时候,是不是也能够跟广告客户讲,我们同时在网络上还进行宣传?因为在我们报纸的一些工作人员去拉广告的同时,所面向的完全是纸质媒体上的体现。如果还能够跟广告商说,我们同时还在网上发布广告,那也有可能对我们今后的广告的投放,或许它的路会更宽一些。这是本人一点不成熟的建议。

  不知道这个建议是不是可以给我们老总一些启发?或者几位老总已经在这方面有所考虑?

  赵晓亮:因为广告经营也是有它自身的规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广告也是一样。作为一个广告商,他是把有限的资金投放到广告,要是非常有效的广告当中。广告的投放有一个规律,有一个指定性、区域性。网络是泛区域性的,就是说全球都能看到。恰恰就是因为它的泛区域性,所以广告商就不愿意在新媒体上,包括电脑,包括其他一些新媒体,他不愿意,因为覆盖面太广了。

  举个例子,北京的某个商场在打折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在电脑上看到这么一个信息,和我有什么关系?没有关系。所以那个广告对我来说,在这个区域范围内,是无效的广告,所以广告商就不会来投这个广告。

  就是说广告的投放是以区域为目标的,不仅仅是我们,像宁波现在主要是在城区为主,包括北仑、镇海、鄞州几个城区为主。以后很可能,社区的媒体出现以后,平面媒体会转移到社区,社区报或者是其他的比如社区网站之类。很可能,我个人估计,今后的广告还要分流,分到社区里面,他有目标地去推送。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的家乐福,在江东店,他只需要在这个店的周边,比如说两三公里范围内投放,就够了。因为它主要的客户是这些客户,可以定点投放。

  所以越是广泛的媒体,生存越困难,广告的投放量越会减少。

  主持人:所以我们的一些建议,应该说是非常真诚的,但是从市场发展的角度,可能还不是很深刻。在这里还有很多网友问到这样的问题,有四五个人都问到这样的问题,有关到媒体,到报社就业的问题。

  有网友说,我今年马上就要面临找工作的情况,还有我的几个同学有是,现在在实习,明年就要毕业了,很想在媒体求得一职。想问一下商报在招聘人才方面是不是有一些特别的考虑?只要有激情,只要是媒体的,都能够让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尝试的机会吗?

  赵晓亮:可能又要我来回答。我们媒体发展,始终需要人才。因为不管怎么样,办媒体也好,媒体竞争也好,说到底最终是人才的竞争。现在在媒体人才,应该讲总体上还是紧缺的,从全国来讲,从宁波来讲,总体是紧缺的。但是这个行业对媒体从业人员要求越来越高了,要求是人才。

  所以就是说,现在刚大学毕业的人进入到这个行业里面,他可能需要经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的磨炼。现在许多媒体,不仅仅是我们,其他媒体也是,都是有成本核算和人员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希望比较成熟的人才,或者说在实习阶段就做得比较好的,或者说在别的媒体都做过,或者在其他行业当中也从事过新闻宣传方面的工作。像这种人就更加受媒体的欢迎。

  我在这里也可以告诉大家,我们东南商报到现在为止,门没有关,我们还是在继续招人,但是我们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对从业人员,不仅仅是你的能力水平问题,还有政治素养,还有你的具体的业务水平和文字基础功底等等。

  主持人:所以请大家记住,东南商报招聘人才或者向社会广纳人才的大门,永远向有才的人敞开。

  这里还有一位网友问到有关活动的一些问题,很多读者可能都知道,商报在我们宁波市的几家报纸当中,活动搞得是最多的。有人说商报最能折腾了,每年都能折腾出很多活动,各种各样的。之前我把这个问题打印出来一份,有网友说商报的活动非常多,我非常喜欢,比如万人相亲会等等。明年有什么活动?如果我能成为商报俱乐部的成员,能不能优先参与一些活动?或者作为老的读者,有没有优先参加活动的权利?

  许雄辉:这个我来回答一下。谢谢网友对我们商报的关心和支持,东南商报这几年确实一直在致力于策划大型的公益性、社会性的活动。我们策划了许多活动,比如说外来务工者节、万人相亲会以及现在这样的读者节等等。这些活动,一个是跟很多的政府部门联动起来办的,比如说外来务工者节,我们和宁波市总工会、市劳动社会保障局一起联合举办。这些活动一个方面有力地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另外一方面也为我们商报提供了一些新闻资源。

  我们是通过这样一些活动来为政府部门搭建一个服务公众的平台,另外也给读者参与到报纸中来,成为他的一个活动舞台。

  从商报来说,也是希望通过这个活动,把商报变成社会的一个看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差异化的办报方式,通过大型活动为商报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对社会也是提供一种新的报道的形式。

  这几年来,确实是很多读者都参加了我们的很多的活动,比如说环保故乡三江海活动,到目前为止已经办了五届,大约有十多万的读者直接或间接参加我们的活动。我们的活动,一个方面是按照我们办报纸的行话来说,贴近读者、贴近生活的。另外我们很希望把这些活动办得比较时尚,办得比较生活化。所以我们这些活动,读者参与进来都比较方便。

  刚才有的网友提出来,能不能参加我们的活动,实际上我们的活动很好参加,我们希望通过一些活动,一个是让读者能够有更多机会了解商报,另外实际上我们从某些方面也是一种,为读者的增值服务。比如我们的活动,环保故乡三江海,我们组织他们去看我们的大好河山,组织他们去看我们的一些建设好的新农村,他们去了,一个是陶冶情操,第二个也增加了他们对宁波市的美好情感。

  同时实际上,我们每次活动,比如算到个人的头上,他参加我们一次活动,我们要组织,要吃要住,可能都要一两百块钱的消费,但是这些都是免费的。通过这样的活动实际上是给他们提供了增值的服务。

  第二个,我们这个活动开展以后,读者对商报显得很亲近。比如我们曾经搞过的中秋文化系列活动,我们有很多的时尚的活动,比如说包飞机看月亮,通过这样的活动很多的年轻人通过包机看月、空中婚礼,他觉得我们的活动也是很有时尚元素,很贴近生活,也给他们带来了一种很愉悦的心情。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些活动,给政府搭建了一个和群众联系的桥梁。比如说我们的外来务工者节,还有很多的一些大型的,重点工程直通车,还有刚才说的像社区大篷车,都是把社会的一些服务,通过我们的宣传更好地体现出来。

  另外我们有一些活动,比如说今天的读者节,我们完全是回报读者,真诚、贴心地服务读者,这样使我们和读者的距离进一步拉近。

  至于说到明年有没有新的活动,实际上我们每一年确实都推出很多的活动,每一年我们有一些传统的已经形成品牌的活动,肯定还是要继续搞,比如环保的活动,关心外来务工者的活动,文化的一些活动。每年我们都会根据我们编委会的中心工作,根据编委会的要求策划一些新的活动,力求一些创新的东西。

  比如今年我们就跟其他的部门合作,办了中华文化慈孝活动,就像中华慈孝节这样的活动,也是很新颖的,推动了慈孝文化的建设。这几年我们还有其他的,都是每年按照创新的原则来开展、策划一些活动。

  至于说参加读者俱乐部能不能优惠的事情,这个是这样的,读者俱乐部也是一个新的事物,这是我们打造的一个为读者服务的新的平台,今年刚刚好成立。如果你参加读者俱乐部,成为读者俱乐部的成员,我们会有许多的优惠性的活动,比如今天上午在读者节我们就向大家宣传了,读者俱乐部会办一张卡,除了订报纸,还有其他相应的优惠性的活动。我们其他的,比如说新的一些策划的其他的活动,基本上是没有门槛的。一般东南商报搞活动都是向社会公开征集的活动,读者都可以自愿报名。

  像今天的读者探访五星级酒店这样的活动,有近千名的读者参加了我们的活动,在全市20多家五星级酒店体验了服务,他们过去可能根本没有进过这样的酒店,也不需要什么门槛,就是看了东南商报,知道有这样一个活动,就给我们打电话。当然我们电话报名非常的热,打不进来,那是因为报名的人很多。但是只要你报名,只要我们有名额,我们都是敞开的为大家提供服务的。

  主持人:通过许总的介绍,包括许总介绍的时候,我一直在看他背后我们东南商报的报纸打在上面的背板,同时我还看到这八个字,就是满腔热情、贴心服务。

  在许总介绍的过程中我还想到,东南商报走过这十年中,不仅仅是因为生动、及时的新闻报道,同时还有非常有趣的活动的积累,才让那么多的读者能够在这么多年当中矢志不渝地坚持看我们东南商报。

  刚才说了这么多活动,我想接着问一下,刚才网友说到东南商报很能折腾,我也用这个词问一下您,东南商报之所以有这么多活动能搞,是您特别能折腾还是我们这个群体特别能折腾?

  许雄辉:我们都在以赵总为首的,为班长的编委会统一的领导下来开展一些活动的策划,当然这一块,我分管,抓得比较多。我在赵总和其他编委会领导的支持下,我们会想办法按照创新的思路来开展活动。东南商报之所以能够进行一些活动,这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个是我们编委会高度重视,以活动带动报纸的活力。第二个也是寻找一种差异化竞争的方式,因为同城有多家的,刚才说了有多家的都市报的媒体,如果同城的新闻,大家都一样的话,那么就没有我们的特色。我们想在新闻同质化的情况下,找出一条自身有一些特色的东西来做。

  特色的东西怎么做呢,就是通过自己,可以打一个引号,“造新”,自己制造新闻源来制造新闻,按照时尚的说法就是新闻策划。加强新闻策划,现在从编委会到我们的部室,到商报的全体员工都比较习惯于我们开展的一些策划活动。就是锻炼了一支队伍,锻炼了一支能够策划,能够从事活动的队伍。所以我们有时候,活动的人、参与的人,就是我们的组织者并不是很多,但是我们全体的人员,都懂得了这种策划的规律。只要分到谁的头上,哪个人就会把这件事情完成得很好。

  比如我们策划这种读者节,这种大型的活动甚至全市性的活动,我们外来务工者节已经是全市性的大型节日。但是只要分分工,大家都能够把这个活动操作得很有程序,很有条理。

  主持人:刚才通过这些介绍,可能网友对于我们东南商报的整个发展历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实要真正了解东南商报的很多让人感动的故事,我相信你可能还要走近东南商报的每一个报人,他们所经历的一些非常生动的故事。

  在这里如果通过我们今天这场直播,大家更有兴趣了解东南商报的话,我觉得可能今后东南商报还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行一些读者见面会等等,可以直接看看我们东南商报的整个采编过程,等等。

  总之我们说到东南商报,大家特别注意的就是一个“商”字的体现,其中包括财经新闻和商业新闻。在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问一下赵总,我们将怎么更突出商业新闻和财经新闻?或者说怎么样定位这两方面的年轻化和都市化

  赵晓亮:这个问题一直是缠绕包括领导,包括读者,包括我们的一个问题。东南商报,这个商应该是广义的。现在整个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社会当中,什么事情都离不开经济。所以它的范围非常广。正因为如此,所以我对办好这张商报充满了信心。领域非常广泛,比如说我们不单单是在财经、政经,传统领域里面是财经、政经、产经新闻,其实远远不只这些,还有生活经济。比如说旅游,旅游也是经济。还有教育收费问题,一收费也是经济行为,有经济行为的地方其实都是我们商报施展才能的地方,都是我们报道的领域,都是我们服务的领域。

  所以我想,大家谈到“商”字,不要仅仅理解为商场的商,而要理解成广泛意义上的经济活动,把它理解成我们生活中的经济活动。

  所以我们的采编人员也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工作理念,应该把我们的触角伸得更远,伸到更基层,更好地为我们的企业,为我们的读者群众服务好。

  主持人: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刚才有几位网友都说到了微博,有网友提到,作为报社的一些记者,应该开微博,或者经常到网上去寻找一些新闻线索,或者寻找一些自我开发的渠道。微博是非常有时效性的东西,现实生活看到微博非常多,东南商报是最早推出微博的媒体,但是好像在报纸上的利用不是很多。我们是不是可以在这方面考虑一下?

  还有网友说,赵总说到商报上ipad了,真是非常牛。还有网友说,现在报纸为了提高知名度就开微博,这是一个流行的风潮,赵总有微博吗?可以分享一下吗?

  赵晓亮:我微博有,就叫“没天可谈”。但是微博我开了以后,没有很好的利用它,首先是我感觉到非常累,开微博非常耗时间,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要去写,尽管只有140字,不多,但是要动脑筋的。而且平时也非常忙碌,因为工作,我不仅仅是东南商报的总编,还是新华书店的总经理,所以这个工作管的范围比较广,非常忙里,所以没时间打理它。

  我想以后有机会了,我会尽可能的把它打理好。

  主持人:谢谢赵总。刚才赵总说到了商报的“商”字,我也想借这个商字结束今天的《对话》。我们希望在东南商报今后广义的商的发展的道路中,能够更广泛的吸引更多的读者,我们也祝愿东南商报的每一步都能走得更踏实走得更好。

  谢谢各位老总,也谢谢各位网友的收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