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区:一封感谢信 两份拆迁情

  宁波城市建设加快,拆迁是第一重任。铸坊街31号位于三江汇金融街地块上,有整整60户家庭需要动迁。如今,除6户家庭外,其余已全部签约。

  从“60”到“6”,这一个缺失的零的背后,是一段从无到有、从直面“铜墙铁壁”到打破缺口、各个击破的艰辛历程。而一封拆迁群众写给区委区政府的感谢信,道出了耐人寻味的拆迁真情。

  拆迁工作者说,我们要感谢支持城市建设的拆迁群众

  冯贤达夫妇是铸坊街31号所有家庭中最早签约的,他们与另外四户人家一起成为第一批带头签约的拆迁户,对整个铸坊街31号拆迁工作的推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幢楼里的拆迁户起先都是抱团拒迁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签约率一直是零,工作很难推进。冯贤达夫妇的率先签约,等于为整个拆迁工作的开展打开了一个缺口,没有这个缺口,我们很有可能还在原地踏步。”三江汇金融街拆迁组第一小组的组长潘兴魁充分肯定了这份协议签订背后的重大意义。

  而令拆迁工作人员没有想到的是,这对夫妇不但率先签了约,还顶着遭别人白眼的巨大压力,帮助拆迁工作人员做起了工作:趁着和楼上大嫂一起去买菜的机会,向她宣传、解释拆迁政策;冯贤达带着工作人员按响了邻居的门铃,长久以来一直都吃“闭门羹”的拆迁工作者终于第一次迈进了门,有了和拆迁群众交流的机会;安置房一落实,两老口就忙着收拾东西高高兴兴搬出了阴暗、潮湿的一楼旧居,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用实际行动向大家表明了“早签约、早得益”的真实性……

  “随着签约率的逐步提高,帮助我们做思想工作、宣传拆迁政策的人越来越多。在已签约的50多户人家中,就有10多户是在已签约群众的带动、帮助下签约的。不然,我们的工作不可能推进得像现在这么快。”第一小组成员陈巨刚心怀感激地说。

  迁拆群众说,应该感谢真情为民的拆迁工作者

  正当第一小组工作人员对冯贤达夫妇等一大批舍小家、为大家的群众充满敬意和感激之情时,冯贤达夫妇的一封感谢信寄到了区委区政府,感谢潘兴魁、陈巨刚、吴杰等几位拆迁工作者给予他们的悉心照顾和帮助。原来,冯贤达的爱人许振声动过多次大手术,且年事已高,儿女又都不在身边,老两口商量来商量去,都觉得过渡房太折腾,怕身体负担不起,希望有现房能一步到位。要求提出后,工作组成员觉得合情合理,表示一定会尽量满足。

  “陈巨刚开着车载着我们去福明家园二期看现房。我们后来才知道,那车是他的私家车。”

  后来,就是这辆被冯贤达夫妇“误会”的私家车,多次“私下里”为他们服务:搬家的时候,载的是老两口舍不得丢弃的、具有纪念意义的小零小件;新房装修了,小车子又多次载着他们去装修市场买材料、运材料。“那窗帘棍就是陈巨刚和吴杰带着我们去装修市场买来的。”许振声在新房里指来指去,“还有那玻璃也是。卫生间里的热水器原来是装在老房子里的,我们舍不得换新的,陈巨刚就帮助我们拆下来,又运过来装好。”冯贤达夫妇怎么也没有想到,签约后工作人员一点都不冷落他们,并且无数次给予他们适时的帮助和照顾。这样的“签后服务”,令他们又惊奇又感动。

  周到的“签后服务”的背后,是第一工作组成员无怨无悔的付出:吴杰因为劳累过度,旧病复发,现已住院准备动手术,但仍通过电话在病床上关注着工作进展;唐梅英每天8点就投入工作,直到晚上12点才回家,根本无暇顾及正在上小学的孩子;张开华本来已经住院了,但听说拆迁工作需要他,只住了三天就偷偷跑了出来……正是凭着这样的真情真意,他们签下了一份又一份带着感情的协议,也温暖和感动了那些陌生的心灵。(记者丁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