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市:2007年奉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是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贯彻落实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建设宁波南郊现代化生态城市的战略目标,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全市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社会和谐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69.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8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86.15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67.79亿元,增长15.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9.7:51.4:38.9调整为9.2:50.8:40.0,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达到40%。人均GDP3.53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4645美元。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升4.1%,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升1.1%,消费品价格指数上升4.8%。八大类指数中六升二降,其中食品、居住上升较快,分别上升10.4%和5.1%,而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分别下降3.4%和1.7%。

  二、农业和农村

  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8千公顷,粮食总产量6.30万吨。全年水果总产量10.35万吨,肉类总产量1.5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10.30万吨。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当年获得宁波市名牌农产品2只,浙江省著名商标1只,“锦屏山”牌奉化水蜜桃荣膺中国十佳农产品,“雪窦山”牌奉化曲毫茶荣获国际金奖,认证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6只,新增宁波市无公害产地10个,合计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面积5.26万亩。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村庄“示范整治”工程深入实施,农村“经济顾问”深入推广,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全年完成村庄环境整治67个,创建省和宁波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1个。全市有509家民营企业与354个村结对,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800多万元。全年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1亿元;向53个村下拨无息贷款530万元,新建村级生产营业用房3.8万平方米。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继续推进,40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分别比上年增长29.5%和23.2%;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市已有5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购销组织进一步做强,新成立名特优农产品专卖店2家。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市行政村移动信号实行全覆盖,新建农村联网公路42.08公里,实施农民饮用水改造项目46个,全面推进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参保率达到92.6%。

  全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4.92亿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08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460公顷。重点水利工程进展顺利,甬新河奉化段工程已投入2.87亿元,县江开发区段堤防工程I、Ⅱ标段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县江尚田段治理工程稳步推进。农民饮用水工程全面启动,当年投资2641万元,改善了3.59万人的饮水质量,解决了0.84万人的饮水困难。完成39座村级水站、1个联片供水站及3个镇、街道的水厂联网供水工程建设。共维修加固小型水库和山塘121座,完成清水河道建设30.4公里。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9.44万千瓦。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78.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上年末的731家增加到868家,当年净增规模以上企业137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39家,比上年净增7家。全市工业用电量13.3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0.8%。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12.14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实现出口交货值133.48亿元,增长16.2%;利税总额13.51亿元,每百元资金实现利税6.54元;新产品产值率27.5%;全员劳动生产率52129元/人;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综合得分为189.71分。

  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罐头47808吨,比上年增长9.7%;服装13489万件,增长13.5%,其中西服及西服套装1449万件,增长55.0%;电动工具253万台,减少3.4%;移动电话机1404万部,增长22.5%;自来水生产量2008万吨,增长4.8%。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全市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33个,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44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实现利润4675万元,下降34.6%。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1.0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9.1%;竣工面积89.55万平方米,增长77.9%。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15.15万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建设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56.73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1.06亿元,增长19.1%,其中工业投资22.57亿元,减少8.6%。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6.66亿元,增长62.8%,其中住宅投资12.29亿元,增长37.9%。全年房屋施工面积133.3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4.5%;房屋竣工面积20.02万平方米,减少37.9%;商品房销售面积35.16万平方米,增长19.6%;商品房销售总额16.21亿元,增长45.2%。全年房屋交易成交4791件,成交面积54.69万平方米,成交金额14.43亿元。健全住房保障制度,深化住房制度改革,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建立了廉租住房制度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

  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深化城市总体规划,完成了《奉化象山港区域空间利用与保护规划》。完成了中山东路(桃源路-金钟路)城市设计招投标,以及城南区块、方桥临港区块、江拔线两侧区块的控制性详规编制。启动了尚桥物流、工业区块控制性详规编制,完成了政府行政中心区块规划方案调整。指导完成各镇(街道)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总体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品位明显提高,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继续实施“洁、平、亮”工程,投资800万元用于市政设施建设的维护改造。加大对城区的绿化建设力度,全市新增绿地面积20315平方米。年末,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5.43平方米,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61%,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1.4%。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6.2亿元。县乡公路建设投资45404万元,新增公路里程10.5公里,改建公路里程81.05公里;农村公路建设投资6400万元,新增公路里程40.4公里。新建140个行政村停靠站。内河港区投资5000万元。全省首条生态公路弥勒大道竣工通车。年末全市公路综合平均好路率达72.43%,其中干线好路率达100%;公路里程达890.82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公路272.22公里。全年各类运输业完成客运量2450万人,比上年增长1.9%;旅客周转量111560万人公里,增长11.1%。完成货运量1217万吨,比上年增长21.9%,其中公路货运量830万吨,增长15.1%;货物周转量382178万吨公里,增长20.0%,其中公路货物周转量58930万吨公里,增长11.5%。

  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21.68万门,比上年增加0.6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达到22.87万户,比上年减少1.57万户;主线普及率(不含移动电话)46.23线/百人,比上年下降3.57线/百人;移动电话用户39.7万户,比上年增加7.04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5.04万户,其中宽带接入用户4.43万户。

  组织评审了《奉化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奉化市城市旅游概念性规划》。先后组织参加了国内旅交会、国际旅交会、长三角旅交会、衢州华东旅交会、2007成都·宁波周、2007中国旅游投资洽谈会等活动。溪口--滕头景区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活动加速推进。露天弥勒大佛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建成民国大杂院、杜鹃谷滑草场、天下第一桃园、黄贤森林公园(一期)等一批较有影响力的旅游项目。成功举办了水蜜桃节、萧王庙第五届桃花笔会、天湖明翠原生态乡土文化周、莼湖上洋海鲜周、首届中国南岙长寿节等活动。全年共接待游客597.8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9%;旅游门票收入10216万元,增长17.4%;旅游经济综合收入23.11亿元,增长23.5%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6.2%。按城乡分,实现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1.74亿元,增长15.9%;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9.48亿元,增长16.6%。按行业分,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43.45亿元,增长15.3%;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7.77亿元,增长21.1%。启动了奉化市美食节活动;我市已成立两家农村放心店配送中心;创建商贸品牌,阳光5号花园餐厅、爱伊美酒店被评为“国家特级酒家”。五星电器、国美电器等连锁店陆续在奉化开业落户。

  全年自营进出口总额为17.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5%。自营出口总额12.92亿美元,增长21.8%,其中加工贸易出口5.61亿美元,增长22.3%。全市有8家企业在美国、加拿大等境外设立公司,完成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超亿美元。选商引资工作有序推进,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5只,总投资额4614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56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93万美元。

  七、财政和金融

  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54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0.89亿元,增长24.9%。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3.94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分别支出1.32亿元、3.28亿元、0.39亿元、0.97亿元和0.33亿元,分别增长24.0%、31.0%、34.2%、30.1%和18.5%。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6.4%,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本外币存款余额140.76亿元,比年初增加4.22亿元,同比少增16.84亿元,比上年增长3.1%,增速为近10年来新低,资金向股市、房市分流。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38.50亿元,比年初增加0.66亿元,增长1.7%;储蓄存款余额为80.20亿元,比年初增加0.49亿元,增长0.6%。年末,全市本外币贷款余额135.63亿元,比年初增加33.86亿元,增长33.3%,贷款增量创历史新高。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9.24亿元,比年初增加10.97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不良贷款余额为2.53亿元,比年初减少0.0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30%,比年初下降0.29个百分点;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业务实现利润3.88亿元,比上年增长78.4%。

  证券市场火爆。全年证券经营机构证券成交总额达到460.99亿元,同比增加398.09亿元,比上年增长6.33倍。其中,股票成交额404.62亿元,增长6.32倍;基金成交额3.80亿元,增长3.07倍;权证47.11亿元,增长6.13倍。当年新开投资帐户7438个,同比增加6752个,增长9.84倍。年末证券投资者开户数为18619户,比上年增长66.5%,其中,A股开户数为17579户,增长61.0%。

  八、科技、教育和人才

  全年新增宁波市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市本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5家,宁波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共建研发机构3家。全年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1项,宁波市科技计划项目121项。专利与科技合作事业进一步推进。出台了《奉化市专利权质押贷款实施办法》,成为专利权质押贷款省内第一市。实施了发明专利产业化奖励政策,全年申请专利400多项,专利授权超过350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总量比上年增长54%。运用科技“二一五”合作平台,组团赴外地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5次,邀请了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南开大学等院校来奉推荐科技项目、指导技术难题攻关20多次,帮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适用项目20个,攻关技术难题30多项,2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被成功引荐和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进一步落实。滕头村被评为国家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和宁波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溪口镇被评为宁波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镇。新增宁波农业重大科技项目1项,宁波星火示范基地2个,5个项目列入宁波市农业科研攻关项目,实施本市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36项。

  全市有中小学校76所,其中高级中学5所,完全中学1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所,初级中学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49所。现有全国重点职高1所,省级重点中学5所,省级城镇(农村)示范学校22所,宁波市现代化建设达纲学校40所。义务教育段66所学校,51所学校通过省万校标准化学校验收,达标率77%。全市在校中小学学生66190名,其中普通高中学生7853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5632名,初中学生18762名,小学学生33943名。中小学教师3474名,其中普通高中教师527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337名,初中教师1106名,小学教师1504名。政府重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设施进一步完善。新建和扩建校舍面积2万平方米。中小学校校舍占地面积1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26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10.4平方米;中小学拥有计算机7303台,生机比为9.1:1;拥有图书172万册,生均20册。

  全市有5076名学龄儿童入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6741名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6545名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习,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6.7%,基本实现了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向普及十五年教育的跨越。2538名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重点上线率为15.8%,本科上线率为56.98%,组档上线率为93.02%,均高于省平均的14.59%、51.59%和87.99%。

  组织实施“全国选才”战略,先后16次组团外出招聘人才,成功举办了春夏二次大型人才交流大会,组织了首届网上人才交流会,举办人才集市45期,有近6000人次进场应聘。全市共引进各类人才2764名,比上年增长10.0%,其中引进硕士239名,副高以上职称人员102名。全年共培训各类人才10400余人次。晋升高级职称45名,晋升中级职称336名,1113人获得初级职称。年底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7337人,比上年增长11.2%,其中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6981人。年末各类农民技术人员3055人,当年农函大与农村党员实用技术人员培训5450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有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电影院、档案馆各1个。广播电视台1座,光缆到行政村率100%,广播“村村响”逐步推进,开通了118套DVB数字电视节目和双向互动点播节目。举办了2007春节文艺晚会,各类广场文化活动120多场。“千场电影百场戏剧进农村”活动得到有效推进,下农村放映电影超过3000场,送戏下乡100余场。新建村落文化建设示范点20个,其中宁波级7个。红帮裁缝、唱新闻被列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市卫生机构总床位1776张,其中医院1520张,乡镇卫生院186张,妇保院70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939人,其中医院1368个,乡镇卫生院357人。完成家庭健康调查86038户,为31733名60岁以上农民进行了健康体检,体检率达80%以上,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合作医疗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加新型农村、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人数分别达34.71万人、4.34万人,参合率分别为97.3%、83.3%。规范流动儿童免疫管理,无证流动儿童85%完成补证接种。妇幼保健质量不断提高,高危妊娠住院分娩率100%,婴儿死亡率7.3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9.49‰。

  在浙江省第八届田径运动会上,我市运动员创下6金6银3铜的历史新高,名列全省第三,宁波市第一。在宁波市第十五届运动会上,我市200名运动员共参加17个大项目的比赛,获得金牌104.97枚,其中本届实事金牌48枚,获得金牌、总分双第四的好成绩。全民健身运动全面开展,学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全年共安装完成健身路径200多条、篮球场50多个,遍布全市80%的乡村、社区。成功举办了“溪口旅游杯”2007女子拳击全国冠军挑战赛、浙江省第十二届“宋城·奉化·忆慈杯”象棋竞赛等大型体育赛事。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480324人,比上年末增加97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3705人,增加1553人,全年出生人口3588人,死亡人口3127人,净增人口46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96‰。全市计划生育符合率97.55%,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4.73,综合避孕率92.2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8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505元,实际增长9.1%。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有效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2.7%和40.8%。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2.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7.0平方米,住房成套率不断提高,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统筹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29:1缩小为2.28:1。城乡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年末,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212台、家用电脑78台、空调机165台、健身器材4套、移动电话220部,家用汽车12辆;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66台、空调机47台、摩托车41辆、移动电话142部、家用电脑17台,生活用汽车2辆。

  全年新增就业岗位7744个,共举办各类劳动力洽谈会100期,有29137名求职者与企业达成用工意向。实现农村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5270人,转岗就业率达到83%以上。帮助735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等扩面工作稳步推进。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8050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2277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83100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7680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全面落实,低保人数增加到10059名,其中农村9139名,城镇920名。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年末总参保人数达15128人,当年净增参保人员2083人。全年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达18236万元,比上年增长16.5%。

  年末,全市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6个,床位2045张,收养各类人员1365人;各镇、街道建有敬老院12所,有农村五保对象711人,城镇“三无”对象75人;各类福利企业40个。

  十一、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以建设宁波南郊现代化生态城市为目标,推进生态市建设,当年新创建宁波市级生态村17个,累计达到42个。加大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污染治理力度,生态环境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综合环境质量连续八年位居全省各县级城市前茅,再次荣获“浙江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优秀城市”称号。生态市建设连续第五年获得生态省定量考核优秀等次。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处于一、二级水平,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地表水水质达到功能区要求,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和区域环境噪声达到功能区要求。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53.85%和99.25%,分别比上年提高5.98和1.25个百分点。

  节能减排初见成效。全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将在上年0.60吨标准煤较低水平上有所下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与上年基本持平。城区污水处理厂运行良好,处理并达标排放污水902万吨,削减COD总量1108吨。全年化学需氧量比上年下降6.4%,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4.5%。

  平安工程深入实施。公共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相继修编完善。市区主要道路设置了视频监控系统,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落实。综合治理“大安全”格局逐步开成。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627起,死亡(包括下落不明)100人,直接经济损失574.64万元;检查企业2774家,发现安全隐患3293条,整改率96.3%。矿山监管力度加大,实现矿山安全“零事故”。

  注:

  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GDP按户籍人口测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