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地处东海之滨、杭州湾南岸,东南接宁波,西临杭州,北与上海隔海相望,位于建设中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市域总面积115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1万,暂住人口56万,辖17个镇、3个街道,308个行政村(居委)。
慈溪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春秋时期慈溪属越,秦代开始设县,古称“句章”,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因治南有溪,东汉董黯“母慈子孝”传说而得名,始称慈溪。1954年行政区划调整,现区域由原慈溪、余姚、镇海三县的北部组成,俗称“三北”,1988年10月撤县设市。慈溪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境内“二山一水七分田”,平原大部分由海涂围筑而成,故有“唐涂宋地”之称。北部杭州湾还有70余公里海岸线及大片滩涂,是一个典型的围垦城市。
慈溪文化个性鲜明,文化底蕴丰厚。慈溪长达7000年的历史,孕育传承了“围垦、移民、青瓷”三大地域文化。围垦文化——有文字记载的大规模围海筑塘始于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所建大古塘,全长80公里,历时340年完成。在此后的600多年中,陆续修建新塘,现已修筑至十一塘,新旧海塘总长480公里,围垦利用土地664平方公里。移民文化——早期的慈溪人多聚居在沿山一带,随着海塘的修筑北移东迁,同时邻近地区和外省人口也逐渐迁入,移民在此生产生活。青瓷文化¬——慈溪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之一,也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自晚唐至北宋的近两个世纪里,以上林湖青瓷为代表的越窑珍品兴盛不衰,成为名符其实的唐宋瓷都。唐朝陆龟蒙赞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慈溪人文荟萃,名人大家辈出。故有东汉隐士严子陵、东晋天文学家虞熹、初唐书法大家虞世南、南宋哲学家黄震、清代文人高士奇,近代有革命先烈马宗汉、教育学家杨贤江、爱国侨商吴锦堂、工笔花鸟画家陈之佛、上海滩工商巨子虞洽卿,当代更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著名学者、散文家余秋雨等。境内有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林湖越窑遗址、虞氏旧宅天戏堂。
慈溪民营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繁荣。慈溪的发展历史,哺育了慈溪人特别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兼容并蓄、勇于开拓,精工细作、能商善贾”的品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2004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183亿元,国内生产总值295.7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4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332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名列全省前茅,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全国第8位,综合经济实力排名第16位。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相继建成全省一流的广电、体育、职教、医疗、图书馆等五大中心,先后获得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等荣誉,2003年被评为首批县(市)级文明城市。
综观慈溪这个城市,主要有这样四个特点:一是经济活跃,市场化程度高。农村产业化水平较高,形成了创汇蔬菜、名优水果、特色水产、花卉苗木、食草畜禽等五大主导产业。民营经济发达,经济开放度高。全市共有1.5万多家私营企业,5万多户个体工商户,有自营出口企业1400多家,2004年自营出口22.8亿美元。已形成了家电、轴承、轻纺、打火机等特色明显的17个块状经济,初步成为在全国拥有一定知名度的“家电之都”、“轻纺基地”、“轴承王国”的称号;二是民资丰裕,投资消费热。民营经济起步早、积累厚,自有资金充裕。2004年,全社会各类存款余额超过3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18亿元,连续6年位居省内县级市第一;三是城市繁荣,人气商气旺。全市建成区面积9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面积达到31平方公里,在建框架70平方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31%,城市化水平达58%。城市基础条件和城市形象大为改善,初步实现了绿化、亮化、美化。全市有各类集贸市场119个,专业市场33个;四是社会稳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慈溪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基本形成了暂住人口管理服务网络,外来务工人员的创造作用日益被广大市民认可。与此同时,城乡一大批文体设施不断兴建,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较好地满足,在这样的环境下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正朝着安居乐业、文明健康、享受生活的方向不断发展。
展望未来,信心百倍。在建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100公里,2008年建成通车。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开工建设,为慈溪经济社会的进一步腾飞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将使慈溪由交通末端一跃成为联接沪杭甬三大城市的交通枢纽,慈溪也将因此纳入上海2小时经济圈,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