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人总习惯性地将对死亡的恐惧延续到那些与死亡最接近的人身上,但因恐惧而产生的回避却畸变成另一种观念:歧视!殡葬业这一与死亡沾边的职业因此也成了”晦气“的代名词。那么,我们宁波现在有多少殡葬工人?包括化妆师、火化工、搬尸工、冷库工等这些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的殡葬工种,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心酸?
宁波市殡仪馆党支部书记李书记问答回顾:
主持人:介绍了这三位嘉宾,我想很多的观众朋友都说这离我们太远了。我想问一下李书记最早是在什么时候接触这份工作的?
李书记:那个时候是3年多一点,那个时候是受党委决定,决定我到殡仪馆工作。
主持人:开始是不是不情愿去?
李书记:这个也不是说不情愿,当时我思想上一点准备都没有。到殡仪馆去,而且对我来讲,也是比较生疏的。从中国传统观念来讲,殡仪馆还是有忌讳的这个感觉。去了怎么工作,当时也没有考虑那么多,组织上决定去了,那我想怎么办,都是共产党员,组织让你去你就去,也没有其他太多的想法。
主持人:还记得第一天上班吗?李书记:那天刚好是老主任退休,给我迹象最深的老主任回去,说拿什么车子送他,当时老主任说,拿就灵车开一辆好了,那么就把灵车开来了。
主持人:当时你怎么想?
李书记:化妆当时我看到都不敢走进,但是我这个人就是硬着头皮走道灵车旁边上去的。心理恐惧,这个车比较可怕,我是第一次到殡仪馆,但是最后时间长了以后,到了殡仪馆之后,你进入了这个行业,因为我的工作内容就在殡仪馆,工作地点就在殡仪馆,你一天可以避掉,你一年两年能避掉吗?不能,只能慢慢去适应。后来就是处理遗体,像化妆不是我去做。但是你不可能见不到,尤其是比方说大型的尤其重要的,我们领导都到场。这是避免不了的,因为你的工作内容在这个地方,你的工作对象就是这个。不想逃避不可能。
主持人:刚才李书记和小徐说的过程当中,我在想,他这个年轻选择这个行业,我觉得应该是好事。但是我还在考虑一件事情。因为在作这期节目之前,很多人说年轻人选择这个职业肯定很少。那么对于现在我一直在想,现在我们殡仪馆招工,招聘,你觉得来应聘或者招工好不好招?或者人多吗?想做这份工作的人多吗?李书记:这个应该这么说,年轻的大学生能够加入到民政队伍来,尤其是做殡仪服务这工作,应该说对人们传统对殡仪行业的看法有好处,他们来的话,在殡仪系统也注入了新的血液,新的力量。客观的讲,我们国家小的讲从宁波殡仪馆来讲,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一般年龄都比较大。因为像宁波殡仪馆成立的时是1954年就成立了,当时就是说火化基本很少,后来就是说提倡火化也是自愿的,宁波火化的改革也是96年开始的。那现在当然100%火化了,那么从现在看,对这个行业,招聘的人,就业的人想进来的人还是有的。但是本身从事这个行业总体人数不太多,不太多之后你所需要的量也不是很多。加上现在像小徐刚才讲,民政专门想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愁没有地方去。如果我们招工的话不愁招不到人的。现在宁波殡仪馆人还是不够多。
主持人:我还是想打断一下,您刚才说不愁招不到人?在节目开始之前,我网上的网友有提出了一些问题。现在就是说殡仪馆是一个暴利行业,你刚才也说到了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工资肯定很高,否则谁去干这份工作。这是万般无奈之下,再怎么选择也不会选择这份工作,可能是工资高诱惑了他们干这个工作。你能不能给我们透漏一下高到什么状况?李书记:实际上现在眼下许多的媒体应该说对殡葬这个行业,有的媒体觉得殡葬行业被列入10大暴利行业之一,而且还是连续3年排名都是靠前的,这个也只能说体现了个别的一种现象,应该说从宁波讲。我原来不到宁波殡仪馆也不知道,别人这么说我也相信了,现在宁波殡仪馆也有这么几年下来了,应该客观的讲。一个是我们宁波市现在所有的项目都是经过市物价局核准的,核准了以后都要公布的,而且我们收支是两条线,收来的钱都是进入财政专库的。包括2块钱的停车费也是进入专库。那么一说到暴利我们宁波市为什么消费水平殡葬的消费水平不是暴利,我们有一个数据,像浙江省说,就比较高的,每具尸体在殡仪馆的消费平均要超过4千块,那么我们宁波处于什么水平?从宁波经济发展来说,在浙江省还是相当可以的。我们去年06年平均下来每具尸体的消费是1100块钱。
主持人:是从他送到殡仪馆到他离开为止。
李书记:包括骨灰盒,还有各种悼念活动,就平均下来我们总的一年的收入除以我们一年总的火化量,是这样的,高的4千多。
主持人:有特殊要求的会不会高点?
李书记:有的是是说亲人去世了以后,那么基本消费除外,他搞一些纪念活动,开个会,或者用鲜花布置一下,送个花圈,那么我们卖骨灰盒的话,我们也卖好一点的,我们宁波骨灰盒是216块钱。
主持人:我看到最高的也有10000多块钱。
李书记:我们是8000多一点。
主持人:那么这样算的话,虽然说按单独的一具尸体来算,是1000多,但是有时候具体说要火化100多具尸体?
李书记:没有那么多的,我们去年全年是10400多具尸体。这是我们宁波市殡仪馆火化的总量,平均起来一天也就是3具左右。
主持人:那你比如像节假日,审核一个单位的加班工资,比如像春节,前三天的工资是三倍、2倍,我觉得你们可能更高一点?
李书记:这个是按照国家的政策。
主持人:春节的时候人们都在欢天喜地在家里过年,你们有没有高一点?李书记:我们没有高,殡仪馆确实比较辛苦,无私奉献,压力比较大。
主持人:是太低了,低的有点不可想象。因为传说当中您的工资很高。
李书记:不是宁波殡仪馆低,宁波殡仪馆现在有7个殡仪馆。
主持人:不接受怎么办?
李书记:已经是事实了,组织决定了。要面对这个事实,我自己首先也接受不了,我也比较好调节,就决定了就慢慢适应过来,但我进入殡仪馆,适应的还比较快,一出来之后,每个岗位,有的工作的流程都熟悉,应该说我适应这份工作还是比较快的,我总认为既然从事这项工作,领导让你做尽量就是说把工作做好,因为殡仪馆也是民政局,也可以说时政府的一个服务窗口。说大一点业绩关系到社会的和谐。
主持人:我在网上看到有一篇文章,有一个也是从事殡仪馆工作的人员,很久了。他说一直到现在,我每天回到家里,父母包括家里人都先让我把手洗好,才让我进门。到现在家里人还不能让我进门,要先洗手,换好衣服才进门。我不知道这样的事情会不会曾经在你身上出现过没有?
李书记:曾经出现过。老婆说,你从殡仪馆回来的,衣服就不换了,澡就不洗了?一开始也是为了化解压力,刚一开始是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做。他们提出3个要求,我做2个,到后来就这样了。不管发生在谁的身上,这点都可以理解。
主持人:现在对这个行业的理解也是有了很大的改善。说到这里,我想问一下李书记,在我们很多人问到发帖子的时候都在说,这个行业让人感觉到你所接触的都是很压抑的,或者很痛苦的,每天都在悲痛当中,是不是真的这样。你已经干了3、4年这样的工作,到了殡仪馆工作的过程当中,您是不是真的每天感觉到挺压抑的,你接触的就是哭,就是不快乐的事情?
李书记:不是这样说,因为殡仪馆是这样的环境,有什么样的心情,我看到有一个网友提问,你每天工作抱着什么样的心情在工作。,因为在殡仪馆大的里面有一个雕塑,是一头牛。因为我们宁波殡仪馆一走进去有一个雕塑,是牛,这个牛低着头,身体也是比较肥硕的,睁大眼,往前冲。这个牛就象征一个孺子牛,这个殡仪馆里边的孺子牛我个人理解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这个孺子牛的精神,是殡仪馆职工精神的体现,吃苦耐劳,不图名利,无私风险,像鲁迅先生说的吃的是草,挤出的奶,另外一种是荣誉,就是新政系统最高的奖励就是孺子牛奖励,这是民政部设立表彰新政系统的先进工作者的一个最高的奖项。这个奖项只有4年评一次,刚刚全国召开民政会议,有31位同志获得孺子牛奖。浙江省只有唯一一个,就是杭州福利院一个男护士,他的事迹媒体都报道过。我们在殡仪馆工作。在人生的最后一站我们要把它服务好。我个人感觉在殡仪里边工作,一种心情就是说宾客平静的心情,而且带点伤感。说起来是这么一个体会。为什么这么说,说我平静就是说在殡仪馆里边工作,不像科研机构,比如我做课题,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就成就感。不像演员我唱了歌,大家拍手很激烈,我兴奋,殡仪馆工作兴奋不起来,就是很平静。每天就是面对办丧事,相当的平静,起落不是很大。说到有点伤感,就是说面对的都是到送终的最后一站的人。好象外面说殡仪馆的职工都是冷血动物,没感情的,见多了。其实不不是这样的,从我个人体会来说,应该说我碰到过好几种事情,有一次我印象比较深刻,在大厅里边搞一个追悼会,去世的是一个事业相当有成,应该说他去世是因为身体不好,得了某种疾病,像这种年龄去世是比较早的。那么开会送行的人是相当的多,有500、600个人,包括各行各业的人。会开完之后,向遗体告别完了之后,最后我们的工作人员要把尸体拉走的时候,拉到车间去的时候,他们的亲人全部拖得死死的,嚎啕大哭,这个时候我眼泪也在眼眶里打转。这个不是说我们殡仪馆的职工都是没有感情的。所以讲殡仪馆的工作自己感觉比较贴切的一点,心情比较平静,而且带着伤感,看多了之后,在这种环境里面,从事这个行业的话,对人生的感悟比别人更深刻一点。对一些名利,对身外之物,应该看的更淡一点。
主持人:你工作的时间太长了,我不问你,我问李书记。李书记,有没有?
李书记:也没有什么灵异的,这个恐惧也好,我记得我到殡仪馆第一个晚上睡那个地方,可以说那个晚上确实没有睡好,那个时候天气比较热,殡仪馆靠山边,山边的鸟也多,象各种声音都有,像猫头鹰叫起来,农村人说鬼叫。鸟叫起来跟其他不太一样,黄鹂鸟虽然会唱歌,但它叫起来就不好听。
主持人:那你当时有没有乱想过?
李书记:我胆子比较大,没有想。
主持人:还有一个网友非常关注殡葬行业的工作,说殡葬工种是怎么招人的,招人政策是什么?我们现在招人有什么要求,要求学历还是什么?
李书记:应该说现在如果招人,原来殡葬行业没有什么大学生,现在有专门的专业。我们需要的话这招这方面的人,学殡仪管理的,火化,专业比较多,招起来应该是招这方面比较有知识的人。
|